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二五扶贫工作总结及 十三五工作计划
下面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县十二五扶贫工作总结及 十三五工作计划供大家参阅!
缓解和消除边疆和民族、偏僻山区的贫困,最终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xxxx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扶贫重点县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十二五”以来,xxxx自治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理念,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落实片区规划和实施规划为主线,认真实施“产业兴县”和“文化名县”战略,变“点”式的整村推进为“片”式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认真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6大工程, 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依托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扶贫开发战略,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二五”以来所取得的实绩及主要做法
(一)工作实绩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7523.1万元,共实施完成:整乡推进项目2个,整村推进133个(行政村整村推进17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16个),安居工程1245户,易地搬迁1084人,产业扶贫20个,劳动力转移培训10300人,信贷扶贫贴息1114万元,村级互助资金项目2个,财政奖补项目3个,革命老区项目2个,太阳能热水器项目1个,溜索改造项目5个,绩效考评项目2个,雨露计划补助86人。各项扶贫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完成:新建灌溉沟渠43条57.6公里,改灌2316亩,增灌1792亩;新建人饮工程28件,解决10238人 693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建进村水泥路65条58.5公里,村间水泥路215条150.5公里;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545亩;新建民间驿道桥5座,对居住环境恶劣的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5户1084人。通过项目的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加强。
2、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短、平、快”相结合产业,完成高优茶园13163亩,泡核桃基地24763亩,林纸林化基地(竹子)11762亩,其它经济林果9265亩,经济作物4500亩;畜牧业圈舍改造 1310户45850平方米,扶持养猪大户1310户;进一步抓好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科技脱贫意识。良种推广率由“十一五”期间的85%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户均由当时的1人掌握一门适用技术提高到户均有2人掌握二门以上适用技术,贫困群众科学致富能力得到提升。
3、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显著进步。完成卫生室37间222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27间1620平方米,村民小组活动室10间460平方米,村民活动小广场2750平方米,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卫星电视接收,群众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4、扶贫开发影响日益扩大,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全社会扶贫济困活动,发挥部门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为贫困户送思想、送技术、帮项目、帮门路,促进贫困村(户)经济发展。“十二五”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共向扶贫点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引进资金200余万元,捐物折资102.4万元,举办培训班331期,组织培训74348人次,资助学生432人。同时,上海东航集团公司直接参与我县新家园建设,着力打造xxxx“东航示范村”;云南省建设厅、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和部门关心支持xxxx经济社会的发展,派出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为我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5、新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新风尚、新气象逐步形成。新家园建设启动实施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二十字”方针和要求,按照“十个统一”的方法,重点打造民族风情村和特色民居建设,多方整合资金,目前,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245户,景亢、忙乐、垛火、忙品等民族风情村和特色民居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十二五”以来,我县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落实责任、聚焦扶贫。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坚持每年年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会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研究和动员部署。出台了《xxxx自治县扶贫开发工作县处级领导联乡挂村制度》,明确县处级40名领导直接挂钩联系4乡2镇76个村(社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全县各部门挂钩包村制度,建立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多措并举、合力扶贫。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配合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资金使用上,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发挥不同渠道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把发改、农、林、水、民政等部门的民生资金捆绑投入到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工作中,从“大水漫灌”改为“精确滴灌”,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在“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集中力量,共同攻坚克难。
3、积极对接、协同扶贫。出台了《xxxx自治县关于中央省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工作表彰奖励办法》,积极加强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民族大学、兴业银行昆明分行等定点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等各方面作用,截止今年5月底中央、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共派出挂职、驻村帮扶干部262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477.125万元。
4、瞄准对象、精准扶贫。一是基础设施精准。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产业扶持精准。以产业扶持到村到户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种养并重,积极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烤烟、坚果、茶叶、甘蔗、林下经济、畜禽鱼牧等增收致富产业,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三是危房改造精准。以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为目标,以美丽家园建设为载体,结合“10.7”灾后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保护民俗文化风貌,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功能,美化生活环境。四是教育培训精准。巩固好“两基”成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扶持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有劳动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五是金融服务精准。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获贷率和受益率。
5、加强监管、廉洁扶贫。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扶贫活动,确保扶贫队伍风清气正。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救命钱”意识,科学管理项目、合理使用资金,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效益到广大贫困农户。一是扶贫资金严格投向,不随意变更项目和改变资金投向,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认真进行扶贫项目及资金公告公示制度,把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向群众、向社会公开,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村到户;三是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县级财政专户储存报账制管理;四是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和跟踪监测。严格把好质量关,使项目实施一件,成功一件,发挥效益一件;五是坚持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察制度,强化监督,定期对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和督查,按照上级监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6道防线,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面广程度深。xxxx自治县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基础差、底子薄,集“边、山、少、穷”四位一体贫困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79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4%。贫困人口中四种主体少数民族有12162人,占贫困人口的57.42%,其中:拉祜族9500人,占44.86%;佤族1076人,占5.08%;布朗族1025人,占4.84%;傣族561人,占2.65%;全县贫困发生率为13.96%,比全省的15.5%低1.54个百分点,比全市的12.7%高1.26个百分点,全市贫困程度排位第三。受县情实际的限制,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比较突出,返贫情况比较多,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返贫现象突出。发展不够协调、不够均衡,坝区和山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96年,各族群众计划生产、安排生活能力较弱,先进科技推广利用难度大。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三)产业量小质弱。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山区、半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村组道路路况差、等级低,通行难度大,缺水或水源质量较差,饮水困难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水利化程度低,贫困山区仍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情况,农业生产相对滞后。
