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工作情况总结
**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批示精神,以及省市社会建设工作部署,针对**作为**“双中心”的城区新定位,面对社会建设“新常态”,努力提升社会建设新高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抓顶层设计,构建一套社会建设工作体系
完善《**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编制和发布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成为社会建设的“指挥棒”和“监督仪”。今年针对指数反映的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社会亟待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应予重视、公共服务有待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忧心等问题,提出12条整改建议,提请各相关部门调整和改进业务工作,提高我区社会治理水平。
(二)抓贯彻落实,推进社会建设基础性工程
1.深入推进社会建设“织网工程”。“一库”运行方面,建成**区人口法人镜像库。“一队伍”建设方面,全区划分为1372个网格,配备网格信息采集员938人。完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管理工作网信息系统完全对接,实现各种数据同步上报。建设完成102个社区家园网,其中86个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同时,联通“**省网上办事大厅**市**分厅”,居民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简单的行政审批业务。“两系统”建设方面,配备1400台采集设备,培训信息采集员;部署完成全市社会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基本模板。做好“织网工程”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如配合区教育局做好“**区学区房使用情况查询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深入推进“e事通”建设工作等。
2.继续推广“风景林工程”。“社区微信平台”入选第二批“风景林工程”项目,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联盟、律师驻队两个项目入选**年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目前,第一批“风景林”项目全面完成,5个项目通过了考核验收,第二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我们以“宜居**社会管理服务系统工程”为抓手,创新推动落实“风景林工程”,具体包含八个项目:“一核多元”社区治理:配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785人,“兼职委员”221名,打造“智慧党建”城区,被评为基层党建创新省级示范“书记项目”。“宜居出租屋”:按照“五好”(消防好、治安好、环境好、管理好、诚信好)标准,在40个城中村,13055栋出租屋内全面推进,覆盖69万人,安装视频门禁7024栋,配备楼(栋)长11518名,实现信息采集率96.8%,出租屋刑事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14.3%。“一格三员”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格长”、监督员和协管员各一名,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9%以上。“和谐企业工作室”:在超过15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社区和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园区,共成立34家,配备专职工会副主席39名。社区服务中心(来深建设者服务中心):建成运营86家,其中以“同城市、同待遇、同服务、同管理、同参与”为理念建设来深建设者服务中心8家。“96881”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含公共信息咨询、智能养老和社区生活落地三类服务,第一期开展公共信息咨询、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监测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社会组织创新苑和8家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服务登记的社会组织580家,备案社会组织417家。“四级联通”综合信息平台项目:以“织网工程”为基础,实现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平台的整合与“一网考”数据系统的联通。
(三)抓基层治理,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从体制改革入手,探索基层治理经验。一是打造前海蛇口自贸区社会治理试验区。该项目被纳入**年全市社会建设重点工作,由市社工委统筹,**区具体负责。为创新自贸区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制与运行机制,区社工委和前海管理局经营发展处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学习借鉴北京、上海、香港以及**南沙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经验,征求了前海管理局相关处室和公司领导、市区相关部门和街道领导、以及中山大学、**大学等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意见,分别召开了前海驻区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共收集意见建议100多条。通过在治理架构、工作体系、运作机制、创新亮点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总体方案,包括《**前海蛇口自贸区社会治理试验区方案(**至2020年)》(征求意见稿)和《**前海蛇口自贸区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创新方案》(征求意见稿)。目前,“两个方案”处于呈报审议阶段。二是落实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成立**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起草《**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同时,综合协调推进改革工作,要求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编办)、区人力资源局,区民政局以及其他相关责任部门根据市委《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研究各相关改革配套文件。
2.从机制创新入手,推进社区治理工作。一是实施“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工作。梳理各社区治理主体“职责清单”,包含9大治理主体共75大项277小项职责,解决了治理过程的主导权、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问题。去年在前海、新围等16个社区做到社区居委会主任与工作站站长分设,今年再确定16个社区进行重点推进和规范运作,带动辐射更多的社区。**年3月,我区作为全国3个地区代表之一,受邀参加第522次北京香山科学会议“国家治理与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并做专题发言。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泛美银行在北京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上,我区作为地方代表应邀参加并作主题发言。二是推行“一平台两中心”。在**湾社区和前海妈湾片区等新型现代化社区,不设社区工作站,以项目购买的方式由市场配置资源,由专业社工机构、社会组织承接运营,改变传统的增人增编增经费,“只进不出”、“只增不减”的社区供给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移。三是以法治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区社工委承办了今年区政协一号提案《以法治理念引导**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平安**》,在重点提案票决评价会上获全票通过。我们从“一社区一律师”,“一部门一法律顾问”着手,推广沙河街道执法队“律师驻队”经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律师事务所派出专业律师常驻执法队,监督和规范城管执法,推进和落实处罚,提供法制培训,开展群众法制教育等,将法治理念与城区治理现代化紧密联系,推进依法治区。实施以来,沙河街道办事处的案件执行率从前一年的43.5%提高到97.48%,暴力抗法案件从38宗减少到2宗,市容环境由全市第25名上升到第2名。该项工作得到市委领导肯定,李华楠副书记批示:“发挥律师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及涉法涉诉信访中的作用非常必要,请市政法委、司法局总结推广”。
