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情况调研
**县总人口22万人,农业人口14.57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6.2%。农村已婚妇女总数为28710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9.7%。15岁-49岁农村妇女总数为40135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7.6%。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659元,较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6127元上升25%。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妇女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广大农村妇女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她们对精神文化有哪些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在**镇**村开展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18周岁以上成年女性,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走访妇女10人。
一、喜忧参半,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有待充实。
1、农村妇女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县域扩建和经济发展,农村妇女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县城生活,耳闻目睹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许多妇女家里购买了电脑,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技术,同时还有部分从事粮食、农用物资买卖的妇女还学会了制作表格、创建文档,管理出货账和进货账。还有些妇女学会了语音视频聊天、网络购物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也愈来愈高。
2、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内容单调。由于受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妇女在休闲时选择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之间,看牌,打扑克、聊天几乎成了她们仅有的可以选择的娱乐消遣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还将上教堂等宗教活动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常年坚持。甚至有很多老弱病残妇女将远离疾病困扰的希望寄托于良知的救赎,将信奉基督作为摆脱生活窘境的捷径。
二、追本溯源,发掘农村妇女文化发展制约因素。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程度偏低。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文化程度越高,闲暇技能掌握越好。此次调研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妇女文化生活主要为上网浏览网页、辅导子女功课、收看文艺节目等,文化生活质量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较大的串门谈心、打牌等。因此,文化程度偏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看,妇女群众没有从事体育锻炼、消遣娱乐活动的专门场所,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阵地依托和经费保障。而村内基督教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专职传教人员和定期的聚会时间,加之教唱圣歌、圣诞庆祝等活动的开展,使许多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家庭成员疾病缠身的妇女深受吸引,并以宗教作为其精神寄托。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影响力。
3、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反对转变为支持认可态度。而派出所对于赌资小、人员少的牌局也无法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干涉。社会舆论的导向误差、监督约束力的弱化助长了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并使之逐渐“合理化”,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出现不和谐音符。
三、多方参与,探索农村妇女文化发展新思路。
1、方法创新,培植农村妇女文化发展“支撑点”。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妇女群众树立行为标杆。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在妇女群众中形成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文化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加强对“三优文明家庭”、“敬老孝亲好家庭”、“好媳妇”、“好妻子”等典型的选树和宣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农村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思维创新,清除农村妇女文化建设“盲点”。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尽管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已经得到落实,仍有少数女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多年来,各级妇联组织一直致力于农村贫困女童的关爱救助工作,然而,帮助贫困女童摆脱生活窘境,提高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仍然任重而道远。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良好格局亟待形成。
3、活动创新,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点”。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文化、教育等部门可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妇女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村妇女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各村委会可在农闲时节组织妇女群众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等活动,丰富妇女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