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城镇化的扩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村支部班子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有些农村党支部班子片面推求经济发展指标,支部日常工作围着村务转,不愿把精力放在党务工作上;有少数村支部班子不健全,缺乏带头人,组织生活基本陷于瘫痪,没有了凝聚党员的核心,党员的教育管理便无从谈起;有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新鲜血液得不到输送,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日趋老化。
二是党员管理难。农村青年党员发展难。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优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另外,受不良风气和经济利益驱动,农村一线的青年农民政治思想退化,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造成有的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流动党员管理难。大量农村党员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仍比较低,存在流出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党组织也找不到流动党员的问题。党员组织生活开展难。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对组织生活从思想上不重视,甚至个别党员认为开展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继而找借口少参与或者不参与。有些村在公益事业捐款、出义务工修路、拆迁住房等方面处处让党员带头,强调党员义务多,权利体现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员的参与热情。
三是教育管理内容老化,方式滞后。有些农村党组织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把教育活动等同于读书、念报、学文件,形势单一,内容枯燥,有些村甚至一年仅在“七一”时开个会,内容也仅是党员交党费,其余时间没有任何活动,导致一些农村党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新生事物、观点、现象,不知所措,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修养弱化;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到对农村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但组织培训时,不够系统深入,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党员求“知”、求“富”的实际需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加强研究,与时俱进地创新自身的设置形式,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在党员教育上因人施教,突出实效性。根据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差异,采取菜单式培训方式。对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党员采取集中办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观效益促其解放思想,增长见识;对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对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充分利用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优势,结合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党员致富技能、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是在党员管理上分类民主管理,强调信用化。遵循“组织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路,探索与新组织设置形式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一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互动管理。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员数据管理库,流动党员服务站,使合作社(协会)党员接受合作社(协会)党支部管理的同时,可参加居住地党组织活动。二是深化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服务承诺、“一对一”帮扶老党员等活动。三是探索按党员从事的职业进行行业管理。四是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设置党员中心户、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机制。
三是在党员发展上“分环节、全流程”监管,注重严肃性。重点从致富能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带头人,从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对申请入党人员实行百分制考评,积分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定人培养、定岗锻炼、定期汇报、定期考察、集中培训“四定一集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党支部研究“三推一定”差额确定党员发展对象;无记名票决制纳新、转正预备党员;延伸记实考察的方式转正预备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