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谋划
2018年度,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街道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法治精神,紧紧围绕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工作,以推进“东进战略”“法治**”等措施为突破口,常抓不懈依法治街工作,形成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体制,切实将依法行政工作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凝聚基层合力
(一)统一思想,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街道领导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成立了**街道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并根据岗位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街道依法行政工作的日常事务,及时总结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督促各成员单位切实开展工作。各社区、各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二)落实方案,明确工作计划。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印发了《**街道法治街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街道2018年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方案》和《2018年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实行领导负责和绩效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双重负责制,将依法治理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做到责任清、任务明。各社区、各有关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本单位的工作方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确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法治思维,主动作为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一)完善行政职责体系,打造“无缝隙”政府
1.全面理清职能,落实岗位责任制。根据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要求,全面清理街属各部门职责,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重叠、空档等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形成层级清晰、量化具体、流程科学的责任体系;落实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主体,将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内设机构、岗位及具体承办人,根据法定化的岗位责任制配备工作人员,形成部门内设机构、岗位之间的无缝隙责任链接,确保每项工作职责都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2.加强制度建设,清理规范性文件。拟定《**街道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废止、备案、清理、效果评估等各程序予以规范,从“立法”上保障依法行政。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及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补充、完善或废止;组织印发《**市**区**街道规章制度汇编》,为街道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议事规则,保障科学民主决策。制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工委会议议事规则》《主任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等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严格按照会前协调、准备材料、提前通知、充分讨论、逐项表决、作出决策、形成纪要的程序,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决策,切实保障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制订《**街道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规定》,对涉及到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改革举措和一级市政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等重大事项,是否可能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在决策前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建立行政决策档案,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记录。我街道从未发生因重大事项或工作举措不按规定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班子决策违法或者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引起群众非正常上访等相关事件。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1.建立行政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整合行政资源,设立诉求服务中心,设置综合受理、信访诉求、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仲裁立案等6个窗口,实现了“四个一”运作模式;建立“大调解大综治”体系,加强以部门主办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行政执法协调机制为重点的协调、沟通、合作机制建设,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工作站之间的联系协调,减少行政资源内耗,降低行政成本。2018年以来,累计办理业务为5000余项。
2.规范行政服务行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各行政执法单位根据行政事项对职责内行政审批、行政服务、行政处罚的流程和规范进行梳理并提交街道党工委办(督查室),将行政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实现行政服务的法定化;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设“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完善网上审批、在线服务、网上监督等系统,切实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进一步增强各单位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施行政处罚裁量权。执法单位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机关关于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的规定执行,按法定要求完成处罚幅度的基准化设定,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原则上实行定额、定量处罚。
2.制定执法指引,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制度,明确案件处理的流程、查封和扣押物品的管理以及执法文书的管理等有关事项;制订行政执法指引,明确执法权限、执法流程、执法依据,并分别制定了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的行政执法流程图,确保各行政执法单位职责分明、流程清楚、时限明确、责任到人。
