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思考
1 **区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区现有农业劳动力35.2万人,耕地总面积69.8万亩,人均劳动力占有耕地1.98亩,这一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8亩。人均劳动力占有耕地少,是**农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由于精壮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传统农业种植耕、耙等重体力模式难以为继,绝大部分农民选择“少种”:一是少种地,二是由原来的一年早、中、晚三季改为二季甚至一季。由此导致抛荒地和季节性空地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农户,农民不愿意种地,又无法用机械种地。仅仅这1.98亩地,农民也无法“守住”,这是**区农业生产的另一突出问题。
统计显示,2012年,**区农村总人口58.9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35.2万人,但农业从业人数仅为10.6万人。绝大多数壮年农村劳动力都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长。如今,**传统种植模式的主力是50岁至70岁、没有外出务工能力的老年农民。
2012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376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6010元,占总收入的57.9%。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为和成龄家畜收入共3403元,占一大半以上。卖粮食和牲畜是农民收入的关键来源,是一种极为粗放的盈利方式。显示的问题为:一方面,大部分农产品没有通过产业链加工得到增值,农业比较效益依然很低;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的效益,农民基本没有享受到。农民种地收入提升极为有限,劳动积极性也无从谈起。
2 **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区目前共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415个,经营土地面积1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19.7%;“四荒地”面积2.2万亩,占“四荒地”面积28.2%;水面4.9万亩(含“两湖”),占养殖水面29.2%。2013年全区发展新型经营主体78个,经营面积6.4万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龙头企业。全区共有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经营土地,总面积3.1万亩,全部为流转土地。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共有2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含土地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总面积3.4万亩,其中流转面积1.1万亩。
三是农业庄园。全区共有与农业相关的庄园33家,经营土地1.3万亩,全部为流转土地。
四是专业大户。全区共有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107家,经营面积1.9万亩,其中流转面积1.6万亩。
五是家庭农场。2013年我区家庭农场实现了零的突破,共在工商部分注册家庭农场3家,经营面积420亩,。
六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区为农业生产提高产前、产中服务或季节性代耕代种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共163家,经营、服务面积达45.7万亩。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的现实考量
近年来,**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发展迅速,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职业化等方面,呈现出其独有的优越性。
3.1 创新了土地流转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土地集中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的新途径,实现了由小面积流转向大面积流转、由零星分散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自由流转向规范流转三大转变。
截止2014年元月,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为13.3万亩。其中小面积流转向大面积流转:50亩以上流转大户358户,面积达到了7.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6.4%。分散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500亩以上连片流转面积达到3.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7.8%。如三汊镇龙岗村等8村,6004亩连片土地,全部集中流转给了春晖集团。自由流转向规范流转转:2013年全区共签订规范性流转合同1.2万份,流转面积2.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5.8%。
3.2 促进了农民职业化发展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的不断壮大,全区农民兼业化比重逐步降低,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区35万劳动力中处在打工与务农兼业状态的为7.2万人,同比减少0.5万人,降低6.5%;职业工人、职业商人24.3万人,同比增加0.2万人,增长0.8%;职业农民3.5万人,同比增加0.3万人,增长0.9%。
3.3 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3.1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春晖模式”的示范下,2013年以来,湖北生龙食品、湖北鲜之源、湖北福达、湖北金卉、杨店浐川茶场、西河福良山有机茶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壮大和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全区已发展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家,过5亿元的企业5家。
3.3.2促进了科技的研发与应用
以**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汤俭民同志领衔的县级香稻育种团队与春晖米业公司合作组建春晖农科院,联合开展香稻育种技术攻关,自主选育出杂交、香型水稻新品种“广两优香66”,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新型农业经营体更加注重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具、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新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新技术利用率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全区新增各类农机具1205台套7696千瓦,耕、种、收作业55.7万亩次,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2%。
4 **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举措
4.1 搭建流转平台
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确保了全区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在流转机构方面。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室(或服务员),共建立16个乡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聘请了420名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员,10个乡镇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了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目前,全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共接待咨询、洽谈、鉴证的服务对象400多人,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信息300多条,组织土地流转交易20次,达成流转交易15笔,成功流转面积2万亩,对6笔流转500亩以上规模土地流转交易进行了鉴证。
4.2 制订优惠政策
4.2.1建立奖励基金
**区财政建立300万元的土地流转奖励基金,对改革试验期间新增的流转土地,流转规模达到500亩以上的经营业主,按照每500亩10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达到1000亩以上的经营业主,按照20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2012年全区已对新增500亩以上的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5家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兑现奖金13万元。
4.2.2建立贴息基金
**区财政建立了300万元的贷款贴息基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今年上半年共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180万元。
4.2.3创新贷款方式
**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同时,创新贷款方式,支持规模业主发展,去年以来共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近2亿元。开发“林权+股权抵押“方式,共向金卉苗木公司和林汇园林公司提供贷款2700万元。开展“联户担保”方式共为小型规模业主贷款5000余万元。开发“母公司+子公司”担保、厂房抵押、社团贷款等方式共向春晖集团贷款近亿元。采用“上游客户+下游客户+信用社”的模式向春晖的下游客户朱湖富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300元。
4.3 整合农业项目
建立了涉农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进行全方位整合,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在规模地地流转区域。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区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等各类涉农项目42个,整合资金3.7亿元,其中湖北省投资3.2亿元,**区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达到1400万元,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金8000余万元。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遇到的问题
5.1 农村土地流转障碍犹存
**区采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租金保底、盈利分红”的经营和分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的问题,但在全区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部分农户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担心失地,不愿流转;对流转价格心存疑虑,对流转年限心存疑虑,流出方与流入方期望值相差较大。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流转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矛盾纠纷协调难。
5.2 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太多
由于缺乏高强度投入支撑,**区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有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不高,配套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旱包子、水袋子”的现象仍然突出。如2013年干旱中,全区12个乡镇(场)0.9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32.95万亩。其中,轻旱面积22.6万亩,重旱面积8.7万亩,干枯面积1.6万亩,分别占受旱面积的68.7%、26.4%、4.9%,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区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的问题。
5.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区财政支农投入增幅确实很大,但受现有财力制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还较薄弱。其次是金融支农乏力。由于现有金融政策的制约,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另外,现阶段农业和农民积累能力差,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身投入有限。
6 **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的方法和对策
6.1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区委、区政府要不断落实中央惠农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落实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费优惠政策,登记、发照和年检实行“零门槛”、“零收费”;落实用地、用电优惠政策。加大财政“以奖代补”力度,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基础设施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应当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投放责任。
6.2 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
**土地零星分散,地势高低不平,基础设施脆弱,不利于土地集中、机械作业和旱涝保收,这是规模经营业主最担心的问题。**区应抓住秋冬农闲季节,进一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可请求省政府对出台整合项目的相关文件以便相关部门配合工作。尽量多安排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6.3 继续加大主体培育力度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主体。特别是要推动产值过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和科研转化,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鼓励和支持如**春晖集团等企业积极融入全省10条农业科技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瞄准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标提档进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示范社申报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带动作用,重点推广土地入股、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