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问题的调研报告
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流浪儿童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当前,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点工程。为切实维护流浪儿童的生存、教育、发展等权利,确保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团区委针对在**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站登记在册的流浪进行调研,分析造成流浪儿童离家流浪的原因,调查当前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广救助未成年人的成功经验,为流浪儿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区流浪儿童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20**年初至今,在**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站登记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共有39名,其中男性流浪儿童29名,女性流浪儿童10名,以男性流浪儿童为主;从健康状况看,患有智力残疾未成年人占15.4%;从年龄分布看,10岁及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占20.5%,10岁以上占79.5%。39名流浪儿童中,除6名儿童因智力残疾,工作人员无法得知其出生地,均来自外地。目前,流浪儿童地域分布主要为三种类型:一是集中在城市的商业区及广场,二是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三是集中在桥下、网吧及银行等场所。这些流浪儿童在街头生活主要依靠捡垃圾(如塑料瓶、纸盒等)卖钱、乞讨、偷骗抢及打廉价工来维持生活。
造成未成年人离家外出流浪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是造成儿童流浪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外地人口携带子女或者让子女单独外出务工。部分流浪儿童因与父母失散,被迫流浪街头;部分流浪儿童因无法找到工作和固定住所,成为流浪人口,部分流浪儿童受雇于不法分子,上街乞讨。
二是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然而家庭生活中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社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离异、丧偶、再婚或判刑,家长不愿或没有能力履行抚养义务,致使一些儿童外出流浪;另一方面父母相处不融洽、对子女缺乏关心或管教子女方法不当,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容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三是学校原因。父母望子成龙,学校追求高升学率,致使在校儿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也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成长压力。部分儿童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脱离学校和家庭成为流浪儿童。
四是自身原因。专家指出,人有三个叛逆期,分别是2岁、7岁,12-1**岁,若家长和学校忽视儿童此时的心理成长,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可能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离家出走;部分流浪儿童由于身体先天缺陷或后天伤病,家里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不得不乞讨治病;部分流浪儿童由于智力缺陷,与父母失散,四处流浪。
此外,犯罪分子引诱、拐骗也是导致儿童流浪的重要原因,这些儿童逃离了拐骗者的控制,但缺乏生存手段,返家困难,被迫流浪。
二、**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现状
救助流浪儿童是一项兼具救助、福利和管理的综合性工作,**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以民政部门为牵头单位,按照“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的方针,坚持自愿受助与主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将救助管理与预防流浪并重,竭尽全力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帮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专业救助机构,规范救助管理工作
**区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年**月,经过**年的救助管理工作,该救助站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救助管理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平台。救助站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及联系地址,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只要有流浪儿童向救助站求助,工作人员及时安排救助,为求助人员建立个人档案,提供心理辅导。按照相关规定,将流浪儿童送到“**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流浪儿童提供知识教育、健康恢复等救助服务。同时,救助站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亲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帮助流浪儿童重返家园。
(二)多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救助管理合力
流浪儿童救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团区委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与“青少年维权岗”通力协作,开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联合**区救助站、公安分局治安处、城管分队和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集中救助行动,对**站地区、王府井地区、长安街周边地区及地下通道等流浪儿童聚集区进行拉网式救助巡查,寻找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区“两委”办公室作为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部门,联合城管大队等委员单位召开政治核心区非法小广告治理工作研讨会,配合公安部门参与打击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及非法散布小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对相关流浪儿童进行跟踪帮教。
(三)实施属地化管理,构建救助管理网络
以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为抓手,做好流浪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指导社区建立救助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和规程,对本辖区流浪儿童登记造册,建立救助工作档案,并关注其生活解决其困难,发现问题及时向团区委和救助站报告。做好救助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等工作,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救助管理工作中,建立救助巡查队员、救助信息员队伍,主动引导、护送流浪儿童到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点)求助,或通知救助管理机构现场救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帮助流浪儿童的社会氛围。
(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团区委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协调委员会与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大力宣传青少年权益保护,普及“两法一条例”等青少年相关法律知识,联合公、检、法、司等委(成)员单位,帮助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关注辖区内困难青少年群体,为困难青少年提供资助。20**年上半年,希望工程**工作站
“希望之星(1+1)奖学金”项目共放款10600元,资助困难青少年1**人;**爱心基金共放款24000元,资助学生60人;举办了“**温暖行动”——****中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为10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总计10万元的善款。在实施物质关爱的同时,加强精神关爱,为青少年提供学业成长、能力发展、心理关怀、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帮助。
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的建议
流浪行为已经给流浪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必备的生存技能,离开父母的呵护及学校的教育,缺少主流社会的正确观念引导,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很容易影响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流浪儿童容易被不法团伙利用,乃至走上犯罪道路,为社会安全稳定埋下隐患,也对其他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流浪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只有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悉心呵护,热情帮助,这些花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救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及流浪儿童救助相关法律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也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平台。明确对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处罚规定和执法部门,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严惩操纵流浪儿童行乞、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残害流浪儿童等犯罪行为;不断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和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使受侵害和失足青少年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在儿童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细化救助保护内容,便于实际操作。
(二)整合专业力量,扩大救助管理工作深度和广度
吸引专业性人才补充到流浪儿童救助管理队伍中来,完善多层次的人员配备。为已有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便更好地为流浪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提供救助保护。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部门的专业优势与“****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热线”的积极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帮助流浪儿童了解法律知识,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探索建立与区人大、政协相关部门的经常性沟通联系,将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纳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野,引导社会关注流浪儿童,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道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中来。
(三)构筑多道防线,从源头制止儿童流浪社会
第一道防线是加大青少年维权力度。以“六五普法”正式启动为有利契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制氛围;第二道防线是帮扶困难家庭青少年。通过希望工程、社会捐赠、民政部门救助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争取资金帮扶,确保他们不因贫困外出乞讨;第三道防线是注重家庭教育。提倡正确的教育方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四道防线是教育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到防线是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加大对诱骗、拐卖、胁迫、租用儿童的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流出地犯罪分子的控制和打击。
(四)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
过去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世界各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后的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一起,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大致经历了从矫正模式、康复模式、人本救助模式向预防模式的转变历程,救助管理理念也经历了从控制为主到服务为本的明显转变。人本救助模式特别注重流浪儿童自身对于生活的认知、理解与选择,强调救助工作的过程与目标都要以流浪儿童为本。一个成功的救助项目必须是建立在流浪儿童的自愿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供生活必需品;二是帮助他们在街头更好的谋生;三是街头风险教育;四是建立多样化的流浪儿童照顾机构,满足不同的流浪儿童的多样化需要。预防模式也叫社区发展模式,试图通过社区的发展来提高流浪儿童的父母与家庭照顾儿童的能力,改善边缘儿童的生活处境,积极预防儿童外出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