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疏通干部下的“出”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疏通干部下的“出”道的调查与思考干部上了难下、进了难出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难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关键是要疏通干部下的“出”道。当前,影响干部下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面。1、心态不正。当前,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各级党组织,对“下”干部都存在由于认识不到位而形成的一些不正常的心态,这是影响干部下的“出”道畅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些党组织在干部“下”的问题上,有四种错误心态。一是怕出丑。认为本单位的干部“下”了,说明本单位干部管理工作不力,是出了家丑,影响本单位形象,甚至怕因此而影响本单位及主要领导的工作成绩,因此在干部“下”的问题上,态度消极。二是怕遇刺。认为“上”干部是栽花,“下”干部是种刺,别人栽花我种刺,得罪人不说,遇到个别纠缠不清的,到处上访讨要说法,难以应付。三是怕降格。认为“下”干部是本单位丢格的事,尤其是没有明显过错的干部被“下”了,耽心群众指责本单位在上级党组织中无地位,单位负责人怕因此而降低了党组织和本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因而对“下”干部不但不积极配合,有的还暗中阴挠。四是当好好先生。有的单位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错误地认为,年轻的干部成长起来不容易,犯点错误在所难免,若问题不是很严重,给他点教训就行了,千万不要因此而断送其政治前途;对于中老年干部,则念其革命一辈子,没有功劳有苦劳,片面强调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对他们网开一面,慈悲为怀,有的甚至在组织处理时,四处说情,充当说客。干部本人在对待“下”的问题上,其不正确的心态更复杂,主要表现有四种:一是失落。从领导岗位上下来的干部表现尤为突出。领导干部在位时,大多被人恭维着、吹捧着、请求着,一旦大权旁落,往日景象难在,有的甚至“门前冷落鞍马稀”,心中的失落感难以抹去。二是失望。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干部都把“上”作为进步的标志和体现,把“上”作为自我价值实现,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因而,一旦不能“上”,反而要“下”了,便觉得没奔头了,失望之感油然而生。三是失衡。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职务升降,常把他人尤其是同学、朋友、同事甚至以前的部下、晚辈的升迁与自己作一番评比,认为自己能力不算差,工作不算逊色,为何机会没他们多,为何他们能上我却下,心理极不平衡。四是失态。一些手握实权的干部尤其是一些身处要职要位的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演变为自己或小团伙的既得利益,因而,一旦权力要移交,便表现为极不情愿。没犯大错而下的,要求组织给个“说法”;因年龄和任期而下的,怨改革开放,怨自己生不逢时,牢骚满腹;因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被查处下来的,怨自己不走运,认为凡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自己被查处了,是背时,有的甚至怪他人搞鬼,要求“平反”。
2、标准不明。当前,对下的干部的确认标准欠明确,欠完善,不易操作。一是主体地位不明,意识不强。选拔任用干部强调注重群众公认和注重实绩原则,对下的干部的确认也应该以群众公认和实绩原则来衡量,最终要体现群众公认这一基本要求。当前,在干部下的问题上还没有充分体现群众的确认主体的地位,在干部下的问题上走群众路线不够,没有创造机会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干部下的工作,监督干部下的工作。二是干部下的标准不具体欠明确。干部下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分哪几类,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特殊情况需作如何特殊处理等等,目前还没有一个较明确具体的规定,影响了干部下的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对干部下的确认质量不高。由于领导干部行为公开透明度不高,政绩的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行为与工作实绩的内在联系没有得到充分揭示,群众参与度、知情度、监督度不高等,影响了干部下的确认质量。
3、渠道不多。当前,干部下的方式不多,渠道过于单一和狭窄,这是导致干部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近二年来,某地下的干部中,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退休或退二线的占85以上,绝大多数干部“下”来后仍享受原有的级别待遇,有的甚至还提了半级;98的被下干部还由财政口发放工资。在干部下的方式上,过多地依赖退休和法律、纪律处分,主动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届满辞职、竞争上岗等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在下的渠道上,主要是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工资发放渠道没有改变,人事关系没有改变,其行政级别大多没有改变,全方位、多渠道、立体交叉的干部下的渠道还没有形成。
4、执行不力。由于干部下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做法还有待完善,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干部下的力度。一是明下暗上。有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位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二线、退休,便摆老资格,向组织吵着要“长”待遇,一些单位党组织过于迁就下的同志,没有真正把下干部当作干部管理的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环节,有的为他们叫屈,把为他们争待遇作为对这些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