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
**县现有中小学校85所,其中小学63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普高2所、职高2所。现有中小学生40136人,其中小学生22020人、初中生9668人、普高7037人、职高1411人。根据县政府统一安排,2016年6月至8月,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问卷测试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研,基本了解了我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明,我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普遍情况基本一致。
1.当前我县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对县一中、县四中、县职业中专、**学校、**中学等5所学校近3000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6%,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15%,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3—6%;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1.01%,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2.5%。由此看出,当前我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近几年,因学生心理问题,我县连续发生3起学生跳楼事件,死亡4人。重视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时不我待。
2.我县学生主要心理疑难问题。我们对271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本县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1)学习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有两种现象:恐惧:学校课业负担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初中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的占54%,感到压力小的只占8%。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据有关资料统计: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只占18%;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
(2)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学生心灵伤害。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3)情感类问题。据调查: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3.我县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13类:依赖心理。独生子女学生多,很多人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自负心理。父母、祖父母溺爱娇宠,独生子女成为家庭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小事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郁郁不乐,具有较强报复心理。自卑心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抑郁心理。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强烈、非理性的害怕。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易怒心理。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部分学生常常会为鸡毛蒜皮小事,犯颜动怒,火冒三丈。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嫉妒心理。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猜疑强迫心理。遇事多疑、疑心太重,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厌学心理。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心理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是否和谐,父母和孩子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正确教育引导孩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教育的空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地域经济形成落差,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劳动力洼地”,我县农村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出现了不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主角缺席,导致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空心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很容易出现缺乏自信、情绪抑郁、空虚、人际关系不良、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据统计,我县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1688人,其中留守儿童13663人。学校问题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约占50%。二是家长期望的理想化。独生子女普遍化,一个孩子决定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命运,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特别是孩子的价值和重要性极大提升。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发生学习问题就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三是家庭监管的溺爱化。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部分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遭一点磨难,一味迁就,为孩子包办一切;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护短。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溺爱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弱,还可能会产生任性、骄纵、依赖、孤独、脆弱、自闭等心理问题。**学校5名教师子女,小时候家庭对其百依百顺,包办一切,致使其自理自律能力极其低下,到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行为不能自律,家长不得不请假陪读,否则大学读不下去。四是家庭分裂的扩大化。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因缺少家庭温暖容易造成心理伤害。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个性更加张扬,离婚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离婚率已到达30%以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5月,县一完小1名学生在家里跳楼,就是因为父母离异再婚,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关爱,导致孩子行为走极端,跳楼轻生。
2.社会因素影响。一是不良思想。“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学习无用论、庸俗的成功哲学等思潮,使纯洁的教育思想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学习态度和兴趣,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干扰学生健康成长。二是不良现象。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出现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等,不同程度地污染单纯的心灵。一些孩子过生日、节假日、升学也盛行互相送礼、大吃大喝,礼品从过去的生日贺卡、小纪念品发展到几元甚至几十元上百元的贵重物品。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也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混乱。三是不良环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法商贩胆大妄为,淫秽书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充斥“拳头”加“枕头”的内容,毒害教唆儿童青少年,扭曲他们心理,使之误入歧途。特别是网吧违法经营,许多学生长时间沉湎于此,夜不归宿,染上“网瘾”,导致身心残废,甚至猝死。另外,社会上一些企业招用童工,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院等向中学生开放,商店向中学生销售烟酒,一些组织和个人在学校周围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学校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缺憾与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健康品格的形成。一是办学方向不正。部分学校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以督促学生得高分升学为唯一目的,违背教育规律,采取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规律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挤占与文化学习无关而学生感兴趣的德育、艺术、体育、劳技等课程,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让学生苦不堪言,丧失学习兴趣。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学校甚至高达60%。二是评价标准不当。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学生标准,只是大部分学生兴趣特长得不到成长发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对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放弃心理。三是师生沟通不畅。教师队伍老化,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心理教育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缺少心理教育的专业培养和专家指导,加之教师编制偏紧,工作量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不易与学生搭起沟通桥梁。学生感情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家长诉说,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4.学生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自控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跟不上,荒废学业,因而产生厌学心理,破罐子破摔。这种现象在问题生中非常普遍。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正确研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无限扩大。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去县委政府、部门、学校及家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举措,增强工作实效。
1.整合心育资源,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成立**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小组,由县政府牵头,宣传、教育、人事、编办、司法、财政、卫生、民政、科协、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教育局基教股,具体负责落实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安排心育工作,解决问题,组织评价,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2.夯实专业阵地,引领心理教育。成立**县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心,集合全县优秀心理咨询师,建立**县心理咨询专家库,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设立“**县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网站系统”“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中小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疾病诊治和公益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套心理辅导室,配齐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训练等内部设施设备。
3.建强师资队伍,提升履职水平。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按照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核定并增加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加大招聘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4.强化常规管理,丰富教育载体。成立由师生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信息小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为每个学生发放“心里话倾诉”本,班主任每天收集批阅,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和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成长动态和规律,便于未雨绸缪,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确保学生持续健康成长。每期组织一次全县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全面摸排,筛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登记造册,关爱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安排专门“导师”进行心理辅导;重点帮扶特殊学生,对问题严重的,及时送治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问题专题研究整理,找出主要“症状”,开出有效“药方”,编辑成册,供师生查阅使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辅导专门活动,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控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帮困助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法制教育、挫折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演讲征文、艺体竞技展演等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健全身体心智,丰富业余生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强化学生自律加约束的双重规范,提高自我担当意识、责任和能力。
5.推进家校共教,增强责任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组织学生家长及监护人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培训,增强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充分利用校讯通、微信、QQ群、云校、家庭教育热线电话等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与教师、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长学校管理机制,灵活教育方式,丰富教研内容,结合实际,开展单亲儿童家庭、重组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伴有多动综合症孩子的家长培训等,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
6.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心育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各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刊)固定开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正面报道,消除负面影响。强化教育环境整治,组织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加强商店、书店、网吧、娱乐场所综合治理,实行社会网吧“零点”拉网,加大投入,为规模学校开通“绿色网吧”,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开展“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家风”评选活动,强化妇女特别是母亲角色教育,创设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吸引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督促乡镇、村、组开展劝返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活动,既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又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