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建设发展思路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在市区表演竞赛中获奖。先后投资近万元,购置演出道具、演出服装等,不断完善文体设施,壮大文艺活动队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4)社区居民素质普遍提高。各社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利用市民学校这块阵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同时,以创造文明单元和文明楼栋为载体,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仅建设办就创建了文明楼栋6个,文明单元20个,社区文明新风蔚然形成,社区风貌多次登录市区各类宣传媒体。二、存在问题:
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角色与职能错位,事责分离、权责分离、事财分离现象比较突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既承担《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有些职能部门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身的工作机构,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下派给社区,却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利,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责权不一致;有些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不是服务到社区,而是任务到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自治作用发挥得不好,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居委会人员相对不足。社区合并后,社区规模大幅提高,一般社区都在20xx户6000人左右,大的社区如我办事处的秦皇社区达到4200多户,1、5万人,社区规模是相当大的,但社区干部只有5人(原来是10人),不足2500户的社区只有3名社区干部。虽然公开招聘后,社区干部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社区事务相对增多,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下派给社区的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任务,且伴随着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进入社区,更加重了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非常薄弱。
(三)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服务和经营用房仍显不足。经过近几年的社区建设实践,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以及社区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扶持,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区“两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区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但即使是已达标的社区,也只是居委会办公室和活动室的达标,服务和经营用房比较缺乏,无法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难以为社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四)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街道、社区虽都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队伍不够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社区干部工作经验不足,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招聘的社区干部大多都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缺乏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建立新型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首先是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改变权力倒置的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其次是重心下移,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服务主导型,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明确界定出社区居委会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有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三是推行社区准入制度。成立社区准入制度专门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需由社区协助的,评比考核等工作,进入社区时必须通过严格审批。社区只挂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社区办公室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外,其余内容不上墙,所有面向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律通过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告。
(二)克服行政化倾向,减少社区居委会负担。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是“减负”的基础。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部门在工作进社区时,应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树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和材料,减少社区居委会不必要的台帐,真正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居民服务上来,放到社区发展上来。
(三)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要广开渠道,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要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居民的全方位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要从健全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建立以便民利民服务、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整合社区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功能。在区、街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行政事务受理和社区服务的工作进行整合,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站)把需要受理的行政事务(包括劳动就业、低保、计划生育等工作)捆绑在一起,实行“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公,集行政事务办理、家政服务、法律服务、计生服务、中介服务、就业服务、社会互助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又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手段,推进信息化进程。社区服务要坚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目的,福利性和经营性原则并举,推进社区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要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大力加强社区信息网建设,依托秦皇岛便民信息网站,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贯通的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把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三是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增强社区凝聚力。要建立和发展一支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改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好坏。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工作者专业教育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管理社区的理论知识,同时,密切联系社区工作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健全激励、竞争、约束、监督等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优秀社区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