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前教育调查报告与思考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全面了解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推进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以下简称“公办园” 和“民办园”)协调健康发展,我们赴教育部门及部分公办园和民办园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按照“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布点情况。全县现有幼儿园57所,其中公办园15所(正常运转的8所),民办园42所。从区域布局看,县城10所,镇级37所,农村10所。目前,15所公办园中,有2所已创建为省级示范园,4所市级示范园;42所民办园中,已有6所市级示范园。
(二)师资情况。共有幼儿教师944名,其中公办教师288名,民办园临聘教师656名,占全县学前教师总数70%。
(三)幼儿入园情况。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为98.88%。在园幼儿16969名,其中公办园4200多名,民办园12000多名,占在园幼儿总数72%。
(四)校车情况。目前,有标准校车49辆,全部为民办园所有。公办园校车推行工作正在探索之中。
(五)运行情况。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县镇公办园全覆盖,且全部按标准配齐了内部设施,办学水平较高,运行情况良好。民办园经过近几年发展,在当前全县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办学条件较差,保教质量较低,特别是个别民办园运行艰难。
二、存在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最大问题就是公办和民办园不同步协调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民办园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资金困扰。我县从**年秋季开始落实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从**年春季开始,在全市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由于财政埋单,群众教育负担减轻,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有效保障,切实解决了幼儿能入园、有学上的问题,功不可没,利在千秋。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免费教育标准较低,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特别是民办园的教育质量的的提升,制约着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执行的保教费是1999年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社会资本投入学前教育,原本想分享免费教育蛋糕,结果与预期效益相差甚远,民办园大都保本微利经营,个别园甚至连年亏损。在此情况下,民办园千方百计压缩开支,除因竞争需要购置校车外,人员工资、器材添置、幼儿午餐等能省则省,难以滚动发展。
二是规模偏大。省颁标准幼儿园标准为12个教学班,360名幼儿,班额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县城和城镇人口集中化趋势加剧,导致县城、城镇幼儿园入园幼儿急剧增多,城区幼儿园有3所规模突破了千人,绝大多数班额超过规定。特别是个别幼儿园,设置教学班达27个,上学期接收幼儿园近1400名,接近标准幼儿园的4倍。由于班额过多,规模太大,对校园安全带来很大压力。以前,下午放学后家长尚可陪同孩子玩活动器材,现在放学之际,幼儿园全体职工在楼梯口、教室门口和活动器材旁分头把守,引导督促家长有序将孩子尽快接走,防止滞留校园发生意外。太大的班额也加重了教职工的工作量,影响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大多民办园租赁民房而建,区区二、三百平方米,容纳200—300名幼儿,幼儿午休难以安排,许多活动难以开展,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埋下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三是师资短缺。城关、香庙、炭店、新堡子、小章、车家庄等6所公办园由于教师配备不到位尚未投入使用,群众意见较大。已运行的公办园教职工配备也不达标,部分存在临聘教师。民办园普遍教师严重不足,存在找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工资水平低,月工资在800—1200之间,且每年只发10个月工资,待遇留不住人;二是没有“五金”保障,工作没有归属感;三是社会地位低,没有教育工作者的优越感;四是部分民办园迫于生存压力,存在压缩教师数量的现象。同时,公办和民办园教学辅助人员都配备不到位。
四是保教质量不高。部分家长认识上仍有误区,尤其是农村家长大都以孩子会写字会算术为考量幼儿园质量的标准之一。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特别是很多民办园迫于市场压力,对孩子进行识字、写字、算术和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教育,存在小学化倾向。
五是管理存在死角。公办和民办园普遍没有设立卫生保健室,没有保健医生,卫生保健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园周边就是市场,小摊小贩扎堆,车辆行人密度较大,尤其是放学时的交通安全令人堪忧。民办园受办学投入和租赁场地限制,多数周边环境较差;一些民办园设置在城中村或偏远乡村,存在消防通道不畅、安全管控条件辐射不到位等现象;大部分民办园午餐比较单一,饮食卫生条件差,缺少安全保障措施。
三、对策建议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办好管好学前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加强顶层规划,合理引导,分步实施,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学前教育体系。
(一)切实保护好民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目前,民办园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74%,在园幼儿占全县适龄幼儿总数的72%,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在农村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保护好、调动好社会力量办园的积极性,促进民办园健康发展。对于能交给社会力量办园的地方,就交给社会力量去办,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管即可。反之,如果政府过多介入学前教育,也会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据测算,建设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不算土地成本,每园需投入300万元以上,运行期间,按6—8个教学班20名教职员工核算,每年工资成本约80万元,还有后期的器材更新、校舍维修等费用尚未估算。交由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就完全可以节省这笔支出。底店镇公办幼儿园为我们趟出了一条新路,去年秋季,在幼儿教师无法招聘的情况下,交由学区聘请6名临时人员开设了3个教学班,每名人员每月工资1500元,年需支出10.8万元,就保证了正常运转。应该认真研究总结这一典型,对新建园如果难以招聘幼儿教师,是否可以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向外租赁,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学前教育。对于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在不违背政策要求的情况下,也可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一方面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提高民办园办学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民办园的教育质量问题,其实质是师资力量问题,可以借鉴义务段学校“送教下乡”、“农村支教”等成功经验,由公办园和民办园结对帮扶,选派教师双向交流培训,并探索建立民办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逐步提高民办园师资力量整体水平。
(二)千方百计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尽管我们基本实现了适龄幼儿的全入园目标,但是现有幼儿园布设不尽合理,各镇驻地幼儿园比较密集,村级幼儿园布点太少,农村幼儿相当一部分依靠校车接送,存在不安全因素。一些偏远农村幼儿园覆盖有盲点,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省上已经规划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县应创新机制,依托项目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投资机制,通过改建、新建等形式,加快实施农村标准幼儿园建设,促进幼儿园合理布设,保证幼儿就近入园。对于偏远地区,应在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着力解决好这些地方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同时,对新建社区和商住楼开发项目,要以刚性要求规划建设高标准幼儿园,逐步化解城区幼儿园规模偏大的问题。
(三)妥善处置学前教育免费问题。十五年免费教育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在现阶段,必须予以坚持和完善。但是,由此对财政带来的支出压力问题,也要高度警惕,认真研究解决。调研中发现,尽管目前保教费标准较低,各类幼儿园尚可维持运转。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对于办学水平高、管理规范的民办园,尝试放开收费标准,差额部分按照备案制方式自行收取,激发办学活力。二是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数额的民办园奖励资金,一方面解决好管理无抓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奖代补,“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三是校车问题,校车费用是民办园的一大笔支出,西安市阎良区等地已建立了校车补助机制,如果我县财力不允许,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开展专项调研,提出建议议案,请求省上将校车统一纳入公交车“油补”范围,减轻民办园的办学压力。
(四)着力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目前我县学前教育正处在发展时期,办学投资多元化,办学水平多样化,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促进发展,一手抓监管规范运营。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应充分发挥县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好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力量不足,我县学前教育由教育局下设的成教办负责,该办8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学前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校车管理等职能,人手偏少,职能太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建议成立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副科级建制,挂靠县教育局,解决好目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民办教育管理以民办园管理为重点,细化标准、严格考核、亮化打分,促进民办园规范运作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把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按月按季及时拨付。三是建立进退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幼儿园开展创建达标活动,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同时,对布点不合理、办园标准过低的,逐步规范淘汰,不断提升整体办园水平。四是加强校车、校园安保和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五是加强劳动监察监督管理,保护民办园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
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赢得了儿童,谁就赢得了整个世界。我们应认真研究、强化措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促使我县站在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