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力资源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全局上下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法治、民生”四个关键,明确“质量、建设、管理、服务”四个标准,继续坚持“三个三”(突出服务、优化、创新“三个主题”,依托卓越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三个载体”,以创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型城区、和谐劳动关系城区、人力资源强区“三个城区”为统揽)的工作思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过半,重大活动任务完成出色。
(一)坚持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就业创业稳步推进。坚持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民生大事来抓,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不断探索就业创业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稳定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截止6月底,全区共促进3194名户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多形式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0.93%,“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一是严把政策落实质量关。按照要求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严格审查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申请,上半年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924人,前享受就业困难人员招用补贴243人,享受灵活就业补贴6965人,享受临近退休补贴91人。扎实抓好创业帮扶工作,上半年共有205名创业人员享受社保补贴,40名创业人员享受首次创业补贴,为8名自主创业者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推动落实区政府民生实事“全年新增就业1.5万人”责任制,上半年我区新增就业11963人,超额完成阶段目标。二是推动“质量就业”体系常态化应用。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联合深大课题组共同研究,不断完善健全“质量就业”体系;制定2015年度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优化数据采集方法和评估方式,实现定期(每年一次)评估全区就业工作及就业质量情况的功能,以此作为改进就业工作、改善就业政策的科学依据。三是重点实施创新创业“龙翔”工程。结合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活动,继续推动实施创新创业“龙翔”工程。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导师和创新创业特聘导师团队,组织创新创业专业导师深入各街道,开展38场公益性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讲座,组织创新创业服务活动38次,参加的户籍居民及高校毕业生达263人次。开展创业先锋人物评选活动,将吴冰等10人评选为我区第二届创新创业先锋人物候选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式,在全市率先开通“创新创业空中加油站”微信平台,共开设“政策速递、快讯传播、创新思维、创业辅导、有问有答”五个栏目,目前粉丝和关注者已有3000多人,实现创新创业全天候贴身服务。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养180名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带动就业6140人。四是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创业)观教育力度,上半年共举办16场户籍青年就业观教育座谈会;组织就业需求调查摸底,开展新春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200名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促进户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根据市里要求,将相关业务基本下移到各街道办理,除创业政策落实业务之外,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公示、审定、享受政策种类等均由街道统一受理、统一审批,基本实现不出街道即可办理,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全面升级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就业服务工作不断规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坚持以强化服务为导向,人才工作扎实推进。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区”的目标,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分层分类开展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人才工作逐步向高端化、国际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是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组团参加第十三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高端引领•创新驱动”为主题,全面展示**创新创业环境;借力人才交流大会高端平台,免费为区重点企业提供40个招聘展位,现场引进人才815人,我区以出色的参展工作获得“最佳组织奖”。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益招聘会152场,服务企业2.1万家次,入场求职人数22.5万余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人数约6.4万人。组织“优才中国行”西安站活动,共服务区内企业51家,招聘活动面试人数2912人,达成意向815人,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45份。组织8场“校企联谊”交流会,服务区内275重点企业及省内外145家技术院校,签订合作意向协议300余份。上半年,共引进各类人才约11000人,其中通过人才引进窗口引进人才1998人(接收应届毕业生1082人,调进干部211人,招调技术工705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努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创新人才服务方式,主动走访8家区内重点园区及企业,宣传人才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主动了解企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研究推动在大运软件小镇和平湖新木盛低碳产业园建设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提高人才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开展人才预警体系研究,建立覆盖全区800家企业的观测点体系,开发人才信息网络采集系统,及时发布短缺人才预警分析及动态数据。打造人才引进“马上就办”窗口,创新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联程服务”等三项机制,规范人才引进的各项业务操作标准,为群众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继续完善“一站一库一窗口”服务机制,为留学人员提供全方位资讯服务,上半年共办理23名留学回国人员引进申报业务,目前已登记入库人数有131人。三是筹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与市人社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定期召开市人社局与**区政府联席会议,积极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中国深圳人力资源服务智慧广场的建设。多次组织调研座谈,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经验,研究制定园区招商优惠政策;积极做好香港“金饭碗”、博尔捷等意向入驻机构的跟踪服务工作,大力宣传推介园区建设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在第十三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期间,组织召开2015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发展峰会,邀请5位业界专家作精彩演讲,来自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及人力资源行业约200名嘉宾齐聚**,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和加快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国家人社部**副部长为中国深圳人力资源服务智慧广场正式授牌,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首个大规模、专业化、高规格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落户**天安云谷。四是全力推进“大职训”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围绕建立统一畅顺的大职训体制机制,推动区职业训练中心整建制并入区人力资源局,组建**区行业训练委员会,推进**区职业培训学校筹建,并配合区编办研究制定职训中心“三定方案”。立足职业培训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制定《**区2015年“大职训”体系建设综合改革方案》,经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实施。