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xxxx干群鱼水关系,充分调动党员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积极性,促进农牧区稳定、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旗党员队伍建设现状
正镶白旗现有基层党组织214个,其中:党(工)委7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198个。共有党员4331名,其中:农牧民党员1980名,社区党员313名,在岗职工党员1369名,少数民族党员2043名,建国前入党的党员10名。全旗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中有党(工)委2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92个,党员总数1611名。现有非公有制企业225家,建立党支部的14家,现有党员76名。新社会组织(社团)3个,其中单独建立党支部的1个,党员14名。
(一)努力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认真执行发展党员手续和程序,切实把握好“入口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一是严格程序。实施了严把“三关”(支部大会讨论关、党委审批关、预备党员转正关)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度,对新发展党员通过旗电视台进行公示,接受党员及干部群众的监督。二是优化结构。为进一步改善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平衡等问题,全旗突出“三个重点,一个难点”(重点在农村牧区发展党员,重点在生产、教学一线发展党员,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突出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难的问题)的工作思路,注重“三个倾向于”(倾向于从农村牧区干部和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倾向于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管理人员和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方针。针对党员老化问题,开展了群团组织向党组织“推优入党”工作。
(二)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以举办各类主体培训班和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范围,保证培训全面。坚持“分级培训、分类负责”的基本原则,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突出抓好“七个层次”,即苏木镇干部、乡土人才、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典型选树责任人和讲解员、农牧民党员干部、下岗失业人员党员、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党员的培训,逐步在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干部群众中建立多渠道、宽领域、广覆盖、重实效教育培训新机制。
(三)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我旗现有流动党员152名,其中流入10名,《流动党员证》发放率达到96%。按照盟委组织部要求,开通了党员服务电话“12371”专线。我旗围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好、活动组织好、作用发挥好”的目标要求,针对流动党员的主要特点,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通过日常办理组织关系接转、出具党员证明信、发放流动党员证等途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跟踪管理。结合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完善流动党员分工联系负责制、外出党员跟踪教育、外出报告与回家汇报等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及外出的地点和从事工作。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外出流动党员回乡探亲之机,开展送温暖活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通过举办专场就业招聘会等形式,积极为流动党员、下岗待业党员提供学习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四)切实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全面推行“双评一定”(党员评议、群众评议、党组织定格)的做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民主评议中被评为基本合格的党员干部和平时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群众有反映的党员干部及时实施效能告诫,明确帮教措施,促其转化提高。每年利用元旦、春节和“七一”等节假日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及时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党员身边。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有所淡化。有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些党员思想空虚,精神不振,不思进取,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二是少数党员入党动机不纯。表现为个别党员入党动机上存在盲目性,用其话说:入党只是随大流,自己的同事、朋友、同学都是党员了,自己入党,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而有的党员入党却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入党是为了捞政治资本,只有入党才能有大好前程。三是少数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党员的政治热情下降,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责任感不强,言行不一致,带头不履行义务,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示范性,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个别流动党员一年半载过不了一次组织生活。少数离退休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员甚至不愿意交纳党费。五是党员数量增长迅速,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党员队伍的壮大需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和培训、教育关。
(二)主要成因。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机制改革重大时期,这种改革不仅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的震荡,人们在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利益的驱动,不少党员在思想上产生偏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逐渐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外,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也挫伤了部分党员对党的信心,在走访过程中许多党员对此极为不满,甚至个别党员认为“党内腐败现象严重,太令人失望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有的党员便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二是少数单位党组织功能有所弱化。党组织是单位的政治核心,但有的单位和部门片面强调行政工作,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认为党务工作是“务虚”,党组织每年只要抓一抓党员发展、党员学习、开展几个活动就行了,目的是为了完成年度支部考核工作的主要指标;有的单位党组织单纯就党建抓党建,而与单位行政工作完全脱节,这样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无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模范带头作用也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三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灌输”、“以会代教”、“以会代管”的做法上,认为只要把党员召集起来学学文件、念念报纸,就等于是做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却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使党员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有的党支部干脆以单位行政业务会议代替了党组织生活,要检查考核了,让组织委员按上级的要求去编造一套记录就是了。至于党员的考核评议,只要一年不犯大错误、不受党纪处理都是“合格”,评选先进则采取“领导先行”或轮流坐庄,反正不能浪费上级分配的指标。四是部分党员放松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些党员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的能力退化,对金钱、物质和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功利思想抬头,得失意识强化,少数党员甚至存在有钱就干、没钱就少干或不干的思想,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甚至认为“当党员受约束、吃亏”,因而在金钱或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思想作风滑坡,经不起考验。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员先进性意识。各级党组织要严格党员理论学习和党课教育制度,突出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和奉献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处理树立远大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正确对待“名”和“利”,正确看待当前存在的腐败等社会问题,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立足岗位,奋发有为,真正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教育中,要不断拓展教育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满足不同层次党员的需求,以提高教育效果。
