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委2017年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思路
**年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今年以来,我市在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采取早谋划、早动手、早见效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经济工作,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整体经济平稳回升,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现对我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本级完成列统工业总产值968.04亿元,列统工业销售收入917.59亿元,利税99.64亿元,其中利润60.65亿元,分别同比-0.17%、0.45%、6.05%和9.94%。预计完成列统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3%。1—5月份,**本级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98.66亿元,同比增长0.21%。**市(**+江阴园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48.97亿元,同比-2.16%。其中,江阴园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50.31亿元,同比-14.20%。1—6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12.51亿千瓦时,同比-2.46%。从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下降幅度月趋减少,效益指标增长态势有所增加。
(二)主导产业逐步复苏。2015年以来船舶市场虽然有所回升,但我市船舶企业在手订单大量减少,1-6月份新时代手持订单731.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6%,**年至今未有新接订单,船舶行业呈持续减量态势,我市船企的进一步复苏任重而道远。1-6月份,我市几大主导产业中,发展情况较好的产业是:汽配行业完成产值92.2亿元,同比增长20.8%;高端装备业完成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8.5%;工程机械行业完成产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4.8%;节能环保业完成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20.2%;电机电器行业完成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9.1%;电子信息行业完成15.9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他如木材加工、能源、通(专)用设备、纺织服装、新材料、生物医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态势不甚理想的行业有:船舶行业完成产值271.5亿元,同比下降21.2%;金属材料行业完成产值66.5亿元,同比下降2.1%,其他如粮油加工、能源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重点企业发展良好。我市30强企业(不含江阴园区)1—5月份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48.63亿元,同比增长26.7%,比**本级平均水平高26.5个百分点。1—5月份27家企业中工业开票销售同比上升的有15家。其中工业开票同比增幅在20%以上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有9家企业,分别是华菱锡钢141.8%、裕纶纺织82.0%、新程汽配37.4%、宇进丝绸34.7%、光芒集团27.7%、国信电厂26.7%、互感器厂24.6%、民生特种21.6%、华达汽车科技20.9%。
(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1-6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5.74亿元,同比下降1.1%。1-5月实施入库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9个,比去年同期多112个,计划总投资206.47亿元,同比下降18.03%,其中新开工项目294个,比去年同期多93个,计划总投资152.28亿元,同比下降22.28%。1-6月入库亿元以上项目49个,比去年同期多20个,计划总投资113.21亿元,同比增长18.64%,其中新开工项目31个,比去年同期多6个,计划总投资77.24亿元,同比下降19.05%。
(五)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帮助和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上半年组织我市278家列统企业填报两化融合自评估诊断问卷,组织60家大中型企业上报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化水平评估调查表。通过企业问卷填写情况,推荐皓月、大中、格尔顿等3家企业申报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荐骏马压路机、天龙车辆部件等13家企业申报**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恒力制动器“基于RFID标签技术的全业务全流程产品追溯系统应用项目”被评为**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同时被评为**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
(六)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围绕节能目标,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测)和审计,加大淘汰高耗能落后用能设备力度,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实施进度。上半年,完成了9家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用能状况报告、自查报告,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1项。组织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测5家,专项能源监察审计20余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共150台(套)。
(七)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继续大力实施“六大服务”提升行动,推行精准服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面临问题和困难,做到特事特办、急事快办、难事巧办,最大程度提供便捷服务。强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有效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涉企部门服务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快建成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探索建立产业引导基金,放大财政资金扶持效应。认真落实好国家、省最新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上半年成功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转型资金项目共24个,资金1694万元。申报**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东华测试、宏泰电子、泰普智能科技、宁泰科技等10家企业共获资金93万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我市实体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与价格下滑“多重挤压”,企业盈利明显下降与融资成本上升叠加,资金链紧张与银行惜贷“碰头”,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是多数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较大压力。受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回落的影响,工业品市场需求增速持续放缓,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很突出。二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国家连续降准降息,但因经济下行、企业效益回落,企业资金回笼时间逐步延长,中小企业资金紧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部分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受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刚性成本费用上升及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多重挤压”,部分行业利润下降较大,产品价格下降与人力、能源、融资等成本上升,较为严重地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目前我市乡镇之间的不平衡性己逐渐减小但园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1-6月份城南园区产值增幅18.12%,城北园区产值增幅12.26%,新桥园区产值增幅14.17%,但今年以来,开发区本部(含新港城、斜桥镇)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皆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开发区本部(含新港城、斜桥镇)上半年产值和开票销售指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扬子江金属加工、安泰动力、龙威粮油、格菱动力等企业关停。导致上半年产值同比减少百亿以上,工业开票销售减少30个亿,五月份扬子江金属加工基数退出,预计下半年主要指标下降幅度将逐步收窄。但由于这四家企业去年基数较大(扬子江金属加工99.32亿元,安泰动力116.8亿元,龙威粮油136.9亿元),加之现有企业形成增量不多,开发区本部(含新港城、斜桥镇)完成年度目标难度较大。