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拟草了《关于推进“大职训”体系建设创建职业培训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及6个配套子文件,已经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结合“大职训”体系建设、打造深圳市“职业培训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组织编制《**区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培训体系的五年建设规划,目前完成规划初步编制工作。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服务,上半年,批准新设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家,同意筹设2家,完成技能人才培训15481人次,组织技能鉴定考试919人次,有效缓解技工人才短缺难题。五是开展全民素质提升计划试点工作。扎实抓好教学的组织管理,目前已有24 个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办学,共开班 226 个,到课学员 9382 人;共有3012 名学员参加了学业考试,成绩普遍良好,及格率达95%以上。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在对282名企业法人和5406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数控技术应用等十门比较紧缺和实用的专业,动态增设了珠宝打磨技术、平板印刷技术等专业。主动融入“智慧**”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微课”,已与华为进行专业洽谈,预期市区将投入5千万以上进行建设,“互联网+微课”得到了杨洪书记的高度肯定,在全区创新工作大会上专门“点赞”。
(三)坚持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人事工作有序开展。结合形势发展对公职人员的新要求,针对公职人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提速提效,大力推进公职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严格落实政策程序。严格执行人事政策法规,上半年共招考公务员21名,招考职员369名,招考雇员448名,全部坚持公开、公正,阳光招考,公职人员的招录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坚持按照程序办事,做好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审核备案和政府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非公务员人员年度考核,以及公职人员选调、交流、晋升、任免聘任等工作,公职人员出国(境)政审、学历审核、技能岗位聘用、职称管理、军转安置、工资晋升等工作有序进行。
二是大力推进公职人员绩效考核改革。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拟草了《**区推进公职人员绩效考核改革工作方案》,经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实施。选取区委(府)办、区法院、区人力资源局、龙城街道4个单位开展先期试点,建立完善公职人岗位说明书制度、日常工作纪实制度、信息考核系统,为全区推开公职人员绩效考核改革积累了经验,我区也被列为全市公职人员绩效考核改革的试点单位。6月份,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召开全区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工作部署会,全面推广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加大奖优罚劣的治庸力度,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廉洁的公职人员队伍。三是深化机关事业单位聘员管理综合改革。在前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技术聘员管理印发《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聘员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对区级业务部门下拨的年度绩效考核和专项行动补贴等经费使用提出指导意见,保持各街道聘员薪酬体系相对稳定平衡。加强调研信息采集购买服务,加大推进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力度。开展改革中期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巩固提升工作成效的意见建议。做好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管理工作,推行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等级评定和绩效考核,目前已完成7个街道988名社区专职人员首次定级申报审核。四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研究落实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相关政策,妥善处理好过渡期间的各项工作,确保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平稳有序。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加强政策的研究落实,成立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下一步推进改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和谐稳定为核心,劳动关系亮点突出。坚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区为中心,紧扣预防、监管、调解、仲裁四大环节,突出源头预防,强化基础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劳资环境。上半年,全区处理劳资纠纷案件8206宗,同比下降8.42%;处理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33宗,同比下降25%;受理劳动信访5135宗,同比下降22.39%;处理劳动仲裁案件3452件,同比上升24.94%。一是坚持夯实工作基础。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上半年共开展8场企业青工法制教育讲座,举办劳动法规培训班9期,走访企业15家,制作普法宣传栏6期,发放宣传资料58500份,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普法网”。充分发挥“信任的访问QQ群”作用,分析信访形势、在线解答问题、督促办案进度,信访案件领导接访、包案处理、督查督办、回访机制和网上信访得到较好落实。继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要素式办案模式,积极探索仲裁员专业化改革,制定《区仲裁院聘任制仲裁员综合管理改革方案》,进一步优化仲裁院队伍,全区仲裁效能、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上半年全区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累计结案率达71.45%。二是强化隐患排查化解。制定《**区群体性劳资纠纷分级分类处置工程实施方案》、《**区劳资纠纷隐患排查与化解工作制度》等文件,促进劳资纠纷排查处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完善劳资纠纷排查化解的长效机制。先后牵头开展全区劳资纠纷排查整治“百日行动”、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其中开展劳资矛盾隐患排查化解“百日行动”,共排查企业11963家,发现劳资纠纷隐患1116件,目前已化解隐患1031件。上半年,共排查企业17136家,涉及劳动者45.5万人次,其中立案64宗,处罚22宗,涉及金额59.2万元。三是打造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劳资纠纷源头稳控体系。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示范点工作,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营造和谐劳资环境。不断完善企业约谈制度,结合企业诚信建设,建立企业劳资档案备案制,将企业劳资现状与企业诚信机制挂钩,使企业更加重视劳资纠纷。完善劳资隐患信息预警平台,实现预警及时化。选取**街道为试点单位,总结推广**街道产业转型升级下劳资纠纷化解稳控体系经验,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径。四是创建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示范区。年初,国家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区)作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示范区,进行先行先试,为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工作积累经验。**区列为全国5个试点单位之一,我们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工作,制定《**区创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全面梳理、健全机构、总结经验、提升亮点,努力打造全国一流效能示范区。5月份,国家人社部仲裁调解司在我区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示范工作启动会议,并现场考察观摩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得到了人社部仲裁调解司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五是继续抓好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四位一体、多方共建”的社会化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健全区、街、社区、企业四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把绝大部分劳动争议化解于萌芽、消化在基层。目前全区1个调解中心,8个街道、105个社区、2314家企业以及6家行业协会,总共成立了2334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100人以上有工会的企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6月份,全区超过80%的劳动争议案件以调解方式解决,近80%的劳资纠纷在街道以下调解解决。大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社工综合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区股份公司参与社工综合服务项目,目前全区48个社区股份公司参与社工综合服务项目,累计签约项目社工66名,有力充实了基层调解力量。