(二)加强对党员的动态管理,使组织就是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既要做好党员八小时内的管理,还要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通过建立家属联系制度、群众举报制度等方式,对党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降低党员违法违纪率,维护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停薪留职和外出务工的党员,应当及时与新工作地的党组织联系,建立起流动党员信息登记制度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临时挂靠等制度,使他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工作,都有自己的“家”。此外,要健全支部同党员定期谈话制度和“一帮一”制度,经常了解党员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三)完善党员考评制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在坚持做好党员民主评议和年度考核工作的同时,要建立群众对党员满意度测评制度,使党员能够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监督。对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和群众的满意度测评结果,要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亮相。先进和优秀是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更应是党的干部的特征和追求。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都要有理想追求、品德追求、知识追求、贡献追求,建设新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改变过去评先定比例、分指标的作法,发现和培养一批过得硬、站得住、经得起长期考验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以事迹报告会、上党课、演讲会及专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大力弘扬先进事迹,使典型真正体现先进性,使典型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效果。
(四)坚持从严把关的原则,疏通进出渠道。首先,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严格党员发展的标准和程序,宁缺勿滥,严把“入口关”。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度,让群众对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同时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其次,要疏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关”。在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法规,对民主评议不合格和群众测评不满意的党员坚决予以清理,绝不姑息、迁就,使不合格党员的出口渠道畅通无阻,以更好地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密切xxxx干群关系
(一)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制度。一是加强教育,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最多和了解最多的是苏木镇、嘎查村两级干部,苏木镇、嘎查村两级干部是群众的“父母官”。做为培养教育各级干部的党校、行政院校要采取措施,在每个学年的教学安排中,坚持把如何增强苏木镇、嘎查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确定为教学内容,采取措施对苏木镇、嘎查两级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来强化苏木镇、嘎查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这样的培训教育工作不要就搞一次、两次,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广大党员干部为农牧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深深扎根。二是建立服务制度,规范苏木镇、嘎查两级党员干部的工作行为。建立完善服务制度是苏木镇、嘎查党员干部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自觉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保证。苏木镇、嘎查两级要根据苏木镇、嘎查村的实际,制定一系列便民服务制度。如为解决农牧民群众来苏木镇“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可以建立“为民服务大厅”、“苏木镇干部今日去向牌”,使群众对办事程序和干部当日的去向一目了然。再如为了增强办事的透明度,还可以制定一些办事公开制度、挂牌上岗制度、部门联合办公制度、巡回办公制度、重点问题排解制度、部门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干部党员联系户制度、“一厅式”服务制度等,制定这些制度,不但可以帮助群众找到负责办事的部门或经办人,还能极大地方便农民群众,并且还能有效地规范苏木镇干部的工作行为,增强苏木镇干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三是建立责任制,调动苏木镇、嘎查党员干部的服务积极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和为民脱贫致富责任制,将服务项目明了化、服务措施公开化、服务任务目标化,将服务目标、工作任务责任到人,与岗位工作实绩考核挂钩,每年年终要对服务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与干部评先评优、升降奖惩、提拔使用相挂钩,建立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竞争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促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发展经济,领民致富。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牧区经济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如果经济不发展,农牧民收入上不去,xxxx干群关系就会紧张,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就会失去内在动力,就不可能持续、健康、深入、持久的推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农牧区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要通过典型选树等措施培养科技示范户、科技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以引导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苏木镇、嘎查两级党组织、专业协会每年都要利用农闲、牧闲季节组织农牧民开展技术培训,遵循发展什么就培训什么、种养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把一些实用新技术传授给农牧民。也可利用农函大、农广校、远程教育培养一些“土专家”、“田秀才”,把他们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简单易懂的“土经验、土办法”,传授给农牧民群众,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三)搞好嘎查村“三公开”,加强民主建设。嘎查村务公开,是强化群众监督,防范嘎查村干部中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嘎查村工作透明度、沟通干群感情、促进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一是规范公开形式,便于群众监督。公开形式要按照有利于农牧民了解嘎查村里的情况、方便办事、广泛参与,又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简便、实用的原则,坚持灵活多样、确保公开的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把公开栏(墙)、“三公开”大会作为“三公开”的主阵地和主要形式,同时要充分利用苏木镇电视差转台、印发“明白卡”、嘎查村广播、远程教育以及召开党员、农牧民代表发布会、嘎查村干部会等形式进行公开,对一些实效性较强的内容,如重要涉农涉牧政策和紧急事务,除在公开栏内公开外,还要采取召开农牧民会议或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公开。凡是事关本嘎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与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以及群众关注多、疑问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要列入公开内容。二是确定公开时限,保证群众参与。公开的时限要依据工作的性质确定,应分为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三种形式。长期公开就是要对年初嘎查村里确定的重点工作及重要事项要在公开栏内长期公开,让农牧民群众随时了解和监督嘎查村级组织的工作目标任务。定期公开就是对党务、嘎查村务工作情况和财务各项收支情况每半年公开一次。随时公开主要是将临时部署和确定的重要工作或时限性较强的工作进展情况及结果进行公开。三是审定公开内容,让群众明白。公开前要广泛征求、听取农牧民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反映的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问题,确定为公开内容,凡是要公开的内容和情况都要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清条目,在公开过程中既要公开决策内容、决策依据,也要公开决策过程,让群众明白,给干部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