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十三五总体工作规划第2页
,全面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立足权力运行与责任落实,分类别研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内容,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执行情况及效果,重大决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本人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情况等,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依法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审计结果公告等制度,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二、涉外审计。
以促进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新机制、保障国家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外援助资金、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利用外资审计,服务“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对外援助资金审计。对组织管理我国政府对外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的政府主管部门,国有金融机构等对外援助管理机构,以及在境内外实施援助项目的中方实施单位进行审计,重点监督检查贯彻执行国家对外援助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对外援助资金预算执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等情况,促进提高对外援助资金规范使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加强驻外非经营性机构审计。对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各类驻外非经营性机构进行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购建、管理、使用和处置等情况,促进规范预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加强利用外资审计。重点监督检查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等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国外贷援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以及对外履约情况,关注新兴国际金融组织总体发展战略与业务开展等情况,促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综合质量。
十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
围绕增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整体合力,创新审计资源配置、业务管理和结果运用等机制,促进全国审计工作统筹部署、协调推进。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健全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干部管理、重大事项报告、考核等方面制度。在稳步推进7个地区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到2018年形成一套较为成熟、规范、有效的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制度和模式。
——加强审计计划统筹。摸清审计对象底数,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对重点部门、单位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加大审计频次,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明确省、市、县审计项目计划报批、备案的办法和具体要求。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推进跨层级、跨专业、跨区域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审计监督整体效能。规范大型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加强审计现场科学管理,保证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健全审计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推动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推动改进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机制。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加大审计结果和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审计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定和审计结果公告办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外,依法依规全面公告审计结果,推动被审计单位公告整改结果。加强和改进审计宣传工作,讲好审计故事,办好审计机关所属媒体,注重运用新媒体,提高审计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广泛性。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除涉密项目外,根据需要购买审计服务,并制定完善相应管理办法。
十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以品德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加强审计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能力和制度建设,打造审计铁军。到2020年,形成一套健全高效的审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和使用机制,审计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有较大提升,高端骨干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人才总量和结构与审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基本适应。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审计署2015—2018年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审计机关各级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引导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忠诚于党、始终对组织坦诚、始终正确对待权力、始终牢记政治责任,严防“七个有之”,不断提高驾驭能力和领导能力。以“一把手”建设为重点,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经历、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
——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深入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锻造优良的政治品质,打造过硬的纪律作风,使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纪律作风再上一个新台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轮岗交流机制,加大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审计干部到其他单位挂职锻炼。上级审计机关要按照规定配合地方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考察。严格执行巡视工作条例和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探索开展公务员个人平时考核。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实行分类招录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制定聘任人员管理办法。设立正高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和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制定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经中央批准后实施。到2020年,形成基本适应工作需要的审计职业化管理机制。
——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审计干部继续教育和分类分级、分岗位培训制度。办好市县审计局长和省级审计机关处长培训班,5年内轮训一遍。继续办好新疆、西藏培训班。对西部地区送教上门,吸收一批中西部地区审计干部到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参加审计项目,以审代训。加强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加大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完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设和发展。立足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干部成长需要,科学设计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教案和培训班次,实施精品培训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增强培训师资力量,推进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
十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强化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管党治党作为最大的政绩、第一位的工作抓实抓好。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台账制度,层层分工负责,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
——加强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审计业务工作融为一体。抓好审计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设置,规范组织制度,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各级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切实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制定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的意见,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审计一线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审计组临时党组织的监督、保障和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重点,把岗位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贯穿于领导干部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其他党规党纪,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丰富和改进廉政教育形式,健全审计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审计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等规定。加大审计项目廉政回访等监督检查力度,对重大审计项目实行廉政跟踪检查。严格执纪问责,对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办好中共审计署党校。坚持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审计署对署机关和派出机构党员干部集中培训,5年内对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轮训一遍,每年举办1期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风党纪党规教育,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适时开展对地方审计机关党员领导干部、重要党务工作者和模范党员的培训。
十六、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
以保障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为目标,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对审计监督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形成较为完备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修订相关工作。修订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修订各专业领域的国家审计指南,适时做好其他审计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审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形成健全的审计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审计业务管理、廉政建设、岗位考核、责任追究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和落实审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集体审议、公开发布等制度,加强合法性审查,提高审计制度建设的程序化、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机制。优化复核审理流程,分环节、分层级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对发现的重大审计质量问题,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质量检查,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监督检查情况。改进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发挥好优秀审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对审计监督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审计机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形成审计计划、实施、审理、报告等各环节既相互制约又协调有序的审计权力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等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完善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主动接受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推动建立对审计机关的外部审计制度。坚持阳光法则,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完善特约审计员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切实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方式、标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文明审计、客观求实,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方面意见。各级审计机关不得参与可能影响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的议事协调机构或工作。
十七、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大幅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形成“国家审计云”。
——加大数据集中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到2020年实现对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完善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和省级审计数据分中心,大力推进各类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地方审计机关收集的审计相关电子数据信息,按审计署规定的标准、方式、要求统一集中管理,逐步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数据利用价值。建立审计数据灾备中心。
——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大力推进联网审计。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为重点,加大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及信息系统审计力度,促进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顺利实施。
——完成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制定统筹推进全国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加快推进审计机关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基本建成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审计机关设备和系统软件全部国产化。
十八、加强和改进审计理论研究。
坚持总结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和指导审计实践。到20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
——突出审计理论研究重点。加强对国家治理、国家战略、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及审计监督对象和事项的研究,为更好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指导。加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审计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提炼,把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或制度规范,为审计实践提供有效指引。编写《中国国家审计学》、《中国共产党审计工作史》、《中国审计思想史》、《中外国家审计比较研究》。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和其他基础建设。积极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氛围和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科研机构与业务部门的协作和人员交流,组织重点课题研究。深入推进高校审计学科建设、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管理、优秀审计博士论文评选、审计署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20年,形成一批审计学科带头人,凝聚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审计理论专家,培养一批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的骨干。
——加强审计决策咨询智库建设。整合审计科研资源,加强各级审计科研所、学会、理论研究会等科研机构建设,着力为各级审计机关确定工作思路提供咨询建议,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健全不同层级科研机构间、科研机构与政策研究机构间的协作机制,围绕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审计智库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加强审计博物馆建设。
十九、加强审计国际合作与交流。
坚持服务国家利益,坚持互利共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并引领国际审计事务,积极扩大中国审计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审计在世界审计舞台上的地位。
——积极参与审计国际事务。认真履行世界审计组织主席职责,完成《世界审计组织章程》修订。有序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审计数据采集”项目委员会工作,完成“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的制定。深层次参与亚洲及有关地区审计组织事务。
——推进审计领域多边双边外交。完善多边双边审计会晤机制,通过高层互访、培训、研讨会、项目合作、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的广泛联系与合作,探索接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审计官员到中国审计机关学习、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提供能力和信息共享。
——组织审计国际培训。持续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南太及非洲地区审计官员的培训,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审计培训品牌。在全国审计系统选派一批国际教员,执行境内外审计国际培训项目。办好接收国际留学生项目。
——加大审计对外宣传力度。在借鉴国际审计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制度、模式与方法,传播中国审计理念,分享中国审计经验,展示中国软实力。
二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
各级审计机关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研究制订具体落实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实施,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中期考核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