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殖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红光垦殖场地处县东南部,与余江县、金溪县和瑶圩乡相邻,距县城37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场。该场始建于1957年,是企业性质、事业编制、行政管理的单位,有“状元故里、诗佛家乡”之美称。下辖4个分场,和一个街道办,一所中小学、一所职工医院。现有三级管理人员50人,其中总场19人(正式在编干部职工12人、退休人员3人,场部聘用4人)、分场21人、队10人。红光垦殖场现有农户1885户,总人口5326人,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4606亩,山林面积10432.5亩,全场共有职工1778人,已参加社会保障1200人(其中参保职工580人,退休职工620人),应保未保人员578人(其中有人事档案因各种原因未参保职工220人,有劳动工资档案无人事档案未参保358人);大小水库28座,其中小(二)型水库5座。红光垦殖场自然环境优美,美丽的瑶河由境南绕西而过,距国家5A级旅游区龙虎山15公里,是龙虎山旅游经济圈的后花园;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自宋至清,5人中进士,10人中举人,尤以明朝开国状元吴伯宗、清代诗佛吴嵩梁为后人津津乐道,现有保存完好近700年历史的状元府和近300年的诗佛旧居。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场人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抓党风廉政建设,推行依法行政工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打造美丽、和谐、幸福新红光,早日融入龙虎山旅游经济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场国内生产总值达1.8亿元,年增长9.1%,财政收入达1308.32万元,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达2.2亿元,年增长20%,农民年人均收入12500元,年增长15%。先后获得过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全市文明单位、全县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集镇建设第三名、全县社会治安管理先进单位、全县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全县财政收入工作第三名、全县特色产业第三名、全县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民生工程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纪委工作先进红旗单位、全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县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产业发展现突破。农业发展亮点纷呈。通过打造“三大基地”,推动特色农业发。一是泰国花奇莲品种培育基地。在全县率先引进泰国花奇莲,目前,全场已种植泰国花奇莲260亩,亩产3000公斤左右,年产值350万元,为泰国花奇莲在全县推广种植作出了示范引领的特殊贡献,广昌白莲套养小龙虾100亩。二是黄桅子生态种植基地。总投资480多万元,总面积为600亩,集旅游观光、药用于一体。三是油茶生态种植基地建设。总面积为1200亩,目前,已开发500多亩,并开始盛产油茶鲜果。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发展返乡创业园,将工厂建立在家门口,为我场乃至周边居民本地就业创造条件,目前已引进江西利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县红生水稻服务专业合作社、金花饰品厂、纺织品加工厂等6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人,为强场富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产业初具雏形。先后投入70多万元收回了吴伯宗状元府及吴嵩梁旧居,并争取上级资金280多万元对吴伯宗状元府和吴嵩梁旧居进行复古维修,确保古文化的传承。同时,按照省乡村游3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吴伯宗状元府和吴嵩梁旧居景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景区标识路牌等,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为打响“状元故里,诗佛家乡”旅游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集镇面貌明显改观。五年来,我场按照规划先行、逐步实施的战略布署,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用于院内改造、农贸市场建设、街道升级改造、循环路及状元路建设、文化体育广场建设、红光和谐中心办公楼建设。同时,设立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红光集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状元会、农历八月初六为司马会,彻底改变了红光没有集市日的历史。通过推进集镇建设和设立红光集市日,提升了红光的集镇品位,加大了红光的商品贸易流动,增强了红光与周边的人文交流,吸引了一批外来人口入住红光,增旺了人气,增添了新动力,对红光形成边贸集镇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打造我场的边贸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场党委团结带领全场上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改善交通环境,投入1300万元完成了村组道路水泥硬化20多公里,提前实现了100%村组通水泥路的目标,修通边际道路6公里,打通了红光到金溪、红光至余江边际水泥路,彻底改变了红光垦殖场的交通现状,由原来的交通死角变成现在的交通枢纽,形成联系、金溪、余江三县的边贸集镇格局。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五年来,对全场五座小(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每年对王港渠道进行清淤;投入300多万元对乐园水库、猪舍下水库3500米主干渠道进行了衬砌、对大源桥等三座危桥进行了重建、完成了对六队水坝建设、各队洗衣场所建设。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五年来,场党委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先后投入260多万元对红光中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等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就学条件得到改善,2015年中考,4名学生过500分。投入70多万元新建红光卫生院大楼和医生周转房,医疗条件不断提升。