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后重建和脱贫工作总结
一、实践重建新路,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认真实践“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建各项工作,截至2016年7月20日,全县318个总规项目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均达100%,总体规划各项任务胜利完成。
突出群众安居,高效率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坚持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摆在灾后重建首要位置,严把选址、技术、质量关,强化要素保障,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定人、定责、定时间、定进度,确保城乡住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有序快速推进。2014年春节前由政府兜底完成了38户特困户住房重建,2014年4月20日前完成了301户困难户住房重建,2014年底全面完成农房重建和19个重建新村建设,2015年底城镇住房和10个城房重建新区全部完成。
突出城乡统筹,高标准打造城镇体系和美丽新村。按照“一城两组团”的重建思路,高标准推进灵关新城建设和熊猫古城改造提升,以毓秀社区、钟灵社区为核心的灵关新城在重建中崛起,正在逐步成为“形态适宜、产城一体、城乡融合、集约高效”的县城副中心;熊猫古城在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硬件软件不断完善提升,城市接待能力、业态培育、城市品位等上档升级。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和“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的思路,把新村建设与旧村落改造、地灾避险和生态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农村全域连片整治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新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四型五中心”建设,建成雪山、戴维、曹家、烟溪等一批风格鲜明、环境优美、产业发达的幸福美丽新村。
突出民生优先,高质量推进民生工程重建。优先重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国道351线(***境)建设进展顺利,芦灵路提前完工,宝康路全线贯通,县城及灵关汽车客运站主体工程完工,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全面完成,大老路、邓和路、大沟路、陇鹿路、达瓦更扎公路建设推进迅速,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得到有效改善。41个教育重建项目全面完工、并于2015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卫计类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全面上档升级;灵关供水厂、灵关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厂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城镇市政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突出绿色发展,高起点推进产业重建提升。坚持全域有机化、全域景区化、绿色工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不断放大重建效应。以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有机产业园区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初步形成了面积近6万亩的中药材、茶叶、优质果蔬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经济作物面积30余万亩,震后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农业(牦牛)示范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全国有机电子商务示范县、***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并于近期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的县。以绿色百亿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成汉白玉精品产业园区、中洋产业园区,雅安正兴汉白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3家企业在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震后我县被评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调研示范基地。以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景区开发、设施提升和业态培育,成功创建东拉山大峡谷、熊猫古城和硗碛藏寨·神木垒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木垒景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硗碛藏族乡咎落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震后我县被纳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被确定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主体,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突出综合治理,高要求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重建伊始,迅速完成了学校、水电、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防治,全县35处受损修复工程、108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于2014年主汛期前全面完工,特别是对威胁***县城的冷木沟、教场沟特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抢抓工期,在2014年5月31日前完成施工,确保了县城1.5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了县、乡、村、组、监测员5级群防群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实现了“5·23”管家沟泥石流、“7·9”烈士陵园滑坡、两河口电站小区崩塌、“8·24”永富乡中岗沟(出居沟)泥石流等重大隐患点出现了险情后的成功避险,创造了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零伤亡奇迹。积极探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综合利用新途径,将冷木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和项目建设,打造集森林生态、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科普体验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实现综合治理与永续利用有机结合。
二、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全县识别出贫困村14个,建档立卡1111户3356人,通过灾后重建帮扶一批脱贫835户2572人。截至5月底,2016年全县脱贫解困274人,完成市委下达民生工程扶持农村贫困对象脱贫解困目标任务的62.84%。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创造安居条件,1111户贫困户中有464户通过住房重建搬迁新房、9户通过地灾避险搬迁新建住房、638户通过维修加固改善住房条件。对贫困户中的五保户、生活困难户和特殊贫困对象,采取政府“兜底”方式解决了38户特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比如,***乡着力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全乡贫困户房屋全面改善到位,实现了贫困群众真正住上好房子。创造宜居条件,加快幸福美丽新村“1+35”标准配置,健全新村产业、交通、通讯、饮水、购物、绿化、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主权利、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内容,满足新村居民生产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农旅融合发展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截至目前,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9处,实现4万余群众安全饮水,建成通村道路98公里,入户路165公里,修建标准卫生室14个,文化室14个,14个贫困村宽带、广播、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有活动室、卫生室和宽带网络,户户有安全饮水、安全用电。比如,陇东镇星火村依托灾后重建和“四型五中心”建设,将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大力打造消夏胜地“飞水沟”,着力推进“致富路”建设,目前新修和改善道路约28公里,硬化入户便道2公里,全村交通拉动脱贫成效得到彰显。创造乐业条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旅游发展型、园区带动型、村庄整治型等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以雪山新村、戴维新村、曹家新村等为代表的精品文化旅游新村,村庄的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休闲和舒适乡村特色旅游环境初步形成,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300余家,吸引30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产业。比如,蜂桶寨乡民和村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综合分析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制定了土鸡养殖带动扶贫的产业发展型模式,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扶贫方式,利用扶贫资金购买2台全自动孵化机,建成由专人负责的孵化场,为本村村民提供免费服务,目前全村养殖存栏土鸡达5000只,覆盖了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力推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助推了贫困村“摘帽”。
