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建机制”的工作原则,重点抓好人才培养、招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快扩量提质步伐,人才总量和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实现**区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有效推进人才工作扎实前行。一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区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上下联动人才工作机制。下半年,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统筹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等人才工作力量,成立区人才办,形成人才工作专门机构,为今后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打下基础。二是抓好项目申报主线。坚持将省“双创计划”、“博士计划”、市“淮上英才计划”等省、市重点人才项目贯穿全年人才工作始终。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动员发动、甑别筛选、材料审核,共7名人才申报省“双创计划”、8名人才申报省“博士计划”,最终省“博士计划”入选4人,省“双创计划”入选1人。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下半年的市“淮上英才计划”人才申报。三是成功组建科技镇长团。通过积极与省、市组织部门对接交流,确保我区顺利纳入省委组织部第七批科技镇长团选派计划。主动走出去与山东大学、河海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交流,确定科技镇长团成员。在团员的层次与结构实现了省内与省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年龄层次上的合理搭配。8月29日,科技镇长团正式挂职区政府及部分乡镇,业务涉及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全区人才工作注入新动力。
二、强化载体,彰显特色,全面提升引才育才规模质量。
一是整合资源优化人才集聚载体。遵循筑巢引凤基本规律,开创人才载体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整合高新区、**软件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人才集聚中心载体的优势,像推进项目建设一样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多措并举打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乐园。设立分子育种研究院、太阳能光热系统研究基地、香精香料中试孵化基地项目,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高新区引进的瑞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预计明年成立“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特色活动升级人才落户平台。联合**师范学院开展“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引导**师院教师走进我区重点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创新孵化能力,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上海校友会举办“能源装备论坛”,论坛上将举行淮安意大利产业园签约仪式,目前正在筹备,预计11月中旬召开;成立淮安电商学院,启动“百、千、万”电商培训孵化工程。三是创新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政策引才、产业引才、项目引才等多种手段,结合区内企业需求,积极组织引导区内企业,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扬州等多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打造“一库两网三平台”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引进“三联三动” 、“三加”模式,引进**区西宋集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长江学者、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大兵教授。他投资6000万元在国家农业科技园成立淮安旗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于近期准备在淮建立分子育种研究所,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引进“千人计划”夏志杰创业团队,该团队拥有多名千人计划专家。利用万邦香料与兰州物化所中试孵化基地项目,引进兰州物化所陈静教授领军的创新团队。这3个团队层次与水平目前在全市都处于领先位置,填补了我区人才引进团队项目上的空白。同时,利用企业引才引智的主体作用,上半年,共引进博士人才5名,其中全职来淮工作2人。
三、做优服务,前瞻思考,探索建立人才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转变服务理念。采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真正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薪酬、一流的服务。提供公司注册、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旅游等 “一站式”服务。为优秀人才发放服务绿卡,提供“保姆式”服务。不断区领导联系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制度,第一时间掌握人才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在人才培养、引进、奖励和重点人才项目开发等方面,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组织科技型企业家培训一次、企业上市知识培训一次,累计参加人员200余人,重点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国际结算与融资、企业税务等方面内容,提升他们的经营能力与管理水平。利用党校、职校、电教等平台,加大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全年各类培训人数达到300人次以上。二是营造惜才氛围。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营造待遇适当、舒心快乐的生活环境,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通过重点行业人才调研和高层次人才座谈等活动,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热情,促使各类人才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