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思路
2017年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思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更加显著,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建成全省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示范区、全国县域科技创新先行区、全国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新路子。
一、工作目标
1.创新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基本建立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一以贯之抓科技,所有部门齐心协力抓创新”的刚性制度,进一步优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2.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4%左右,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200人年,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0件。组织实施县级重大科技项目10项,新增产学研合作企业60家。
3.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新园区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目标。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达到6家左右。虚拟大学科技城投入运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培育省、市、县级重点企业或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3家、5家、10家。
4.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保持7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新产品产值达到省市要求。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目标,在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同步发力。
1.深化细化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综合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着力构建“课题+人才”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企业需求征集和信息发布机制,全年发布科技难题不少于100项,推送科技成果、专家、政策等信息不少于2500条。深化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力争全年引进高校转移中心2家以上;全年开展对接活动不少于5次,同时,更加注重动态性的经常性的点对点的对接活动,新增产学研合作企业60家,新增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持续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
2.加快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技术成果商品化、技术成果配置市场化、技术市场运营平台公司化,完善信息采集发布、网上商城系统、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功能模块,完善技术供需、服务和保障三个体系,加快建设线下实体市场,推进网上网下良性互,打造集“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交流、孵化”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创新020运行模式,在科技市场经营上为全省提供经验。
3.加快科技中介引培。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引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和培育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中尚缺失的中介服务机构,2017年引进国内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3家以上;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技术经纪人,全年举办各种培训班20场次以上,着力打造“从企业需求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提供链。
(二)提升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启动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加强高新苗子企业培育库建设,改“企业上门申报”为“部门入企辅导”,改“定期受理申报”为“全年常态培育”,会同国税、地税、人社、园区等部门做好“面对面”辅导和“点对点”服务,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继续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争取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种子资金,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力争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
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和完善“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的制度,大力推进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清零行动,力争在2017年底前有条件的规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载体。探索建立“飞地型”研发基地创新机制,省市联动,在已有滨江**研发大楼的基础上,在杭州城西科技大走廊建设新的异地研发基地,破解山区引才难问题。
三是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大力培育众创空间,推动形成“人才+资本”、“科技+金融”、“教授+团队”等新模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星创天地”项目的申报与建设,打造乡村版的众创空间。
(三)提升打击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强县推进。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强化激励创新保障,着力提升全县软实力。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进《浙江省专利条例》贯彻落实,稳妥开展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调整部门机构和职能,对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实行综合执法。加强与省级部门沟通,优化顶层设计,建立顺畅的工作对接机制。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充分发挥专利资助和奖励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专利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和知识产权服务有机衔接,促进专利金融结合,提高专利运用效益。继续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主专利权,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建设,扎实开展企业贯标活动,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6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三是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省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专家团,指导县级做好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司法行政信息通报、定期会商制度,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强快速维权援助,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仲调对接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
(四)提升科技惠民,强化农业发展助推力。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切实推进科技兴农步伐,把科技惠及民生当作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培育示范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立足优质、高效、生态目标,围绕茶叶优势产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加快农业企业重点研究院建设步伐。制定农业企业(基地)建设研究院培育计划,对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选择一批有可看性,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基地进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从而使我县的农户向合作社方向发展,农业企业向龙头骨干发展。2017年力争培育成功1家农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市级企业研究院,5家县级企业研究院。
二是应用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对我县的传统农业项目和品种进行改良提升。茶叶新技术:持续开展茶树育种技术研究,提升茶叶初、精加工领域相关技术,推进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开展茶叶质量管控技术研究和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储藏、保鲜、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设施农业的碳捕获技术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加快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成果在基础较好的农业企业中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快茶叶等特色农机的研发和应用。
三是加强防震减灾激急体系建设。完善防震减灾监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宣传三大体系,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桌面。加强地震监测仪器和观测环境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五)提升改革创新,打破体制机制桎梏。
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企业家创新素质提升机制。开设科技大讲堂、企业创新论坛,定期举办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鼓励企业家、经营管理团队参加高级管理研修班,提高企业家管理能力和熟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建立科技企业家激励机制,对具有领导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端创新人才,给予政治待遇和荣誉,提高其社会地位,形成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
二是健全科技类企业政策扶持机制。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补助政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易流程,简化形式审查内容,推动科技部门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流程和操作方式,推进科技类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方式创新,加大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制度等税收优惠落实力度。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购买社会中介财会服务进行财政补助,提高企业研发项目的财务核算水平,切实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扩大规模、优化服务,拓展创新券使用范围,明确创新券收入作为服务性收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使用。
三是深化科技金融结合。不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链,加快谋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天使投资基金和科创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种子资金,更好地打响科技金融品牌;加快科技银行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机制,探索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拍卖交易,引导政策性担保资金服务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