(三)投资项目后劲乏力,产业投资完成情况不理想
由于对未来经济前景不乐观,加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取消,企业投资观望情绪加重,投资意愿下降,项目质量与转型升级要求存在差距,在手实施的行业技术领先项目不多,尤其是对产业链起到拉动效应的龙头型项目仍然偏少。一是部分企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档期,投资力度明显减弱。工业生产领域通缩的状况惯性延续,实体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企业收益空间受到挤压,原有依靠扩能发展的路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的情况下,直接削弱了企业整体投资力度。二是融资瓶颈突出,投资成本依然攀高。一方面,金融机构抽贷、限贷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企业担保圈、联保圈和资金链风险凸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反映不良贷款率有所增长,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三是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投资意愿有所降低。近年来,国家对地方招商优惠政策约束越来越紧,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基本取消,政府招商引资能力受限,企业投资大项目的意愿下降。
产业投资完成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是去年基数较大。国信电厂将几年投资的56亿元在一年内上报,支撑了全市目标任务的完成。去年1-5月份国信电厂就上报投资近14.6亿元。另外我市今年入库项目相对较少,目前入库项目只有23个,比去年减少21个。其中5000万元以下有10个,比去年增加10个;5000-10000万元项目有1个,比去年减少38个;1亿元-5亿元项目6个,比去年增加5个;5亿元以上的有6个项目,比去年增加2个。其中5000-10000万元项目有1个是罗家桥池闸站工程。1亿元-5亿元项目6个分别是东华测试的开发大楼、职教中心、众达炭材的焦炉煤气制LNG节能减排项目、新港城投资建设的建新区三期、国信电厂超低排放、飞天紧固件制造公司的紧固件加工项目。5亿元以上的有6个项目,分别是新港城投资建设的建新区二期、常州怀德学院二期、斐讯通信技术、罗家桥内港池、和尚港内港池、**南洋船舶钢结构项目等。从入库项目结构来看,出现“三少”,少5000-10000万元项目、少工业项目、少能尽快形成产出的项目。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大工业经济监测力度,全面提高企业质态
在认真做好月度经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对接与服务,跟踪出口退税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产品市场变化情况,突出对全市30强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分析,引导企业强化管理、节本增效、努力化解矛盾,力促发展;对目前负增长的重点企业,帮助分析原因,研究对策,落实相关措施,力促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委的各项工业经济主要目标任务。稳住开票,提高效益是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一是与各镇、园区、办事处不间断地对接,围绕工业开票为主题,专题研究,专题应对,确保本地开票不外流,当期开票满开足开;二是充分运用财税杠杆效应,推动工业开票的同步增长,积极探索增加入库税项的路径、新思路和新办法,以此破解工业开票下滑的瓶颈;三是有效遏制开票外流。通过加大政策帮扶、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优化环境,研究出台一些财政、地税、地价等惠企政策,创新实施一些有利于企业扎根落户、有利于项目资金引进的措施,吸引外迁的企业回迁**,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地方开票外流、企业异地开票的问题。
(二)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力促技改企稳回升
上半年技改投资增幅下滑,要求我们必须在今后一段时期找准症结、克服困难。坚持将加强项目建设、强化增量带动作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效抓手,继续有力推进项目大突破。紧扣新兴产业培育抓招商。按照我市“十三五”期间“三地四城”的发展定位,以重点产业链延伸为切入点,紧密跟踪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专题招商,特别是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招引落实一批投资体量较大、辐射带动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以上。紧扣传统产业升级抓技改。引导企业从过去以扩大产能为主的技改,转向通过技术、工艺、装备升级实现产品升级、品牌提升。鼓励企业通过“三结合一嫁接”,充分发挥企业与科技、人才、资本叠加效应,广泛采用“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3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紧扣项目达产见效抓推进。围绕“项目大突破”主题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业重大项目考核奖惩、督查推进、挂钩服务等工作制度,强化项目建设行政推动力,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税贡献高的主导产业项目,推动38个市级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一是加大对在建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服务力度,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对已竣工的重点项目,力促早日达产见效。二是加大对意向项目的跟踪力度,力争意向项目迅速签约,签约项目迅速开工。三是跟踪重点项目产出情况,力争在要素保障、项目申报和项目储备上有所突破。
(三)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培育重点新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产业基地和园区为载体、重点企业为龙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生产要素以及配套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有效集聚。二是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发展。持续推动“车、船、机、电”等企业聚焦高端项目、高端产业,通过与外资、中国500强、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合作,强强联合,以“高位嫁接”促进本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推进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建立优势企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高端化,通过“强链、补链、建链”等措施,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三是打造现代特色产业园区。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促使同类型行业企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链,在全市四大产业片区重点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产业园,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化工装备、特种合金装备制造等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园。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一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是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市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重点就是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千方百计降本增效。二是加强重点企业战略管理培训。开展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活动,积极推广知名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先进做法,实施中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商业模式。着力解决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共性和最紧迫问题,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三是强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推动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实现社会中介服务资源、涉企业部门(镇、园区)服务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积极探索为工业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金融、法律等高质量的服务,优化支持我市工业发展的网络服务体系,加快建成以**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为核心的窗口网络平台,形成覆盖全市所有服务资源的、上下一致、形象统一的政府公益性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