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管委会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安排
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2018年2月13日,**国家高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全省第五家国家高新区。**高新区面对新的起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力推进“双招双引”首位工程,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努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1-9月份,高新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44%;高新技术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46.86%,占比71%;固定资产投资67.8亿元,同比增长50.4%;财政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29.6%;现有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3名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1-9月份,火炬中心统计口径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0.12亿元,同比增长14.1%;营业收入202.89亿元,同比增长24.8%;高新技术产值143.79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85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48.1%。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专利申请335件,专利授权243件。
一、2018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高新区发展机制。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日前下发的《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定《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及《关于成立加快**国家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高新区核心区年度工作要点16条,研究提出内部激励机制总体思路。二是出台专项政策。围绕光电信息、智能制造和铜基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暂行)》及《关于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暂行办法》等政策,通过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杠杆吸引投资。招商引资政策区政府常务会议即将研究,创新驱动政策正在进行部门讨论。
(二)推进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一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梳理2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表,实行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月调度通报,目前铁科轨道交通装备生产线和瑞铁轨道一期生产线项目已竣工投产;赛福电容二期已正式投产;海亮二期11月即将试生产;铜文化特色园区等项目正在完善前期手续。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地精准招商,新引进中盛画材、小斑马货栈等13个重点项目;上海沃巴弗等2个重点项目即将落地;佛山合芯半导体封装等11个重点项目正在洽谈。三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家级标准的阀门检验检测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科技成果转换推介。四是人才团队积极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国家特聘专家陆键团队路面检测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氮气超低温制冷装置研发陈家富团队,免疫荧光检测试剂盒张庆华团队等5个科创团队孵化项目即将落户园区。
(三)持续优化为企服务。一是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组织园区企业进行专题讲解,逐条解答扶持政策,明确申报流程,帮助企业答疑解惑。二是实地上门帮扶。对企业办证、用地、厂房、资金等问题进行现场协调,跟踪解决海亮二期扩能项目施工许可证、小斑马货栈临时厂房租赁等问题26个,兑现政策资金3000余万元。三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洁雅生物预计11月份报会;铜都流体开展备案辅导;辅导狮达防火门等企业挂牌“新三板”;其利电子、达利车饰、三极照明3家企业成功挂牌“新四板”。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组建安元基金、晟禾基金,通过科技银行、市级科技贷款风险奖补池,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已启动栖凤路升级改造项目,实施3条园区主干道周边沿线绿化提升;铺设天然气管网4公里;增加循环公交运行班次。按照环保督察整改和园区建设要求,加快日处理3000吨**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成立建设指挥部,排定了建设计划,主体工程与管网工程正在同步建设,预计11月陆续开展设备安装,确保年底前建成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投入资金紧缺。高新区土地、道路、管网、绿化、标准厂房、孵化器、加速器、生活配套等基础历史欠账较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进,所需资金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融资平台不断收紧,高新区现有融资平台受征信及资产所限,难以筹措资金,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二)发展空间不足。**高新区核准面积2.55平方公里(共计3825亩),实际管辖面积2.9平方公里(共计4350亩),其中:3067亩工业用地,现在尚余900亩左右工业用地;327亩商业用地(已建设安置房用145亩,剩余182亩),956亩基础设施用地,系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高新区,且城市配套功能滞后,工业项目即将无地可供,扩区发展迫在眉睫。
(三)创新要素吸附力弱。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以科技金融为引领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面对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机遇,尚未形成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体系,对园区企业成长、集群发展不能起到有效支撑。二是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目前高新区没有一家国家级孵化器,高新区运营的省级孵化器还处在初创期,缺乏专业化管理运营和服务团队。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缺乏企业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低。四是体制机制不佳。机构不全,缺乏相应经济管理权限,缺乏市场化,有效的激励机制,整合资源力量不足。
(四)经济规模层次亟待提升。高新区在省市的战略位势不高,特色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新业态等新增长点培育不够,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中低端。园区高端链接、国际合作程度不够,开放发展不足,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挥。
三、2018年工作安排
(一)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集中精力抓经济,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加快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围绕《实施意见》做好任务分解,确保火炬中心统计口径各项指标平稳增长,确保年底全国高新区考核不掉队。二是制定工作推进机制。尽快成立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领导小组会议、信息报送、督查及奖惩制度,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三是出台绩效考核办法。打破行政事业编制、编制内外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实施无差别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管委会发展战略,层层分解指标,借鉴济南高新区“大部制+扁平化+KPI考核”的成功探索,引入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奖惩激励等挂钩,并作为职务调整、岗位变动以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二)做好统筹谋划,突出规划引领发展。提升园区规划水平,把新经济、产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产城融合等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全过程,依托北斗星城建设高新区“**数谷”,打造大数据、电商、金融、电竞、新信息等新业态及万众创新平台;依据IT产业园打造高新区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核心区开发建设速度,打造以铜基新材料、光电信息和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多种新兴产业集聚的特色园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智慧生态园区。
(三)加快平台载体建设,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融合,活跃创新生态。一是培育企业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加大专业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引进,年内建成国家级阀门检测检验1个,建成省级研发平台3个,新建1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万名从业者拥有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达13件。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新型众创空间。围绕光电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服务创业,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标准厂房、定制空间的形式,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企业加速器。三是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众包、众筹、虚拟实验室、网络交易以及第三代孵化器等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四)强化新经济招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契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精准把握产业链优势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以强链、补链为导向,大力招引一批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和配套企业落户。力争上海沃巴费传感器芯片等在谈项目早日签约,并于年内开工建设;谋划一批储备项目,力争新增储备招商亿元重点项目35个以上。二是实施科技招商。聚焦先进地区,推进与当地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加速器、投资基金、创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配套型企业落户,着力培育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探索平台招商。重点关注新型孵化器运营商、科技地产商等平台型企业参与高新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载体的开发建设。引进知名企业集团、投资机构等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平台型企业或组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
(五)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是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模式。组建高新投,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运营服务方面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PPP社会化融资模式,减轻政府公共财政压力。针对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公共设施项目,积极争取债券融资,探索采取发行债券、信托基金等融资方式。在专业园、孵化器的开发运营上,加强与专业科技地产开发运营商合作,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短期内重点做好科技创业园建设。二是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与金融耦合发展,积极支持洁雅生物、铜都流体、蓝盾光电子、铜冠矿建等企业报会IPO上市,鼓励狮达防火门等企业三板挂牌,培育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及类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产权交易市场等入驻高新区。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
(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创服务优势。按照“流程最优、时间最短、政策最佳”的工作思路,结合“四送一服”,完善园区企业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运行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盯到底”的全程保姆式服务,实施项目代办、领办、盯办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继续实行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月调度通报制度,入户到企开展协调调度,年内建成投产海亮二期、永锐电器等在建项目。拓宽企业诉求渠道,建立科学的服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七)加强数据统计与评价结果的研究分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紧盯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根据考核评价中反映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动向,明确园区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资源禀赋类似,区位条件相仿的2-3家高新区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标找差,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弥补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