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市场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市市场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市市场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市经济规范持续、科学和谐地快速发展,根据市政府的指示和要求,最近,我们抽调专人,对全市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市场培育发展的一系列思考。
一、我市市场目前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崭新商城”的战略构想以来,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全市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和“统一规划、政府决策、社会共建、工商监管”的市场建设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市场,出现了各方面投资,多条腿走路的市场建设新局面,整体推进了我市市场的建设步伐,我市商品交易市场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时期。目前,全市共有市场180处,其中,农村传统集市146处,专业批发市场23处,全市市场的总面积已达到平方米,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亿元,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达到处,其中,***干杂海货市场、**市蔬菜批发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副食品批发中心。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培育建设,我市城乡集贸市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市场主体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日趋发展。现在的市场已基本脱尽了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初级市场的胎迹,已经发展成为多种成分共同参与、同场竞争、公平有序的商品性市场。
在市场类型上,以零售市场为主向着专业批发和批零结合的方向发展。目前,商品的批发额已占成交额的68。随着“双高一优”农业的发展,继工业品市场之后,农副产品的批发量已开始占有相当的数额,东郭、界河、龙阳等基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潜力和趋势,同时,也预示了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交易形式上,由地产地销、产销直接见面的区域性市场朝着生产贩运、跨地区、远辐射、货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的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弊端。
在市场结构上,由设施简陋、就地摆摊的临时性市场向着建筑形式多样化、多功能、永久性的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集贸市场棚台化、专业市场一体化、批发市场楼房化的建筑格局。过去那种马路集、坑塘集、街道集已逐步消失,晴天日头晒,雨天地泥泞,风来货卷走,雪天封市场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各类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我市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全都设有系列配套的服务设施。***干杂海货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还分别与全国各大市场实行了信息联网。同时,市场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国家级文明市场处,省级规范化管理达标市场处,枣庄市级处。从整体上说,我市的市场已经跨越了以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为主,以小规模和为本地区服务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副食、蔬菜、建材三大龙头带动,多业并举、百舸争流的市场发展格局,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市市场培育建设的几点启示
从1993年到20xx年的11年间,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个领域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虽然,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但从其整体功能上来说,发展过程还是相当缓慢的。市场交易额比11年前仅增长了10亿元,不仅远远地低于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的发展水平,而且,与周边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构筑多元化市场格局的整体过程,我们认为,应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因地制宜,着眼发展,是市场培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实施市场开发战略,必须走因地制宜地建市、兴市、活市的发展之路,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综合因素,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能作为“政绩工程”急功近利,草率拍板,以致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市***市场和**商城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市场从原来杏坛路的30多户开始,于93年搬迁至**路北以后,不仅规模扩大,条件改善,而且由于占据着极为便利的区位优势,经营户迅速聚集到500余户,很快成为全国重要的干杂海货集散地、干杂海货信息中心、调剂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20xx年,年交易额达到12亿元。而**商城(最早称***市场)也曾是我市改革开放后较早建起的一处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在省内外、市内外占尽了商机之先,一时间,生意极为红火,西门里也随之成了服装城的同义词。当时,群众中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是聚宝盆,不知肥了多少人;服装城是摇钱树,不知富了多少户。”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该市场从1985年至20xx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