三、“十三五”扶贫计划
(一)工作思路、目标及任务
工作思路:以精准扶贫、科学扶贫为重点,认真实施“12355”工作思路,即:“1”:就是实现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目标任务;“2”就是同步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两个重点,做到两个“轮子”一起转;“3”就是对贫困地区年轻一代着力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对留守人员着力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着力完善社保实施“托底”的“三个层次脱贫路径”;第一个“5”:就是“做大蛋糕、找准平台、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力推进”的“五句话工作思路”;第二个“5”:就是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的要求,打造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扶贫品牌”。
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工作任务:xxxx自治县扶贫办“十三五”期间计划争取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935万元。计划实施:1.整乡推进3个6000万元;2.行政村整村推进40个4000万元;3.自然村(组)整村推进90个5400万元;4.安居工程2000户2000万元;5.产业扶贫60个3600万元;6.易地搬迁1000人600万元;7.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0人(引导性培训5000人、技能性培训10000人)1100万元;8.到户贷款20000万元,贴息1000万元;9.扶贫专项贷款19500万元,贴息585万元;10.村级互助资金项目5个500万元;11.革命老区建设项目5个150万元;12.雨露计划补助学生5000人750万元;13.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5000台500万元;14.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1500台1050万元;15.溜索改造项目3个700万元;16.整族推进3个,3000万元。
(二)工作重点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云南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饮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
1、整合项目资源,夯实发展基础。以整族、整乡、整村推进为重要平台和抓手,发挥“拼盘”效应,按照“各做一道菜、共坐一桌席”的原则,集中力量,从贫困群众最迫切、最急需、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农业、水利、交通和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次性破解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难题,为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和条件。
2、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按照建设“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传统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农民大增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着力改造提升贫困地区甘蔗、茶叶、畜牧、蔬菜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核桃、烤烟、咖啡、澳洲坚果、竹子、渔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培育拓展生物药业、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实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快旧村改造,建设美丽家园。按照“村美、民富、人欢乐”的总体要求,以“治十乱”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围绕“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一寨一特、一村一景、一家一品”为载体,着力打造一批“美丽村庄”。
4、培育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转型。努力转变工业发展的理念,注重绿色和高效,逐步实现绿色化、园区化。近年来,全县大力培育以林产业、生物药业、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绿色工业,巩固提升糖、茶、酒等传统工业,绿色新型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使县域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绿色新型工业逐步成为全县区域发展的重要推手。
5、繁荣本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按照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彰显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要求,结合“森林xxxx”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三)工作措施
聚焦全县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认真组织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战略,在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基础上,突出专项措施扶贫到村到户,打造扶贫开发工作“五个品牌”。
1、着力实施精准扶贫,“锁目标”。通过对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引导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2、着力实施整乡推进,“筑平台”。争取实施勐勐镇整乡推进,重点用于与解决贫困对象脱贫最直接相关的项目,为减少扶贫对象打牢基础。
3、着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拔穷根”。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作用,以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着力发展产业扶贫,“换穷业”。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以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着力建设群众增收致富产业。
5、着力创新金融扶贫,“增投入”。发挥好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信贷扶贫机制,增加金融对扶贫的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6、着力实施安居工程,“治穷窝”。以加快推进美丽家园为契机,以扶贫安居工程和易地搬迁两个专项为引领,整合各部门资金,动员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积极投资投劳,强化农村危房改造,逐步改变贫困群众赖以生存的住房条件。
7、着力抓好责任落实,“促保障”。认真落实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8、着力实施廉洁扶贫,“保安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扶贫活动,确保扶贫队伍风清气正。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救命钱”意识,科学管理项目,严格资金使用,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让广大贫困群众受益。
(四)工作保障
1、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起“精准瞄准、帮扶到户、考核问效”的工作机制,瞄准靶子、找准穷根、开对药方,扶真贫、真扶贫。要精确管理扶贫对象,完善贫困乡、贫困村认定纳入机制,锁定扶贫对象,加快扶贫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扶贫资金项目、重点工作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要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精准配置帮扶资源,把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瞄准特定人口、具体人口,精确制导、精准“滴灌”,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到真实惠。要精准考核脱贫成效,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科学合理评估各类扶贫开发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2、建立组织保障工作机制。围绕《滇西边境片区xxxx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立领导小组统筹、县级领导联乡挂村、县扶贫办和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县级全力推进、乡镇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推行县、乡、村“一把手”负责制,层层明确任务和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
3、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统筹整合美丽家园建设、基层党建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挂钩点以及定点挂钩扶贫的帮扶力量,制定统一的干部驻村帮扶实施办法,分期分批安排驻村工作队(组)。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等,具体分配落实到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引导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采取分片包干等方式参与定点帮扶,做到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4、改革资金管理机制。以扶贫攻坚规划和整乡推进试点等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逐年增加片区扶贫开发配套资金的投入,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着力解决贫困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专项扶贫资金优先支持积极性高、脱贫愿望强、扶贫工作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和扶贫项目。
5、健全金融扶贫机制。发挥好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增加金融扶贫的投入,有效破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6、改进扶贫考核机制。把贫困人口变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县级综合考核。研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专项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7、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民族大学、兴业银行昆明分行等定点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参与全县片区扶贫开发。抓好《滇西边境片区xxxx自治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责任分解方案》贯彻执行,明晰县级部门责任,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扎实推进片区建设。
8、完善督促检查机制。成立专项督查组,通过采取专项督查、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对片区规划落实情况、整合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进行全程跟踪督查。通过广泛监督,确保片区开发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同步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