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与对策第2页
家要求的每个贫困村扶贫期内必须投入100万元的标准差距较大,离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相差更远,加之县乡财政较困难,支持发展的配套资金和农民自我投入极为有限。(四)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村农户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盲率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思想保守,观念落后,难以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应用农村实用技术的能力弱。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根据县委提出的“三围、四带、六培植”的发展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个瞄准、三大重点”(即:“一个瞄准”是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三大重点”是:一是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三是以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结合xx实际,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抓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加大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把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村推进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县级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整村推进项目协调领导小组,项目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乡属部门挂钩联系村和指定专人蹲点包村扶贫负责制。二是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动员和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群众在项目建设、质量监督、资金使用中的作用。三是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整合水利、林业、农业、卫生等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大项目效益。四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落实挂钩帮扶部门。兴修和改造一批村级公路、硬化卫生路面、人畜饮水、沼气等工程。到20xx年,力争使每个整村推进村都有卫生室、卫生路、用上电、饮上水、能上学等,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抓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抓好整村推进,消除贫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力争做到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一是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放宽扶贫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红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全县甘蔗、木薯、红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二是科学布局抓基地。结合xx县的实际,在贫困村重点抓好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在高山区重点抓林下经济,发展茶叶、草果、花椒和养殖;在半山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在河谷地带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围绕市场抓特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xx县已成功打造了“梯田秀峰”、“xx真香”等品牌茶叶及“梯田牌”牛肉干巴、哈尼豆豉、梯田香米等知名农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整村推进中,要依托品牌,整合资源,结合贫困村实际,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贫困人口培训,增强综合素质。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加速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xx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各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每个乡镇每年培训不低于4600人次,力争全县每年培训贫困农民70000人次,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劳务输出20xx0人次,转移劳动力1500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上千万元。
(四)抓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基层组织处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既是扶贫开发的具体贯彻者和实施者,又是党同群众联系的纽带。一是选好村支两委班子,做到能人治村,使村级班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二是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保证村民自治;三是制定和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增强公开性和透明性,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五)争扶贫开发政策,加大部门参与力度。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积极争取扶贫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是积极努力争取中央、省、州等上级有关部门到xx开展对口帮扶。二是进一步落实定点帮扶任务,建立“群众不脱贫,扶贫不脱钩”的定点帮扶长效机制,鼓励帮扶单位采取“单位投、干部集、多方筹”的融资办法,加大对定点帮扶村的资金投入。三是充分整合以工代赈、农业、水利、林业、信贷等社会资源,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