(五)坚持以优化提效为目标,内部管理进步明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围绕“三严三实”主题,落实党员主要负责人带头讲专题党课,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领导力持续增强。持续推进卓越绩效管理,修改完善《管理手册》和《流程手册》,梳理完善办文办会、人事工作、后勤保障、作风建设等38项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从1月份起新OA系统正式上线,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坚持推行局长聊天室、党代表工作室、部门周例会和工作周报制度,打造队伍高效执行力。加强全员平时绩效考核,按照考核要求开展梳理,重新设置54个岗位,并制定《公职人员岗位职责清单》;继续坚持工作纪实制度,每日记录工作情况,将工作纪实作为平时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制定《**区人力资源局考勤管理办法(试行)》,启动脸谱识别考勤系统,定期汇总考勤结果,使考核切实落到实处。继续实施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年初共确定32项重点工作,其中3项列为区重点改革项目,3项列为区重点工作,1项列为区民生实事,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加强检查督导,保证重点工作按计划推进。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为目标,扎实推进“落实总书记要求,建设模范部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2次“党性标准大讨论”,使组工干部充分认识应具备的党性标准;编制“权力清单”和“廉政风险清单”,共梳理117项职权、217个风险点、347个防控措施;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大讲堂”活动,目前已进行第一期,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说,上半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进步明显,为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年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创业方面,当前就业观念意识转变不够,户籍失业人员及部分失业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户籍人员岗位开发难度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人才工作方面,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待强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人才后续服务仍需加强;全区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层级结构不合理,技能人才培训很难满足现实需求。三是人事工作方面,随着人事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日渐深刻,旧思维、旧体制、旧机制对改革的干扰不容忽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效果不佳;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劳动关系方面,受国际经济低迷、最低工资标准调高、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区劳资纠纷易发多发、触点增多、燃点降低,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尖锐化发展态势,劳资纠纷总量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五是内部管理方面,部分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拼劲闯劲有所弱化;重点工作落实还有差距,仍然有个别重点工作没有按照进度完成,有些重点工作完成质量和标准还不够高。
二、2015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好、滴水穿石”的要求,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创建“三个城区”统揽人力资源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全力服务全区创新发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进一步推动创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型城区”。
深化质量就业研究和结果运用。继续完善质量就业指标和调查手段,深入开展2015年度“质量就业”体系评估工作,参考以往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在“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部分加大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比例,使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各街道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并尝试将该评价机制深化到对区属各部门就业创业工作、外来建设者公共就业均等化等工作领域。
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龙翔”工程。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促进300名我区户籍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失业人员创新创业,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重新构思和打造“龙翔”工程升级版,拟草工作方案交区政府审议并印发实施,为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的顶层设计方案。继续设立创新创业项目,使创新创业项目库内存项目达600个以上。完善“两团”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导师团和创新创业特聘导师团队伍的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坚持以“龙翔”工程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开展“**嘉年华”系列活动。整合创新创业企业资源,组织开展“奔跑吧,**”、“创新创业书记大讲堂”、“**风采”等一系列活动,展示我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果,宣扬和普及**文化,进一步掀起创新创业新热潮。
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在当前省、市公共就业政策未作调整之前,继续实施补贴性公共就业政策,确保全区就业形势稳定。根据市里将就业服务业务下放的要求,把政策资金支付最后环节下放街道,实现街道在公共就业服务业务的办理上负总责、负全责。继续开展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转变户籍居民就业观念,培养户籍居民更加主动的就业创业意识,促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促生存型创业为创新创业。
(二)围绕服务全区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创建“人力资源强区”。
抓好人才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人力资源强区建设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的若干意见》,不断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带动和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我区集聚、融合、裂变。加强人才基础性研究,继续完善人才预警体系研究,优化800家企业观测点布局,开展企业信息员专项培训,逐步建成多维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构建良好市场秩序。建立“深龙英才”微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宣传各项人才优惠政策。
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继续发挥产业园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与市人社局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形成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强大合力。建立园区管理队伍,制定园区功能区域规划,完成多功能人才要素市场装修,策划开展园区招商推介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商入驻等系列工作,引进国内为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入驻园区,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人力资源服务目标。
打造人才工作品牌项目。组织在本地以及长沙、成都、广州开展4场“优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