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立足**实际,适应发展新常态,加快“互联网+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融合,下大力气破难题、抓创新,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被司法部和中宣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顺利通过了省、**市“四个全覆盖”体系建设考核验收,“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双示范”抽查检查,为我市“三地四城”战略推进,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下面,我从三方面汇报我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立足新起点,力争上游谋新篇
年初围绕省市两级司法行政工作会议要求,全局上下明确了必须在风险防控上展现新担当,在服务发展上体现新作为,在融合开放上取得新进展,在精准服务上取得新突破的目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深化认识。学习贯彻各级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形成了引入“互联网+”思维,用大数据分析倒逼司法行政服务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的共识,确保方向不变、跑道不偏、力度不减。二是加强领导。明确了局党组抓组织推动、激励考核及重点工作保障,业务科室和基层站所围绕提升实战化水平的目标,整合资源、破除隔阂,在司法行政四大职能的合成、合力上下功夫、见成效。三是认真谋划。先后制定下发了年度工作要点, 特殊人群管理、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各条线年度工作意见,法润**·春风行动方案及“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建设迎检细则等,明确了全年目标任务、工作措施。
二、落实新举措,干在实处求突破
今年,我们立足司法行政主职能,以查不足、补短板、增内力为着力点,破局创新、转型提速,探索运用大数据指导引领工作,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矛盾纠纷调处适应新常态。一是做优实体。建优建好36个部门调解室,配优配强2023名专职调解员、6000余名信息员,300人以上企业调解组织建成率达100%,上半年6大行业性调委会共成功调解劳动争议纠纷847起,医患纠纷6起,交通事故703起,环境保护纠纷15起。二是建优机制。制定了《**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实施意见》和《重大纠纷应急预案》,依托省信息化管理平台及视频交互系统,实现了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预判准,全面强化了纠纷源头治理和预警预防能力。三是创优举措。组织开展元旦、春节、两会排查化解专项维稳行动,涉农涉企纠纷专项化解活动和“和谐使者万家行”活动,共调解纠纷1930起,成功率达98.6%,赔偿金额达7016万余元,劝阻群体性上访95批1208人。化解重大疑难纠纷10起,赔偿金额多达100万余元。
(二)公共法律服务取得新成效。一是拓展服务网络。充分调动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律公益志愿者的积极性,大力构筑以市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镇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法律服务站点、村法律顾问为延伸的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体系。二提优便民举措。整理出台《法律援助申请指南》,上传至网站、微信平台,供群众下载使用。制定《援助案件承办人须知》,**首创庭到庭旁听和网上旁听相结合的援助律师办案质量考察办法。承办**境内首例无名氏流浪儿童交通事故赔偿案。三是组建惠民组织。组建公益律师志愿服务团,成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律师专家库,开展“三单三定”账单式服务,试点建成新世纪船厂公益律师志愿服务站,得到了**市委政法委张爱平书记的肯定,“需求订单”定法治需求,“服务清单”定服务事项,“满意回单”定服务等次,已开展各类送法活动127场次,提供法律建议19条,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三)特殊人群管控服务得到新提升。一是筑牢电子墙。实施严格的指纹联网考勤制度,强化定位监管,已申请手机定位193人次,撤销缓刑3人,警告38人次,实现了“行知动向、动知轨迹、违规警示”。二是筑牢人防墙。加强部门协作,每月与公安、检察等部门互通核对新入矫人员信息,定期与检察、监所等部门联合检查司法所审前调查、监管定位等社区矫正业务工作。把重点案件审前调查评议人员范围扩展到司法所工作人员及社工,已完成91例调查评估,法院采信率达99%。三是筑牢心防墙。加大人文关怀,依托集食宿、心理辅导及技能培训于一体的阳光服务中心,为特困、“三无”回归人员提供临时过渡安置条件。与辖区公益企业、农民合作社挂钩合作,试点建立街镇“起航站”,实现了困难救助和岗位预留的无缝对接、机制联动。
(四)法治宣传教育实现新发展。一是探索新方法。加强线上平台特别是微信平台的深度开发运用,打造“司法行政朋友圈”。按“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建司法行政微联盟、微信好友圈以及普法、执法职能单位门户网同盟,组织微话题,加大网友互动,吸引粉丝、培育“铁粉”,逐步建成司法行政机关直通群众的交流平台、服务平台、社情民意收集平台。二是打造新产品。探索推出普法宣传、法律顾问、便民服务、法律援助和纠纷化解等五大系列普法服务产品,涵盖“法润**”、“精品法治文艺上路”、“法治文艺作品上线、上架”、“民间法治文艺上台”、 “百名顾问结百村、进百企”等多个普法服务产品。三是充实新力量。以“发展群艺、培植精品”为目的,组建群众法治文艺团,自编、自导、自演身边法治故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接律师协会,开展“青年律师在社区”、“服务中小微律师在路上”等系列活动,取得社会组织普法服务实效。
(五)队伍建设展现新风貌。一是切实抓好“两学一做”。采取在岗党员统一学,退休、病、产假党员上门送学,司法所党员属地参学的方式,全局53名党员全员参加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二是提档升级队伍 “三化”建设。组织开展了《**市司法所基本工作规范(试行)》专项学习考核。依托省厅网上学院、**市公务员培训网和**市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开展好网上、网下专业化培训。以“岗位•能力•责任”为主题,大力推进职业化建设。三是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推动职能重组,变革勤务机制,联合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法律 服务分中心,组建了**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协会,有效弥补了司法行政专业力量、专门手段不足的短板。
三、谋求新发展,上下齐心抓推进
回顾上半年工作,我们清醒认识到,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充足、布局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引领带动职能工作的作用不明显;三是基层基础依旧薄弱,还不能很好地运用社会组织分担非执法领域的职能,下半年,我们将以基本方法实效化、基本平台和力量实体化,服务产品和模式精准化为目标,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提档升级“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实现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供给有效扩大、机制日益完善、保障逐步加强、群众更加满意。
