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6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般了解)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先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的高调骗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继而逼迫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一)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实行专制独裁
袁世凯掌权后,立即向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开刀。1913年3月,在袁世凯的指使下,主张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国民党政治活动家宋教仁被暗杀。7月,孙中山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不久遭到失败。
2.公然复辟帝制
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4年5月,他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非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处心积虑地为复辟帝制作准备,使形式上的民主共和也遭到了破坏。为争取日本政府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竟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草案。1915年12月,袁世凯悍然称帝。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性的反袁风暴,这场丑剧不得不草草收场。
3.投靠帝国主义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北京政府,其财政主要依赖外国政府的借款来维持。为了借到外债,他们将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权益,包括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银行投资权、内河航运权等都作为借款的抵押品。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向北洋政府提供大量政治性贷款,操纵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二)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军阀官僚同时又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并通过“清丈地亩”、苛捐杂税,使自耕农和半自耕农破产失地,变成佃农和雇农。他们还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交企业。
(三)文化上宣传封建伦常
命令全国恢复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以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一些清朝遗老遗少纷纷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行《不忍》等杂志,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
北洋军阀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奉系军阀垮台,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几个派系。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派军阀之间进行着频繁的争夺以至战争,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1913年反袁斗争失败以后,继续坚持革命。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一般了解)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继续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的统治,努力挽救共和制度。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会议,决定进行“二次革命”,讨袁战争正式开始。历经两个多月的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华革命党,组织反袁斗争。但没有能够提出可以领导革命斗争的新纲领,斗争方法也不是着眼于发动广大群众,因而他们组织的反袁暴动均以失败告终。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忧惧而死。
1917年7月,当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时候,孙中山又举起护法的旗帜,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护法讨段。在帝国主义的策划下,孙中山所依靠的滇、桂军阀很快就与北洋军阀妥协,转而排挤和打击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之职,返回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他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但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辛亥革命以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都深刻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宣告终结。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析题命制重点)
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毛泽东评价说:“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他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干涉破坏中国革命,而且扶植其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绞杀了这场革命。
2.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于此。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许多弱点和错误,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甚至幻想向帝国主义妥协退让以换取承认和支持;未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仅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混入革命营垒;受妥协退让思想支配和时局压力左右,最后竟然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因其同封建势力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从而使革命根基薄弱。他们在革命中虽曾联合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军和会党,但推翻清政府之后便抛弃了群众。甚至派兵镇压农民的“越轨行为”。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同盟会组织松懈、派系纷杂,未能胜任这一历史使命。
(三)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分析题命制重点)
辛亥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没有成功。但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辛亥革命的实践过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着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是命题的重点章,分析题的分值一般为5分,选择题分值一般为2~3分。本章命制分析题的方向有5个:中国先进分子如何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哪些新面貌;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因本章内容重要,复习时要做到两点:一是理清线索,二是牢记考点。
本章的中心线索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使一部分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者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共同推进中国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中共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包括4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包括3个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第三节是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包括4个问题: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本章的重要概念和内容是: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民族独立、民生幸福。面对着国民普遍的蒙昧状态,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改造国民性,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陈独秀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陈独秀并非不重视“时政”,而是认定辛亥革命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必须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求得思想的解放”。《新青年》编辑部后迁至北京。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使新文化运动得以迅猛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即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新文化运动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在众多的领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特别是被袁世凯所尊奉的孔教。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不仅是勇敢的,而且是充满理性的。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虽然有它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它的斗争方向是正确的,斗争态度是坚决的,因而有力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倡导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的目的,是为了扫清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但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根本行不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是行不通的。他们离开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脱离革命实践,认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说明他们不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而上学片面性,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能辩证地思考问题。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单选、多选)
(一)十月革命的意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俄国工农大众建立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觉醒了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能够创造符合人民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
(二)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推求,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上解放之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所以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中国“须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 1919年,苏维埃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革命的方法和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重新观察思考国家的命运。
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从而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三)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也是在五四运动前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人物。1918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歌颂十月革命。同年,他又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烈赞扬十月革命。1919年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称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三、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它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近代工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引起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促进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有所发展的同时,中国无产阶级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因此,五四运动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有力打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洗礼,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陈独秀说,十月革命使中国人“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919年上半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平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及换文等正义要求,但都遭到拒绝。会议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无条件让与日本。北洋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竟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消息传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一场反帝爱国革命运动爆发了。
2.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不顾北洋政府教育部代表及警察的阻拦,到天安门前集会。他们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并惩办北京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
3.工人阶级登台
正当学生运动受到镇压,面临夭折时,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罢工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工、商、学联合行动。这样,五四爱国运动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迫于压力的北洋政府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罢免亲日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这是五四运动的一个胜利。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这是五四运动的又一个胜利。至此,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选择题命制重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即鲜明地贯穿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是感性认识的典型代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看到帝国主义联合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实质, 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参加到运动中来。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外交失败使大多数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破灭。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结。五四运动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积极投身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个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的过程,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 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凡是十月革命之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帝革命,客观上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是如此。因此,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般了解)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经过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劳工为伍”的实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相继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一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二是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三是以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其特点如下: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三,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反封建的思想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从反对封建的思想桎梏入手,进而提出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把反封建的立足点,从个性解放的小天地,扩展到社会解放的大舞台;把反封建的斗争形式,从少数人所参与的思想性批判,逐步地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革命性实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局限性。他们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并赋予新的含义。科学,除自然科学之外,就社会历史领域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民主不再是指属于少数人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属于多数人的民主、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一般了解)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从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春,正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筹备建党的时候,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工作予以了帮助。
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的主持下,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随后,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旅日、旅法的华人中也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随后,又创办了半公开刊物《共产党》,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
2.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这是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长沙、济南、广州的一部分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也相继建立工会,逐步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为团结教育革命青年,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武昌、长沙、广州、天津等地也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4.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共产党》月刊系统介绍了党的基本知识,推动了建党工作的开展。上海的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1920年底到1921年初,蔡和森多次写信给毛泽东阐明建党意见,毛泽东在回信中强调“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并完全赞同蔡和森建立“和俄一致的党”的主张。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分析题命制重点)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也出席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陈独秀、李大钊均因有事而未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