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县政协的统一领导下,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3月初即着手调研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拟定调研方案。3月中旬调研组先后到河边、广普、八塘等镇,听取镇领导的情况介绍,并深入到石达、盐井、大林、江新、马鞍、石柱等10多个村社(建制调整前)与农户座谈、了解情况。随后对调查中所反映的意见,有针对性地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协商,并到江津市考察学习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的生活状况
1、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生活日益美好,物质文化生活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据县统计局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1076元提高到20xx年的2875元,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其中食品消费1037元、衣着消费89元、居住(含电费燃料)消费224元、家用设备用品消费125元、医疗保健消费124元、交通通讯消费157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224元、其他消费70元。从近两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除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了10.8个百分点外,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家用设备用品增长56.3。据村规模调整前的10个村的3957户的调查,有空调的118户,占3;有冰箱的416户,占10.5;有机动车(含摩托车)的254户,占15.5;装有电话的1126户,占28.5。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村通路,户户通电,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还有两个村(原龙江乡沿河村人平896元、石梁村899元),1000至1300元的有两个村,而新堰、马家桥村人均纯收入已跨入5000至10000元行列,新堰村已达9164元。从被调查的村农户住房结构看,河边镇新塘村、广普镇马鞍村已有70农户,八塘镇已有5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而河边镇石达村、广普镇石柱村居住砖混结构房屋的仅占10左右。农户之间的贫富更为悬殊,一些善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懂市场的农户在市场经济中,或列为专业户,或成为经商办企业的个体私营业主,家庭收入十分丰厚;而一般农户靠家庭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除维持家庭正常开支外,积蓄也不多。被调查的10个村3957户中特困户占4。八塘镇上湾村六社农户黄家正一家,老两口一个63岁、一个58岁,居住在原生产队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房内,自产粮食500公斤,现只养了4只鸡,全部家档折价不到100元,生活十分困难。
2、农民的温饱已普遍解决,饮水及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数农户困难。据调查,我县农民吃粮基本能自给,部分农户有余粮,但家庭存粮不多。一般通过家庭养殖进行转化,只要不是资金短缺,通过市场直接销售余粮的较少,还有3左右的农户因多种原因口粮短缺。猪肉等副食品绝大多数农户能满足基本需求,生朝满日举办酒席的较为普遍。总之吃的方面虽不能说吃好,但普遍能吃饱。穿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虽谈不上高档时尚,但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四季有鞋,多数农民不穿补丁衣服,只有穿不爱的没有穿烂的。即使经济上困难的家庭,通过亲朋邻里的调济也能过得去。住的方面,全县已消除了无房户,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有的在场镇购房,有的自建砖混结构的楼房,未建新房的农户居住面积也较宽,并不破烂。饮水方面,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但遇到天旱输水能力不足等原因,仍有部分群众饮水困难。
3、农民致富门路不多,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劳务。据县统计局提供,20xx年农民全年纯收入2875元中,靠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养殖业收入464元,工资性纯收入1040元,其他收入519元。与20xx年比较增幅较多的是工资性纯收入达到了12.4,而家庭经营收入只增长了3.4。在调查中,农民普遍认为,如果在家经营承包地,通过种植、养殖业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要想致富十分困难。尤其是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变化快,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难以承受,收入很难稳定。比如河边盐井河村1992年靠养蚕收入达52万元,去年才18万元。现在仍有不少农户对见效慢的发展项目顾虑重重,在家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因此,弃农经商、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普遍的要求。
4、农户电视机基本普及,但收视效果不佳,文化生活并不丰富。据三个镇的调查,农户绝大多数家庭拥有电视机,并多数为彩电。一般贫困户中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真正没有电视看、又买不起电视机的农户仅占1-2。但由于全县闭路电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