实施扶志扶技工程。突出扶贫先先扶志,以群众为主体,通过宣讲、文艺演出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发挥好主人翁的责任感。做好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教育等培训,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为导向,以“缺什么、培训什么”为原则,以“农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为目标,扎实开展针对性强、适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专题和不同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提升贫困人口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等能力,实现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的转变。比如,我县聘请了***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各类专家28名担任贫困村驻村科技特派员,指导贫困村选好致富项目、用好实用技术。目前,全县开展各类扶贫培训33次,培训2400余人次。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联系帮扶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走基层”、“八联一帮”、“千名干部联万家”、“两帮三送四建全覆盖”等活动载体,通过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统筹安排县、乡驻村干部,组建14支驻村工作队,形成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工作格局,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共同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切实抓好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对接,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广泛动员辖区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全员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比如,县工商联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协调14家企业与全县14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群众监督机制,坚持群众广泛参与、当家作主的原则,把扶贫开发政策的知情权、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权、扶贫资金的使用权以及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权、监督管理权交给贫困群众,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重建脱贫攻坚,“四个全面”落实落地
(一)以产业重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按照“精一强二优三”三次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扩大就业和致富奔康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一产方面。坚持“全域有机化”发展思路,以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有机茶、中药材、果蔬、畜牧、干果、林竹“六个万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有机、立体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打造***“农业公园”。同时,积极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依托“全国有机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与中国农副网等电商合作,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贫困村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上半年,我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782元,同比增长10.2%。二产方面。做强绿色工业,加大循环工业园硬件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园区与灵关新城区资源共享,实现园城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进厂、进企业,成为产业工人。截至目前,我县完成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2501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66人。三产方面。坚持全域景区化发展,以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全力推动熊猫古城、硗碛藏寨·神木垒、邓池沟等景区的完善提升,加快空石林、达瓦更扎等景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景区周边贫困群众经营农(藏、林)家乐和经销农特产品,促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累计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万元。比如,我县采用“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以星级旅游饭店、星级农(藏、林)家乐创建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星级标准”评定活动,提高奖励额度,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激发广大村民群众主动加强接待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全县乡村旅游餐饮业的服务标准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以机制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研究制定***各领域改革措施,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巩固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开放性经济体制,循序渐进推进各个领域,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实现更长时期、更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贫困村农村改革先行先试,探索构建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探索产权扶贫新路子,用改革激发贫困村发展潜力,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化,推动资本向贫困村流动,增强发展活力,注重向贫困村引智、引慧,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科技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维方式、转化发展思路,在改革中“换穷业、拔穷根”。比如,我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展壮大,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中真正发挥作用,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目前,全县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专合组织140个。
(三)以法治思维引领全面依法治理。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为重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依托“法律进重建、调解进项目”活动,在全县10个灾后重建点建立了标准化调解室,落实调解员,建立健全调解员定点服务机制,组织开展“百名干警联灾后重建项目”活动、“治安突出问题整治暨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重建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灾后重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对象等扶贫清单信息,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做到了扶贫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坚决查处挤占挪用、侵占截留和贪污冒领扶贫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保证扶贫项目资金真正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做到精准扶贫。比如,我县在推进“四型五中心”建设中,依托自主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法治化建设,支持和帮助专合组织依法进行独立经济活动,有效保障了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村(居)民遵守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自觉性得到显著提升。
(四)以转变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把重建脱贫攻坚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战场和生动实践。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入手,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法纪警示和先进典型“三项集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重实干、敢担当意识。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整治活动,深化正风肃纪。把严的要求和实的作风贯穿到“两个攻坚战”的全过程,深入开展“两帮三送四建全覆盖”“走基层”活动,倾听群众心声,拉近群众距离,及时宣传政策、解决特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