(一)加快建成普惠大众的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体系。一是推动服务网络直达“细枝末节”。畅通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通道;扩大12348与政府公共服务12345、公安110的共享互通;构筑法律服务外网为核心,职能单位全参与的法律服务网络联盟;加大公证服务站点、律师工作室布点密度,努力构筑起网上收集社情民意,网下快速反应处置的法律服务新格局。二是推动服务方式实现“点菜下单”。 关注群众切身法律需求,开通“掌上律师”微信公众号子栏目,资深律师、政法干警联席坐堂,探索创新开展超市式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点菜下单”式法律服务。三是推动服务资源“无缝对接”。充分挖掘律师主力军作用,依托公益律师志愿服务团、民营经济律师团等组织,把“三单三定”账单式服务扩大化、常态化,通过律师顾问联村、联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农民工讨薪”、“基层送法”等公益服务,打通网络虚拟平台的和实体服务平台对接通道。
(二)加快建成卓有成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覆盖工作体系。一是信息化引领。以省“以信息化引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提质增效”为契机,逐步建立源头纠纷采集机制,探索开发村(社区)调委会信息采集,逐步建立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的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在精准研判基础上的调解力量融合运用机制、标准化调解模式,成立各类调解专家库、调解案例库。二是多元化处置。探索构建多调联动、全方位、广覆盖、宽领域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夯实基层调解根基,深入发掘“两所一庭一委(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建立陪调员制度,实施“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调新模式;引入志愿者新力量,探索建立专业性、权威性和地域性三类调解社会组织,把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一站式”多元化处置社会矛盾。三是规范化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调解条例》,大力推进新兴行业、领域专业调解组织建设,探索“以奖代补”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专职调解员“集中招聘、集中管理、集中培训、集中保障”机制,建立全流程的矛盾纠纷统计、督查考核、分析研判、纠纷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三)加快建成靶向精准的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一是精准研判。借助12348公共服务热线、普法微联盟和“司法行政朋友圈”, 每月主动收集重点人群学法需求;借助调解、信访、诉讼等平台和执法服务窗口,即时动态收集社会学法需求。逐季召开法治需求研判会议,建立网上网下紧密衔接的需求收集、研判应对系统,为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二是精准供给。全面启动“七五”普法,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创建“以案释法”积分考核制、年度十佳经典释法案例和媒体公益推广案例公投评选制。开办机关法律大讲堂,开辟“依法治市”论坛,增加网络学院法科权重,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青少年关键时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关键群体的普法宣传,实现法治宣传服务供需精准对接、“适销对路”。三是精准培育。依托双微平台、门户网站以及头条公众号等媒介,培育一批靶向精准、受众面广、更新及时、广接地气的虚拟普法平台;依托现有的公益性普法队伍,组建一批行业性、专业性的法治宣传教育社会组织;依托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引入各类群众文化团体,开办法治文化沙龙,建成法宣产品研发基地。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百姓受惠”法治文化培育推广机制。
(四)加快建成严管严控的特殊人群服务管教全覆盖工作体系。一是铺设“互联网+”式新轨道。依托信息化平台及手机定位系统,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按重新犯罪风险、回归社会难易程度及年龄层次等对社区服刑人员分级分类,对严管普管人员提高核查精度、频度,加大个别约谈、心理矫治力度,实现线上及时收集数据信息,线下同步调整矫正方案。二是探索精准化新模式。以“6+1”日常监管体系为基础,引入“循证矫正”方法,逐步建成本土矫正专家库、案例库和方案库,建立以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因由为基础,叠加共犯、累惯犯等因素的多维取证、个性帮矫新模式。三是拓展专业化新视野。借力职能部门,探索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帮矫新模式,鼓励职能单位安排一定数量的机关干部兼任社区矫正帮教员,按就近、自愿和同质三原则,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一带一”结对帮扶。加大政府购买,将社区矫正非执法类事务工作,如“两个八小时”以及刑期半年以上“普管级”的社区服刑人员的走访、报到、心理咨询等委托给矫正社会组织,年初签约、年底评估、政府买单。
(五)加快建成融合发展的信息化+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一是建机制加快融合。建立一体化平台应用月通报制度,对应用率低的司法所、科室和个人全局通报,以倒逼机制加强信息的录入和研判,促进全员触网络。逐步推广“1+4”研判制度,加大与公安、信访、政法综治部门的信息互通,扩大信息占有量,研发大数据分析模型,逐步实现以信息化主导和推动业务工作,提档升级“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二是培育社会组织加快融合。充分释放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法律服务分中心孵化培育功能,逐步建成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等专业型社会组织。建成12个镇级孵化中心,重点孵化群众法治文艺、学法用法、矛盾调解、等方面的基层基础型社会组织,边建边用、以用促建,逐步形成信息化引领的、受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的、覆盖全市、延伸到村居、富有实效的普法和法律服务社会组织网络。三是推出品牌项目加快融合。找准服务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加大服务力度、频度、精度,以公益律师志愿服务团、民营经济律师服务团等社会组织为主体,以一体化平台研判结果为指导,持续开展“法润**•和谐劳动关系”系列活动,推动建立司法局、社保、法院、律师多方参与的职工权益保障链条,网上网下紧密结合的的法律宣传引导通道,有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的的争议纠纷民主协商机制,进一步提升精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