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重驱动下,**市加快了“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形成了形式多样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市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526个撤并成243个农村社区(行政村),其中30个为村居合一的,乡镇社区39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9.6%。
农民集中居住区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对此,**市主动顺应新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以“**党建先锋行”为主题,以“基层组织强、服务管理强,创和谐社区、创美丽家园”“双强双创”活动为载体,积极创新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争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
一、**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概况
**市全面把握农民集中居住区从农村向社区转变的基本特征,借鉴城市社区党建经验和社区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体系、扁平化的基层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党建服务格局、规范化的基层保障体系”“四化”党建工作模式。
(一)建立了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体系
大胆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组织设置体系。
1、创新组织设置。面对基层组织形式和党员分布格局的新变化,**市积极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网络,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片区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网格化的党组织新架构和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农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五位一体”的党建新体系。**市积极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在坚持按行政区划和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打破区域界限,采用以村带居、双向管理的过渡模式,整合毗邻的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城乡联合的村居联合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行政村党组织240个,其中村党委31个,村党总支部176个,村党支部33个。社区党组织54个,其中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部24个,社区党支部29个。**市还因地制宜地调整、升格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快撤村(组)建居步伐,抓好社区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党员人数达到或超过100人,党建基础较好,且具有较好党建阵地的,建立二级党委,逐步形成以党总支部为主体、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党组织构架。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的实际,**将部分农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调整升格。目前,全市行政村二级党委有31个,社区二级党委1个。
2、创新组织联建。**市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新要求,本着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组建的原则,大力推行村居、村企等联建党组织。村居联建即村居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目前,全市村居合一的党组织有30个。村企联建即村辖企业与行政村党组织联建,实现党建资源互补、工作共同提高。建立村与居、村(社区)与企的联合党组织,有效利用了现有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有效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创新结对共建。**市通过采取领导干部与基层结对、机关部门与基层结对、基层纵横网格式结对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充分挖掘、有效盘活共建单位的人、财、物资源。结对共建单位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有效推进了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双向互动,互惠互赢。结对共建着眼于互补性与实效性,重点抓好“五联”,即:经济建设联抓、文化事业联搞、公益事业联建、社会治安联防、思想道德联做,从而有效发挥和放大了结对共建的整体效应。实现了结对共建单位工作互动、经验互借、优势互补、党建互促、创建互助,有效提升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了扁平化的基层管理体系
依托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各项决策指令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执行力,有效提升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组织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工作效能,基本形成了“一平台、三机制”的扁平化管理基本架构。目前,**市社区扁平化管理覆盖率超过98%。
1、一站一中心载体建设,社区工作更统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载体,实现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四大整合。一是实现了工作统一。把下沉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24类88项政务,统一集中到平台办理,有效解决了分散、分设、分立等问题。二是实现了人员统一。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各类工作人员进行有机归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促进工作人员向“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转型。三是实现了经费统一。严格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由财政部门统一将部门涉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作的资金集中,并直接下拨。四是实现了考评统一。通过改革考评方式,考评由镇(街道)统一归口,并依托信息平台统一台账、统计报表等载体,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作者唯上难唯下的问题。
2、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各项工作更高效。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通过建立“AB岗制度”、“门外一把抓,门内再分家”等,确立了“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工作机制,实现了社区工作人员从单一工作到综合服务的转换。与此同时,还建立起岗位兼容制、错时工作制、节假日值班制、“一门”受理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预约服务制等八项制度,实现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作人员岗位相互兼容,人员相互补位,工作相互协调,极大的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3、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解决问题更务实。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为辖区内党员和群众办实事。一是划片包干,按照“区域相邻、规模相当、资源相通”的原则,根据地域面积、楼栋、人口数量,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事务工作站人员的包干片区,明确工作范畴、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二是落实责任,片区负责人是所包干片区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包干区居民的政务办理及服务需求的受理;片区负责人深入片区了解社情民意,通过片区党组织、楼组长熟悉和掌握片区各类人员、辖区单位的基本信息,做到底数清、人头熟、情况明。三是强化管理,通过向居民发放分片服务卡,建立社情民意日记、设置居民意见箱、“民生”热线等方式,接受居民监督,完善服务和管理。通过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了干部联系居民的责任,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4、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居民更便捷。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居住区行政事务信息平台”,联通人口综合管理、民政综合业务、劳动和社会保障、残疾人信息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志愿者活动等六大业务系统,打破各部门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专机、专人、专网”的格局,实现了各业务系统数据的互联共享;通过建立“社区数据库”,完善社区电子信息台账,全面实现社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提升了社区管理和工作水平。目前,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专门开设了门户网站,建立了QQ工作群,在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并将政策法规、时事动态、政务办理、服务指南、农经信息、气象预报等及时编汇滚播,为辖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数字化服务通道。