3.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制定《**街道机关作风和行政效率效能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出台街道基层执法(服务)评议实施意见,建立基层执法(服务)评估体系,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测评,对不规范的执法(服务)行为进行整改;从有关社区和单位聘请20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以及54名行政监督联络员,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健全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建立投诉和举报受理登记台帐,加强公众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4.着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效率。开展机关作风明查暗访活动,及时通报检查情况,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评风纠风活动,组织街道有关部门对各部门政风行风进行自查自纠,及时作出整改,同时,邀请街道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对计生、城管、执法等部门进行评议,评议对象要根据评议意见,认真梳理,积极整改,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四)推进法治社区创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选取新生、**墟、龙西、五联作为法治社区试点单位,严格对照考核标准,制定社区法治创建活动方案,积极开展社区“法治体检”活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审查梳理村规民约、社区管理制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我街道四个创建社区顺利通过民主法治社区初检验收,新生社区被推荐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三、强化机制创新,“四制一体”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依法治理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一手抓经济,一手抓依法治理,双管齐下,不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结合街道实际,探索出符合街道特色的依法治理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即:持续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保障机制;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链条健全、无缝衔接的法律服务机制;快捷便利、行之有效的法律援助机制,从而形成了**街道依法治理新体系。
(一)持续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依法治街保障。街道领导高度重视依法治理工作,成立了**街道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维稳综治办,具体负责全街道依法治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及时总结依法治理工作情况,督促各成员单位切实开展工作。
2.成立法治机构,夯实依法治街基础。维稳综治办加挂依法治理办牌子,由专人负责,并公开招聘了12名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法律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司法所。通过调研与实践相结合、审查与参与相结合、服务与监督相结合“三个结合”
为街道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撑。
3.注重实体建设,构建依法治街网络。建设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逐步扩大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以司法所为中心,联合巡回法庭、劳动仲裁庭、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律师事务所、信访诉求,覆盖7个社区,涵盖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特殊群体法律服务等内容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二)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1.推行“111”“333”工程,构建大调解格局。即秉承一个理念,依靠三支队伍,延伸三级网络,创新三大机制,构建一个多元体系,形成一个大调解格局。一是构建调解网络。构建起“街道-社区-企业(行业、物业)”三级调解网络,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67个,调解工作室5个,调解小组92个。二是组建调解队伍。打造以司法所法律工作者和社区法律顾问为主导力量,街道妇联、劳动管理办、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兼职调解员为重要力量,各社区、企业、物业、行业专、兼职调解员为中坚力量组成的三支高效专业的调解队伍,通过对241名调解员的专业、心理、技能培训,提高矛盾纠纷调处能力。三是形成大调解格局。目前,我街道已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仲裁调解相衔接的多元调解体系,在内涵建设上,融民间力量、行政、司法机关于一体,涵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的大调解格局。今年,利用“大调解”格局共排查各类隐患4684宗,成功调处各类纠纷3325宗,受助群众六千余人,制作人民调解协议3124份,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探索诉调对接模式,及时终结矛盾纠纷。在科学研判矛盾新形势、新走向的基础上,提前预警应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司法、诉求、信访、大综管四大平台作用,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受案范围、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工作要求、统一结案归档。形成平台受理—部门联调—制作协议—司法确认(仲裁置换)系列流程规范,实现矛盾调解执行无缝衔接。
3.创造信访评理制度,有效解决历史积案。成立“信访评理团”,制定操作规程,由街道信访办和司法所主持,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法律顾问、社区干部、群众代表等社会力量参与,在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对诉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其是非曲直进行公开评判,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实践证明,评理团制度是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延伸,是信访工作的有益探索。自“信访评理团”成立以来,通过说事评理的方式成功化解了赖某伤害案、刘某木瓜案、李某拆迁补偿案等12宗信访积案。
4.完善联调联防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原则,以协商、调解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企业,解决在社区。探索出了“三四五联防联动联调”模式,依托社区人民调委会、企业调解委员会,建立以社区、园区、厂区为主体的“三区”调委会联防机制,完善“小事预防,大事上报、联动解决”的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动处置机制,搭建企业、工会、社区、区(街道)部门、社工“五方”联调平台,有效预防、控制、化解社区劳资矛盾,维护社区劳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和谐。
(三)链条健全、无缝衔接的法律服务机制
1.点对点布阵,依法行政坚持不懈。为确保行政权力规范行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指派司法所律师在执法队、劳动管理办、信访办、安监办及社区网格管理中心等部门挂点,促进各部门依法行政,街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无一败诉。
2.面对面服务,保驾护航中心工作。一是发挥专业优势,推动解决街道历史遗留问题。参与街属企业改制,化解涉及土地重复买卖、地价款补缴、街属企业股权转让、龙城公司破产等历史遗留纠纷。二是穷尽法律手段,全方位服务街道中心工作。合同审核、降低法律风险;专题调研,提供法律意见;参与谈判,推动工作进展;代理案件,维护街道权利。2018年以来,共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20份,参与重大事项谈判87次,代理街道诉讼案件14宗,审核各类合同1492份,出具法律修改意见2083条。三是善于梳理总结,探索法律服务工作规范。如:全程代理街道诉讼案件,形成仲裁援助—财产保全—工资垫付—诉讼追偿—执行到位的应急垫付案件处理模式。
