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职称晋级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自一九八九年任化工工程师以来,在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本人的勤奋努力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以下谈谈我的几点工作体会。如有不够,敬请原谅。一、专业技术人员应充分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应将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远意义,在于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转化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的升华,造就自己,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91年,将我厂硫酸车间“一转一吸”生产工艺改为“二转二吸”生产工艺,原“一转一吸”生产流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率低,造成排放于空气的二氧化硫超标,产量低,影响了本公司的经济效益又污染了环境。通过这次改造,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并通过了省、市两级环保部门的验收,硫酸产量由原来年产1.5万吨提高到2万吨,大大满足了我厂磷肥生产的需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了空气污染,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
另外,1992年,我引进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研制的换热器新技术,即把硫酸车间换热器更换成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在这次技改中被换下的六台换热器,由原来的折流板式更换成空心环管壳式,使用面积由原来的1835M2减少到1210M2,气体总压降由原来的15050Pa降到6320Pa,硫酸产量均换87T/d计,所需用热面积由原来的22.1M2(t?d)降至14.58M2(t?d),使我厂每年节约生产用电270000KWh,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
在实行技术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成效比较显著的是普钙车间的湿法生产改造工程。1990年8月—12月,普钙车间投资120万元,将传统的干法生产改为湿法生产,年产量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6万吨。工艺流程缩短了,省略了干法生产中的干燥、配酸系统和除尘设备,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了,据统计,就燃料、电耗、大气污染三项每年共计节约50万元。
二、基础理论是搞好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
“万丈高楼从地起”,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自然规律,即人类无论从事何种社会活动都是从基础开始。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发展,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去指导专业技术工作,就没有技术成果的产生。而每一基础理论的突破,都孕育着一场技术革命,可见基础理论对专业技术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我一向都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系统地学。我任职化工工程师以来,每年都参加专业学习。如91年的《无机盐化工产品技术》、95年的《无机化工生产流程设计工艺》、97年的《磷肥湿法生产工艺》等理论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90年8月至于12月,普钙车间将传统的干法生产改为湿法生产,经过八个月的技改和试产摸索,一次投产成功,实现了不用脱水设备,直接进行“湿法磷肥生产”的工艺生产线。我厂从64年建厂以来,普钙生产经历了三次不同的生产方法。前两次都是“干法生产”,这些传统的流程具备干燥、配酸系统、除尘设备,工艺流程繁琐、耗费大、污染环境,不利于工人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还给企业造成浪费。湿法工艺流程的成功投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附近居民对我厂的怨言减少了。在这次技改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产品水分达标。我带领车间技术员经过几个月的生产摸索,找到了影响产品水分指标的六大因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比如针对矿种因素,我采取矿种搭配使用,云贵矿与湖南矿以1:0.6的比例进行搭配,磨矿浆的水采用氟吸收的水,增加矿浆的流动性,降低矿浆的水分含量,产品水分问题解决了,其它的指标也随之好转,使我厂湿法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成品由原来的四级品达到三级品,产量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到6万吨,节约成本约50万元。
三、扩大知识面,使专业技术工作如鱼得水。
我认为,任何现代工程项目,不可能是纯专业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组合。要把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必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计划经济时代是这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这样。
我参加工作以来,就喜爱阅读各方面知识的理论书籍。我想如果知识广泛一些,也许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这样想也这样做了。我在系统地掌握本企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其他理论知识。近十年来,主要学习了《电工学》、《工程流体力学》、《塑胶工业》、《二氧化钛表面处理添加剂》、《快速固化氨酯密封剂用酞酸酯催化剂》,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近几年来,由于整个化肥市场平淡,尤其是京九铁路的全线开通,外省磷肥大量冲击广东市场,造成竞争激烈,磷肥的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