(三)建立了多元化的党建服务格局
**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通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模式,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志愿化的管理服务,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党建服务格局。
1、搭建服务新平台。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按照“拓展功能、适度超前、打造亮点”的要求,通过新建或整合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立村、社区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全市行政村建立党员人才服务中心18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25%,其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28个,占建成总数的15.30%。社区建立党员人才服务中心50个,占社区总数的92.59%,其中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6个,占建成总数的11.11%。各农民集中居住区服务中心都设立了100平方米左右的敞开式服务受理大厅,为居民提供水电维修、就业援助、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组织关系接转等一站式人性化服务。目前,农民集中居住区服务中心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运作,24小时受理服务,服务项目有15个系列130余项,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需要。
2、拓展服务新内涵。**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把增加群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造福一方百姓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想居民群众所想,急居民群众所急,办居民群众所盼,真心诚意为党员及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党员“连心卡”制度等。完善农村集中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农村教育培训设施、卫生服务体系、文体活动及社会福利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向农村覆盖、基本医疗保险由机关事业单位向城镇企业覆盖、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村企业职工向各类人员覆盖、社会保险向社会弱势群体覆盖等“四个覆盖”。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针对部分入住农民因拆迁失地而无经济来源的实际,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健全就业保障网络,在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全面实行城乡劳动就业和求职登记制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3、探索服务新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和利益诉求日趋多样,这就要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公开招募、自行申报等方式,动员引导辖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义工队等,定期不定期的为群众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党员中心户、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者、先锋目标承诺等活动,积极争创“为民服务先锋、务实奉献先锋、清廉勤政先锋”。目前,**市实行在职党员先进性目标承诺的机关法人单位91个,非公企业1272个,新社会组织13个。机关、行政村、社区党组织100%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人数达12335人。
(四)建立了规范化的基层保障体系
**市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1、选优配强,提供队伍保障。**市参照市管干部的培养要求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进一步完善行政村干部考察、选拔和考核制度,拓宽选人渠道,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干部队伍,为农民集中区党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市按照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要求,除从原行政村、居委会干部中留用一批,还从镇、街道机关中选派一批综合素质好、会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担任农民集中居住区书记。干部的年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政治强发展强,带领群众带头致富”的“双强双带”村书记占了村书记总数的98%。通过定期组织农民集中区干部到市、镇党校、知名大专院校轮训、召开交流会、举办讲座、外出考察等,加强对农民集中区干部教育培训,拓宽基层党务干部视野,帮助他们确立新型农村社区工作新理念,提升基层党务干部开展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的能力。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2、加大投入,落实资金保障。**市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资金投入、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解决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选址、资产处置、人员安置、配套设施等实际问题。确保每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办公活动用房2000平方米以上,每新建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投入500至800万元,普遍建立起了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求助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被征地农民就业介绍中心、治安调解中心等。还给每个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示范点补助10—15万元,用于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并配置了投影机、电视机、电脑等电教设备。**市从各级财政、留存党费、社会赞助等渠道筹集基层党建专项经费,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党建经费支持机制。坚持把党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每年360万元的市级“强基工程”专项经费,各镇、街道均建立了基层党建专项经费。目前,全市228个村、54个社区分别建立了2036万元、334万元,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3、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市注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10多个文件。市级机关75个党组织和200多个驻区单位党组织分别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27个三星级红旗社区以上的城市社区与34个农村社区结对共建,使社区党建工作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在居务公开、居民自治、联系群众、民主评议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等12项社区基本制度,增强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完善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重点健全完善了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干部与绩效挂钩的结构工资制度,社区干部基本报酬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统筹解决。村、社区干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积极落实住房公积金。
二、**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
