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社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一、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高度重视贫困人员就业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就业部门职能作用,为贫困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多项服务,推动贫困人员就业工作扎实开展。二是强化服务,促进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举办各类专场和现场招聘会11场,积极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切实为贫困人员解决就业难问题。
截至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79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81%,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82%;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629人,创业培训240人,扶持个人创业7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5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450个,拨付补贴资金309.2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377人,组织235名申领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参加失业职工培训,发放失业保险金260.86万元。
二、城乡居保精准扶贫,让贫困户老有所养
一是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联合民政、计生等有关部门,结合全民参保登记契机逐一排查,进一步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保系统信息库。同时针对60周岁以上还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和残疾人员进行摸排,对符合条件的积极办理参保登记,解决其老有所养问题。二是落实政策,精准扶贫。根据《xx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对本辖区内属于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政府在相应缴费补贴基础上再给予每人每年30元补贴;属于重度残疾人、符合国家特扶标准的独生子女残疾家庭、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五保户、低保户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按照最低缴费标准100元/年为其代缴养老保险;对于符合国家特扶标准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政府按照最高标准3000元/年为其代缴养老保险。
截至目前,我区共为534名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占当年缴费人员2.11%,其中508名贫困人员代缴最低档次养老保险5.08万元;为26名符合国家特扶标准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代缴最高档次养老保险7.8万元;为老村干、老民师、老农民技术员、老兽医、退出村医等8个老字号人员共计800余人按月发放待遇15万余元;发放60岁以上养老待遇领取人员15076人。通过实施多项惠民政策,真正让城乡贫困家庭和人员实现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三、加大医疗保障扶贫,减轻贫困患者家庭负担
一是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施省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让我区参保人员在参保地之外的省内省外的其它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再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实现出院时持社会保障卡即时报销结算,减轻了参保人员垫付资金压力,也减少了参保人员来回报销的繁琐程度。二是适时调整政策惠利于民。所有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均纳入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参保个人不需再缴费。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人员一个参保年度内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累计超过大病保险起付标准2万元的部分,大病保险支付比例由原来的35%—80%调整至50%—80%。三是实行特殊群体帮扶政策。对城镇低保居民中的三无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特别扶助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区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对城镇低保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因病住院仍继续享受“零起付线”待遇。
截止10月底,城镇居民医保累计享受待遇15193人次(其中住院6235人次、门诊8958人次),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3516.96万元,统筹基金支付2652.43万元,政策范围内费用支付比例为75.42%;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享受补偿46人132人次,大病保险补偿45.87万元,实际支付比例为54.26%,极大减轻了患病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联系村结对共建,零距离帮扶生活困难群众
一是领导重视,制定帮扶计划,成立了与高枧村、查塘村和荷花池社区结对共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区人社局开展在职党员进村、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与村、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书,组织全局党员领导干部与结对村困难党员、群众结为帮扶对子,明确帮扶援助对象。二是结合春节送温暖、七一党建等重点时节,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帮扶慰问活动。班子成员在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并逐一认真详细的登记、核实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填写《扶贫手册》,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组织的关怀。全年累计为两个联系村43名老党员、7户困难群众送去粮油等慰问物资共计20800元。三是结合文明创建,积极参与联系村环境整治。选派了30余名党员参加了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党组书记潘松宝还联系自身学习,给高枧村支部党员讲授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员》的生动党课,受到了当地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四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针对性开展帮扶解困工作。利用人社部门的优势和特点,利用村级人社平台,通过向帮扶户提供务工信息、推荐工作岗位,开展岗前培训等具体形式,积极拓宽帮扶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帮助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困难家庭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