争取上级危房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带动民间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全场2215户危旧房改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新建了全县乡镇规格最高的农村垃圾处理站,聘请保洁员23名,实现了垃圾治理全覆盖,场容场貌实现大提升。在落实上级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我场自凑资金为6名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慰问金。组织开展“十大孝心”评选及德廉系列教育活动,弘扬正能量。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五年来,场党委注重加强党建工作,狠抓根本、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核心作用。立足理论根本,抓好学习型班子。深入学习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进四联四帮”活动,政治学习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发展保障。从不同行业中精挑细选20多名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各基层组织,顺利完成基层班子新老交替交接。投资160万元建设工业区支部便民服务中心,投资60万元建设王港支部便民服务中心。创新推行“党建+”模式,在王港支部实行“党建+泰国莲藕”模式,在新田支部实行“党建+工厂”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干部待遇,激发了基层干部工作热情。改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首问首办责任制”“干部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实改变了干部庸惰散作风;深入开展“四进四联四帮”活动,对全场91户困难户进行精准扶贫,实现群众微心愿141个。
二、今后工作的打算
未来五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抓住“农垦改革”一条主线,做好“绿色生态立场、现代农业强场、文化旅游兴场”三篇文章,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动力,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新红光而努力奋斗。
1.稳妥推进农场改革,促进持续健康发展。抓住全国农垦系统改革的春风及撤县设区的有利时机,争取在本轮改革中建立场乡合一的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试点工作,注重盘活农垦农用地资源,增强农用地资源效能和融资能力。完善经营体制,积极探索职工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公司。积极跑项争资,加强与省、市农垦部门联系,争取红光至金溪对桥对接206国道、红光至瑶圩道路改造升级的公路项目及王港渠道和圩堤衬砌项目进行立项。
2.打响名人文化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准确定位,用好用活现有资源,积极打造“状元故里、诗佛家乡”文化品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争当龙虎山旅游圈后花园,启动推进红光至金溪对桥镇对接206国道旅游公路建设,承接龙虎山旅游客流,建立统一“状元”品牌,开发莲子、野生葛粉、茶油等旅游副产品。充分挖掘资源内涵,推进状元府及吴嵩梁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努力将状元府打造成廉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我场开办度假山庄、农家乐与红光的文化旅游形成互补,增加游客量。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坚持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各项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泰国花奇莲套养泥鳅、广昌白莲套养小龙虾等新型产业模式,帮助成立种养合作社,争取“十三五”末我场泰国花奇莲套养泥鳅、白莲套养小龙虾种养面积分别达到800亩、600亩。兴办果业经济。利用好红光林业资源,发展特色种植,推广立体经济模式,加强与邓家乡花果山合作,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果树种植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4.精心实施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全场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争取各级资金投入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用水。争取对2600亩左右的农田进行园田化改造。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建立“双返双创”基地。全力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优惠的帮扶政策、优质的行政服务,吸引更多的在外红光人士返乡创业及推动本地成功的人士创业。打赢扶贫攻坚战。发挥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组建“红光爱心扶贫基金会”,确保爱心资金百分百用到贫困人员上。加速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信访领导包案化解、下访约谈工作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作用,推广综治网格化管理,切实把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强集镇管理,逐步规范沿街商铺经营秩序,对集镇路网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5.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保持每周一下午集体学习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从政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全场党小组全覆盖,把党小组建在队上,使广大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积极发挥无职党员作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重点从优秀、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青年人中发展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关心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加大对老党员的关怀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严明工作纪律,杜绝不正之风,坚决遏制形式主义、中梗阻、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增强敬业意识、自律意识、奉献意识。深入推进“四进四联四帮”活动,实行干部挂点联系20户群众制度,推广“党建+”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深化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三、**年换届以来工作总结