**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区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党建工作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村组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按行政村设置的党组织架构。目前,虽然**市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区中的基层组织已经建立,但依旧缺乏有效整合辖区各类资源的平台和途径。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人员构成多样化、利益需求多元化,削弱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居民和各类资源的凝聚力和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形成有效整合不同需求、协调各方意见、化解社区矛盾的工作机制。农民集中区内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级别的党组织难以统一行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虽然,**市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整合各类资源,但有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尚未能很好地处理条块问题,在共驻共建上还没有形成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尤其是“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认同和参与意识还不够强。此外,辖区内在职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的范围和程度比较有限,积极性不高,作用不明显,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党建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的职能和任务更加繁重,原有单纯行政型的思维观念和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基层群众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市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党建工作依然需要依靠行政力量来推进,自主自治的社区建设理念淡薄。依然存在着经费等着上级调拨,工作等着上级安排,遇到难题往上推等诸多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经撤村建立社区,或者由行政村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但行政村原有的集体资产尚未剥离,发展经济、带领居民群众致富仍然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能。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甚至简单地认为经济发展了,党建工作就搞好了,将党建工作仅仅理解为“为老百姓做事、给老百姓实惠”。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意识还不够强,在服务外来人口、处理突发社会问题、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思路还不清晰、办法还不够多。
3、干部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是一个新生事物,给原有的村干部队伍带来一些新挑战:一是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市1212名村党组织委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的500人,占总数的41.25%。二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还没有跳出“村人治村”的传统模式,干部选拔往往局限于在本村范围。一方面具备农村工作能力素质,能起到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人员不愿回村做村干部,另一方面不完全具备农村工作能力水平的人员愿意来做村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选配问题更加突出。三是“老板”书记利弊并存。目前,**市有62名企业家村书记,占总数的26.05%,全市骨干村书记大多由企业家兼任,一方面,企业家担任村书记对发展村级经济、做好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思想不够统一、村务不够熟悉、工作不够尽责等情况。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村级资产的监管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很难监管到位。四是后备干部储备较为不足。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即使留在村里的也大都在企业工作,有积极要求也在企业培养,从而导致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严重不足,使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
4、居民归属认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农民分散居住时,对行政村的归属感普遍较强,虽然动迁农民进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但由于农村资产未进行量化,还涉及二次分配、土地流转、村属集体资产、村民小组集体资产的分配等遗留问题,村民还是认同原来居住的村庄,而对对新建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认同感相对不强,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思想上一时难以融入。一些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经完成了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革,加快了村民的“离心化”倾向,居民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的归属感相对淡化。还有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区,拥有多套安置房的居民把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居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不强。
三、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市农民集中区党组织要以“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目标要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指导引导。加强农民集中区党建的指导,要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对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目标要求不搞“一刀切”,方法步骤不搞“齐步走”,推进措施不搞“一锅煮”,使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贴近基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充满生机活力。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多方面力量,既要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的老矛盾,又要及时解决客观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搞好舆论引导,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上级加强农民集中区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的决策部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氛围。要采取探索创新、重点突破的方法,积极探索加强农民集中区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措施,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树新品牌、扩大影响力。
(二)整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群各类资源。加强农民集中区党建,要积极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强化协调配合,打破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格局,努力构建工作任务统筹抓、工作资源统筹用、工作力量统筹调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整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各类资源。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联系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及各种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通过结对共建、文明小区共建、党建联席会等多种形式, 充分调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各类组织、各驻区单位、结对单位关心、支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努力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改革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强化农民集中区内各类阵地的功能发挥。利用好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各类资源平台,延伸党员服务站点,拓展社区活动中心等各类中心的服务功能,拓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