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问题的思考 作者:周优存 观点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50 更新时间:2013-6-14 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总体进程的重要标志,协调推进“三化”融合,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石,意义重大。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三化”融合发展,是城关镇建设“工业经济重镇、城镇化建设强镇、特色农业大镇”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关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现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新型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问题做以简要探究。
一、我镇“三化”发展的现状
1、工业化发展现状。依托居县城中心的独特的地域优势,地理牢固树立工业强镇思想,大力支持、认真帮扶工业企业量、能扩张,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已形成以草坪工业园区为主,以各中小型工业企业为辅,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了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产业等得到重点培育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以复合肥、硫酸、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链,以健兴魔芋公司、福寿祥公司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2012年底全镇工业企业达71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家,培育形成大地复肥公司、中科纳米公司、科通电缆公司、健兴魔芋公司、宝通专用车公司5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大户。2012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 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5亿元,解决全镇就业上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的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4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3亿元。
2、城镇化发展现状。城关镇域总面积为31.87平方公里,规划城区面积28.92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占全镇所辖村社的36%,城镇人口为4059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66%。截至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为61360人。近年来,我镇紧抓三镇一体化建设机遇,以县城规划为引领,南展北扩,拉大城市骨架,加快项目建设,相继竣工了太极大厦、中驰大厦等地标性建筑,下菜湾、刘湾、草坪城中村建设也顺利开工,草坪移民安置点二期,桥沟潭新区一期、刘店新区一期保障性住房主题完工,丽都家园、丰景佳苑、瑞莲小区等房地产项目稳步实施,为全镇建成商住房面积近100万㎡,推进农民进城落户1000余户,新增就业岗位920人,全域城镇化率达36%。同时,以“双创”为抓手,城市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县城天然气供给工程管网全面铺设,试验性通气点火成功;双垭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党家坝至青泥二级路城市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区人行道、太极城森林公园及县城周边可视山体绿化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县城承载力和品位得到持续提升。
3、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我镇辖19个行政村,占全镇所辖村社的63%,农业人口为20764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3%。近几年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行现代农业模式,努力培育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鸿景农业、永治养殖、明文油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个,培育产业大户420个,逐渐形成以烤烟、魔芋、核桃、油桐、狮头柑,生猪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建成双垭、庙河2个魔芋示范点和乱滩狮头柑、鲁家坝油桐两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林果示范点6个。2012年全年种植烤烟4453亩、种植魔芋2031亩,栽植核桃2670亩,狮头柑1100亩,油桐2180亩,造林绿化2500亩,年出栏生猪138200头,出栏牛7955头,出栏羊29070只,出栏禽类67.56万只,渔业总产55吨,粮食总产量10101吨,全镇实现农业总收入3.9亿元。
二、我镇“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低,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对资源消耗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形成,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现在工业经济还不能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问题。一是扩规增容难。受镇域经济发展、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全镇30个村(社区),均分布在汉江干支流沿岸和国、省道沿线。山大、沟深、谷狭的立地条件决定我镇城镇发展空间受限,扩规增容不得不采取围河造堤、开山造地,城镇建设成本大。在经商业运作后,县城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让许多有进城意愿的农户望而止步。二是稳定就业难。农民变市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力量。农民进城定居落户,必须依靠个人劳动获取生活所需,意味着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资金投入难。近几年国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并倾斜农村,但县镇两级财政用于城镇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十分有限,用于城镇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资金不多,配套基础设施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需要。
(三)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我镇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突显,全镇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特色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程度低等等。不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还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三、我镇“三化”融合发展的思路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全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三化”融合组合拳,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走出一条“三化”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四、推进我镇“三化”融合的建议
1、确立“三化”融合的发展的科学目标。
我镇“三化”融合发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主题,以建设“工业经济重镇、城乡建设强镇、特色农业大镇”为目标,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项目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三化”融合发展规划,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
(1)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全镇充分借助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以服务技改扩建、促产提效为重点,加速推进“大集团引领、中心企业补充,三产服务辅助”的工业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工业项目,以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崛起。一要狠抓支柱工业,要依靠支柱工业带动,壮大群体工业,加快培育一批小产品,名品牌、大市场的小微企业。二是要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抢抓国家陕南经济循环政策,采取土地入股、集体合作、优惠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实力企业入住城关办公司、建厂房,多渠道培育工业增长后劲。三是要优化外部环境,要协调处理好企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妥善的解决利益冲突,帮助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搞建设。
(2)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紧抓县改市战略机遇,以“三镇一体化”大县城建设为核心,以全域城镇化、实现县改市为重点,搞好项目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以城带乡,统筹推进。一要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循环产业,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农民进城、城镇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通过扩容提质,建设好旬阳的“市中心”。二是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划行规市,提升经营竞争力。三要搞好城市功能配套,以建设为基础、监管为重点,积极探索完善建成城区水、电、路维护机制,加大城市功能投入,提高科学管城水平。
(3)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一要做实产业基地,因地制宜,把优势资源做优,把强势品牌做强。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核桃、狮头柑、油桐等优势品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林业,连片治理建设干果基地、水果基地、经济林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要做大现代化农业园区,全面构建一循环农业、山林经济、渔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精心打造一批设施装备现代化、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示范园区,领办农业园区,发展农庄经济,支持园区改善设施条件,扩大园区规模。三要做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连接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搞好企业与产业基地的对接,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方式,协助创建地域商标,包装有地域的商品品牌,发展更多的农业中介、农业工人等新型组织,新型农民,强大农业主力队伍。
2、确定“三化”融合发展的科学举措
(1)依托产业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坚定“产业兴镇”理念,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城关的区域中心的地位。二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升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村(社)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2)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引领,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要树立“全域城关”的理念,结合全县的规划的战略布局,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使城关的城镇体系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与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要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二是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推动工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我镇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把分散于各村的企业和人员向园区聚集,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注重城乡联动与互补,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城镇化”并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城关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目的是为人服务,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更不能把城镇化理解为赶农民进城。要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居住、就业等因素,同步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将政府便民服务、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村组,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3)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做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立体农业,提高城关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培育推广“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深化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三是要把耕地保护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单位和个人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同时通过旧城、旧村改造盘活城乡建设用地,把依法保护耕地和利用利益机制保护耕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3、建立 “三化”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引导机制。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体制。对全镇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规划。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
(2)建立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的约束机制。认真落实镇域产业布局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定期制定、发布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项目手册,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增强对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的约束力。
(3)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统筹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根据轻重缓急,分别确定建设责任主体,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工程、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
(4)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事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设施,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建立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的对接机制。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援助、爱心帮扶“五道保障”全覆盖,形成“处处都有好环境、村村都有好产业、户户都有好收入、人人都有好保障”的局面。
(6)建立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政策机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引导土地流转,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完善耕地平衡管理机制,实行有偿平衡用地指标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在全镇范围内平衡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