3.从社会动员入手,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平台。一是建立社会组织“1+8”孵化基地。今年7月成立社会组织创新苑,承担区级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监督评估、成果展示等功能。目前,已孵化培育“创客中心”、“环保践行者”等6家社会组织;开展“历奇辅导培训”、“公益培训”等能力建设培训10场,活动4次。各街道分别建设1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担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服务、资源提供、培训、公益活动开展等功能,已培育468家社会组织(包括在街道登记的社会组织和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二是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社会组织登记程序,降低登记门槛,推行直接登记制度和登记备案双轨制。今年开展社会组织年检394件,合格率95%。三是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资质审核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积极落实《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开展2次社会组织评估工作,2次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审核申报工作。目前,我区有3A级以上社会组织9家,通过资质审核76家,编制出《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区级社会组织目录》。
4.从居民自治入手,广泛开展民生服务微实事项目。与民政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居民议事会推动“民生服务微实事”项目的通知》,以民生服务微实事为切入点,完善居民议事会,推进社区治理,扩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制定微实事的公开征集办法和居民议事决策程序,将民生项目的收集、筛选、评议、决议都交给居民,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遴选出当前急需解决、惠及群众较广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完善监督验收办法,做到项目内容、工作流程和实施结果全公开,接受审计及满意度测评,最大限度体现“广泛性、参与性和草根性”。截至目前,累计实施项目240个,投入2000万元,解决了一批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
5.从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体系改革。从去年开始,我区主动推进社区专职人员管理体系改革,出台了“1+2+N”文件体系,做到人员定位、管理体系、薪酬体系、社保购买、招录培训、考核退出、合同签订及交流回避“八统一”。今年共两次向社会公开招考,招录了33名社区工作者。改革后,大专及以上学历795人占96.6%,比改革前上升了3.2%,平均年龄从41.3岁降至39.8岁,解决了社区专职人员身份定位不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问题。
(四)抓平台建设,促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落地
不断完善社会建设服务大厅功能,成为全区社会管理服务的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平台、成果展示平台、便民为民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四个一”:即一个平台集成社会建设系统,接入包括“智慧党建”、“e事通”等16个单位的25个业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各部门系统进行集成应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个号码提供民生服务,打造全区统一的96881便民服务热线、网站、紧急救助终端和移动终端,整合现有各类政府及社会服务热线,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一个系统指导社会建设,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使各级领导和部门能全面掌握有关情况,提升领导决策能力;一个大厅演绎发展历程,展示了**社会建设工作历程。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服务提升面临瓶颈。全区床位2308张,每千人2.03张,低于**年全市平均水平(2.88张);全区社康中心80家,平均面积568平方米,达不到市里600平方米的要求,居民挂号难、看病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依然存在,**户籍和非**户籍居民享受医疗保障待遇差别较大。社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区发展不均衡,全区有33个社区没有自有工作场所,37个社区达不到市里700平方米的要求。随着房价攀升,以后补齐或租用的成本越来越高。
(二)居民社会参与度不够。一是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为4.2个,低于上海(7个)、青岛(6.5个)等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50个)差距更大。二是社区缺乏凝聚力。社区文化的挖掘和培育不足,拥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社区不多,作为生活共同体的社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政府搭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居民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难以回归自治的法律地位,居民议事会大多成为“摆设”,驻区单位、企业和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意识淡薄,参与率较低。
(三)信息化综合运用不够。全区未设立信息处理分拨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业务分拨平台,导致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其他采集的各类信息无法及时流转处理。各部门各自为政,在社区同时存在计生、民政、残联等多个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市民运用信息手段办事还不够便利,某些事项还需要重复提供证明材料。
三、**年工作思路
在继续抓好市“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等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等顶层设计,着力推进以下创新工作。
(一)推进前海蛇口自贸区社会治理工作落地。将自贸片区总体方案报市相关部门审批后,积极推动各类管理服务工作落地,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为**乃至全国提供社会治理的样本。
(二)深化基层体制改革。一是完善社区“一核多元”运作机制。以“四要素、五平台、三机制”为主线,加快对各治理主体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重点加强对居委会自治功能发挥的机制作用研究,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的系统化、法治化。二是按照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三)做实“民生服务微实事”项目。进一步规范社区居民议事会,通过厘清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制定议事规则等举措,切实发挥社区居民议事会在社会多元共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办好“民生服务微实事”项目。
(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与区教育局共同研究制定和谐校园建设推进方案,并作为**年改革创新项目。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学校、社区、家长议事会,讨论涉及的相关事宜,构建家校和谐关系;借助专业人士力量,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课室设置等方面,制定和谐校园建设标准,用于指导学校装修建设等。
(五)建设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作为全市试点,配合区财政局整合区内现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场所、设备、系统、人员、经费等资源,依托“织网工程”和“网上办事大厅”,搭建统一的区、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系统,提供综合窗口受理服务,逐步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作”。
(六)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社会建设课题研究。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双中心’背景下**区社会治理创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社会治理创新”、“**区社会建设标准体系”、“**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模型”等4个课题研究,并计划举办一场“中国自由贸易区社会治理创新论坛”,提升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社会治理水平。为将社会治理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我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拟将我区作为该所基层治理实践观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