1.成功举办第二届司马会。红光垦殖场1957年建场以来,没有农贸市场,交通也极不便利。为推动红光边贸经济的发展,确立每年农历4月26日举办“状元会”、农历8月初6举办“司马会”,每逢农历三、六、九为集市日。换届后,我场已成功举办第二届“司马会”,盛况空前。以状元会和司马会来丰富红光人民文化生活,弘场传承红光古文化。红光农贸市场的开市,不仅为红光农产品升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红光农产品走向外地搭建了载体,还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又一途径,极大地方便了红光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和加大了红光的人文交流,红光的集市对红光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结合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打造红光新田分场十队秀美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期盼,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正全力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计划总投资26万元的十队新农村建设,采用高标准、高民主、村民自治的方式进行。通过召开好群众会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做好十队新农村建设;对屋前屋后进行了集体规划,拆除破旧房700平方米;规划了排水管道, 对那些水、电、路、厕等基础公共设施优先规划建设,为解决农民的吃水、出行、用电、入厕难的问题,合理引导农民进行个人居住环境的整治。十队的新农村力争达到亮化更美,人民生活更健康,公共环境卫生更改善,饮水更安全,农业生产更便利。
3.全场开展垃圾整治工作。总投资近50万元的红光垃圾清理工作,按照打造美丽、和谐、幸福红光的总体布局。并对清洁环境卫生工作对外承包,明确治理任务,全场启动,全民动员,使全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我场成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农民幸福家园。在全场每个村小组做到:⑴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硬化、绿化,配套生活垃圾治理设施。⑵普及卫生公约书。在全场各队张贴“卫生公约”并组织宣传和实施,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家喻户晓、人人动手、清洁家园。⑶明确主体职责。明确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治理责任主体,保洁员是村庄保洁主体,村组和理事会是监管实施主体,并严格履职尽责。⑷形成治理氛围。在全场范围内(红光工业区除外),完善生活垃圾治理必要的设施,抓好环卫队伍建设,建立治理运行机制,实现“零垃圾”全覆盖。
4.弘扬尊师重教庆祝第32个教师节。这是红光自1957年来第一次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红光是状元故里,诗佛家乡,为继承吴伯宗治学精神,隆重为红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8名优秀教师,为红光学校争光取得优异成绩的6名学生进行表彰。
5.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强化安全维稳工作。我场开展集中整治不正之风大走访,公众安全感测评,走访群众470多户,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反映各种问题23条,切切实实提升群众的安全和满意度。广泛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和监督检查,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认真细致地开展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把各种矛盾和安全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全场未出现一例集体上访事件、群体事件和安全事故。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组队参加全县歌咏及蓝球比赛活动。我场成立扶贫基金会,资金做到公开透明,账目清晰,所有的资金用于帮助困难群众。
四、下一步建议
一、推进农垦体制改革
希望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统筹考虑将红光垦殖场设乡或改街道办。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了达到硬件条件符合,设乡希望能够划拨瑶圩乡锁山村委会(人口1223人、面积13平方公里)、吴塘村委会(人口1156人、面积12平方公里)至红光,解决人口和国土面积不够问题;设街道办希望能够划拨孝岗镇芙蓉社区及邓家乡上杨村委会(人口3012人、面积6平方公里)至红光工业区。
二、提升改造主干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早已经成为全场干群共识。当前县城通往红光的主干道路大多为5米宽水泥路,而且由于运输压力大造成路况损坏程度严重,主干道破烂不堪,严重影响场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群众呼声也很高。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将瑶圩--红光主干道水泥路面拓宽至9米。红光距龙虎山景区15公里,以融入龙虎山旅游经济发展圈为抓手,助力经济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建议修通路面宽为9米,全长约10公里的红光至206国道(金溪县对桥镇)旅游公路。
三、民生工程方面建设
我场小(二)型以上水库已经基本进行了维修加固,但数量众多的山塘水库和主干渠道维修加固历年欠账较多,由于场财力薄弱每年只能进行小修小补,山塘水库安全隐患大,主干渠道淤塞严重,尤其是在农业税改之后显得尤为迫切。小农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而效益低下,安全隐患突出,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是急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在集镇建设方面新建集中供水设施,新建一所公立中心幼儿园及金融网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新建一座集医疗与养老为一体的幸福养老院,解决老职工缺人照顾的实际困难。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四、逐步实现垦殖场干部与乡镇干部同工同酬
目前,我县垦殖场与乡镇承担相同的职能和任务,而在待遇上却有很大差别,导致垦殖场干部心有不甘。例如职务职级并行、丧葬抚恤金、公车改革和十三个月奖励工资等,垦殖场干部都不能享受或只能部分享受。尤其是不能发放十三个月奖励工资,严重挫伤了垦殖场干部的积极性,建议县委、县政府考虑垦区实际情况,由财政拨发十三个月的奖励工资,以逐步实现垦殖场与乡镇同工同酬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