3.线对线联动,廉政教育常态化。与**区人民检察院共建检察联络室,邀请区人民检察院到街道开展法治及廉政教育讲座,充分发挥检察院的廉政监督、案前指导、警示宣传功能,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加大责任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工作力度。
(四)快捷便利、行之有效的法律援助机制
1.法律援助实现“四个零”。为确保更多的弱势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司法所倡导法律援助“四个零”工作机制。
(1)零距离申请援助:延伸法律援助申请点,建立起街道-社区-工业区三级法律援助网络,使援助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充分体现 “离得近、喊得应”的便民效应。
(2)零等待受理案件:建立148法律咨询平台,全力打造接待来访-法律咨询-预约调解-制作文书-法律援助-申请仲裁(诉讼、确认)等一站式法律服务机制。
(3)零收费提供服务:对于法律援助受案范围内的案件,实行免费服务,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大范围内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
(4)零障碍帮弱济困:推行电话预约援助、上门援助及异地协作援助机制,合理利用法律援助资源,提高办案效率、降低办案成本。
2018年以来,共为59宗案件、502名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涉及金额近637.7万元。
2.群体性案件处置实现“六个快”。群体性纠纷具有较强的群体性、突发性、对抗性,波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维稳事件。如果当事人不懂法律程序,不仅权利得不到保护,而且容易造成诉讼成本的浪费,更有甚者会影响社会稳定。针对该类案件特点,司法所逐步摸索,借力法律援助处理突发性群体案件,开辟“快理、快派、快立、快保、快调、快结”的“绿色通道”。
快理:快速受理法援申请,保障权利救济途径。
快派:快速指派代理律师,保障权利依法行使。
快立:快速代理仲裁立案,保障诉权得以实现。
快保:快速申请财产保全,保障财产可供执行。
快调:快速介入案件调解,保障快速平稳处置。
快结:各种程序终结案件,实体权利得以享有。
2018年以来,通过法律援助“六快”机制,共处理群体性纠纷9宗,为415名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等费用共计366.5万元。实践证明,运用该机制能够快速处理重大突发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彰显公平、正义。
3.推行社区矫正“5个1”监管、五层次帮教。“5个1”即做到一人一档、一周一家访、一月一教育、一季一劳动、一年一考核;“5层次”帮教,即从“测、分、疏、教、评”五层次开展帮教。我街道现有社矫对象38名、帮教对象42名,就业78人,就业率达97.5%;2018年以来开展集中思想教育12次、累计家访168人次、心理辅导160人次、谈话1574人次,矫正对象累计参加公益劳动3232余小时。
四、强化普法宣传,精心组织营造街道法治氛围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浓郁的法治宣传氛围。
(一)新思路,新目标,重点普法。一是组建专业普法队伍。依托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吸纳街道法律专业人员、社区法律顾问等普法志愿者,组成专业普法队伍,牢牢把握“法治惠民”主题,坚持走群众路线,为民宣传,务实宣传,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法治宣传实效凸显。2018年,编撰《以案说法——社区常见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图书,编印《以案说法——“家事法律关系”篇》《新法速递》等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开展社区“法治大讲堂”12场,增强了群众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是践行“七五”普法新理念。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把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作为普法重点对象,营造机关、社区、企业、校园法治文化,确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
(二)抓时机,重实践,善用媒体。一是打好普法宣传时机战。以宪法日为龙头,结合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周、5.1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在热烈的氛围中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2018年,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派发各类宣传材料8000余份。二是打好普法宣传媒体战。充分发挥媒体效应,切实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收看率高、辐射范围大的优势,采取报道法治新闻、报道普法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普法效果等形式,为法治宣传工作的开展搭建平台,扩大宣传范围,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受到教育与警示,扩大法治宣传效果。2018年,在《**特区报》《**法治》《信息快报》《南方都市报》、《**商报》《**侨报》等媒体发表普法信息数十条。
(三)新形式,多渠道,彰显实效。一是宣传载体充实。坚持传统宣传教育手段与新智能模式相结合,开展现场咨询、法制讲座、普法辩论赛,运用微信平台、微电影、宣传栏等手段,利用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渠道,广泛进行普法宣传,实现普法对全街道的有效全覆盖。2018年,普法队伍通过举办各类普法活动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二是普法形式新颖。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微电影释法、电子显示屏、普法U站等新颖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寓宣传娱乐为一体。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平台,为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
五、突出实效,巩固提升法治街道创建工作成效
开展法治街道创建工作以来,我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逐步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机制和氛围逐步形成,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基层稳定和谐,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特别是2018年以来,**街道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推行“四互一共”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畅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行互融,建立持续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保障机制,基层法律服务实现了专业化、规范化;推行互动,建立链条健全、无缝衔接的法律援助机制,基层法律服务实现了亲民、利民;推行互联,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基层法律服务实现了网络化、高效化;推行互帮,建立形式多样、惠及全民的法治宣传机制,基层法律服务凸显了新理念、新载体。“四互一共”的良性运作,使我街道化解矛盾能力进一步加强,辖区社会局面平稳可控;法律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得以保障。辖区居民尊法意识稳步转变,学法守法氛围日益浓厚;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援助,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弘扬。街道法治环境的极大改善,推动了街道经济社会协调、科学、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