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技能培养策略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提供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技能培养策略
一、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类,从初等到高等体系框架结构。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迅速发展的当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却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资市场化的国际潮流,正接受竞争力的考验和威胁。地方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已由数量需求转向质量需求,他们最期盼的是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新教育理念、有强的师范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师。
反观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身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师范性意识不强,没有深入思考正在接受的高师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将要从教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师范技能的培养。教师将师范技能训练等同于教法课的现象较为普遍。高职院校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信心不足,从师意识淡薄,仅将其作为就业的一个备选方向。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在校期间就不能把自己与未来教师联在一起,从而被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试问这样的师范生教育怎能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又怎能在师资市场化的国际潮流中立足?如何让高职院校师范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无疑成为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当前需要攻克的难点课题。
二、高职院校师范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资市场化的大潮下,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加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师范技能培训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学生心理负担承重,社会定位模糊
随着新课标实施,“教师有一桶水就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已经被时代淘汰。高职院校师范生逐步感受到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仍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自20xx年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给高职师范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师范生不再是返回生源地区包分配工作。在激烈的竞争现实面前,高等专科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个人的社会定位模糊,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二)师范生基本功训练流于形式
潮汕地区的学生深受潮汕方言的影响,普通话中常带有地方口音。信息时代学生常用通过手机短讯、网络等进行沟通,则说话机会减少,生疏了普通话的练习。学生们习惯了用键盘代替笔,到真正动笔时,字词不会写,写错别字比较严重。这对师范生“说”、“写”基本技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笔——毛笔、钢笔、粉笔,是教师从离不手的有利工具;一话,即是教师讲不离口的普通话。学校将三笔一话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但以往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督导学生学习,学习中也缺乏竞争机制,师范生应付式练习,师范生基本功训练流于形式。
(三)教学实践性环节薄弱
师范生教育过程,往往局限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实践训练。根据过往师范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教学理论和方法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践,上岗后其教学初期的行为便是参照大学课堂中教师的行为或者甚至十年前自己在小学或中学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才逐步摸到门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又发现自己缺乏应急机智,不善应对。高职院校师范生工作适应能力差,正反映出高职院校师范教育过程中实践性环节的薄弱之处。
三、高职院校的师范技能培养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师范生有多少“墨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自补给水”和有效地把“水”“浇”给学生。未来是教师应具有继续学习的心理需求、能力和习惯。社会并没有要求教师通晓一切后才走上讲台,但要求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从哪里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开展教学工作。执教教师应该开导学生,脚踏实地掌握技能,鼓励学生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信心,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在学中知不足,努力求发展,才是高职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三笔一话,锻炼师范生基本功
改变“放羊吃草”的方式,配备专职教师从入学开始指导学生三笔一话,布置一定量的训练作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说”、“写”基本能力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取二级乙等证书。另外,通过将三笔字、普通话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