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市有总人口226.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0.03万人,60岁以上老人31.4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3.88%;其中70岁以上老人13.6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04 %。我市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老年人生活问题日益突显。为真实地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况,掌握农村老年人的困境,为党委、政府解决农村老人现实生活中问题提供决策参考,3月9日—20日,市妇联组织各县市区妇联开展了农村老人生存情况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深入**市、**县,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重点访谈、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农村老人生活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绝大部分老年人已享受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老人基本生活有保障,吃穿住没有问题,小病看得起。居家养老是农村老人养老的主要模式,约占95%(其中约有50%的老人独自生活,约有45%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约有5%左右的农村老人生活在敬老院、老年公寓,靠社会化方式养老。调查发现,孤寡者一般由国家的敬老院关心,留守者由社会及志愿者关注,独生子女者由儿女养老,很多子女者的养老反而出了问题,很少有人来关心这一类老人。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农村老人生活简单,诉求不高,但文化生活缺乏,缺少零花钱,精神空虚,孤独寂寞,生活质量不高,难享天伦之乐,常年还要下地劳作、还要承担家庭、社会责任。
农村老人中,多数人生活简朴,饮食非常简单,居住、生活条件艰苦,极少追求穿着打扮。农村老人多数还承担着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外,普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部分老人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留守、独居老人、部分多子女家庭老人在生活照顾及精神抚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二、我市在关爱关心农村老人方面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各级部门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关爱,在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大力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近年来,各县市区、乡镇政府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截止2014年底,全市有农村敬老院71所,五保供养对象7000余人,其中集中供养3000余人,分散供养4000余人。一些乡村还利用本村空闲场地建成“幸福院”,开展农村老人日间养老服务工作。除政府投资兴办的敬老院、幸福院外,一些民间力量及条件好的村也积极投资兴办养老院。**市西闫乡、城关镇均有私人投资兴办的养老院,陕县原店镇郭家村利用原村小学闲置校舍经过整改修建,建成集住宿、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有需求的农村老人家庭提供了养老选择,群众反映很好。据统计,全市有社会办养老机构31家,其中公办2家,社会办29家,收养老人1000余人。
(二)落实老人普惠政策。各县(市)区普遍实行了新农保和新农合。政府按月为农村老人发放62元养老金,这一政策老人十分拥护,有些老人甚至说:“政府现在比自己娃子都强,按月领养老金,不用看别人脸色,真是好”。除政府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外,**市还出台《**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实行了9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按照90—99岁每人每年300元;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全面发放高龄津贴。**市**镇、**镇、湖滨区崖底乡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另外由村委出资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50—500元不等的养老补助,有的村还将应有老年人缴纳的新农合和新农保费用全部由村委会承担。
(三)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各乡镇、村委以文化大院为阵地,结合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成立了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各类健身活动器材。部分乡村还专门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室,为老年人建立了门球场、聊天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图书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场所,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同时,一些村镇还成立老人合唱队、盘鼓队,积极组织开展扭秧歌、广场舞、乒乓球、棋牌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四)开展各类关爱老人活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对辖区内的老年人及部分困难老人进行慰问,送去慰问物品和慰问金,使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如**市**镇**村、**镇**村每年为60岁以上、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市**镇**村定期开展关爱老年人座谈会,及时了解老人需求,并组织本村60岁以上老人到北京旅游。函谷关镇部分村组织老人到**看牡丹。二是各地热心人士和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为老人洗漱、理发、测量血压、免费体检,为高龄老人过寿,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市**镇罗家村由退休干部成立的弘农书院定期开办“道德讲堂”,向村民讲授《弟子规》及孝道文化,并围绕不同节日开展为老人理发、按摩、为老人集体过寿、“为父母洗脚”等活动,在该村营造了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三是各级妇联持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子贤孙”、“好家风”等评选表彰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老人生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老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较过去比有了极大改善,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老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社会保障、医疗水平等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隐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少,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部分60岁以上老人仍靠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村集体山林、公共土地的收入补助;国家养老补贴;自己劳动所得;政府部门过年过节的慰问;亲戚们的救助;干部、党员的捐款集资;企业、富人、教会的善举;包村扶贫单位及部门的支持等。其中较为稳定的则是依靠自己积蓄、子女补贴、养老金等。但农村劳动收入低,过去家庭负担重,老人积蓄普遍不多,有的甚至没有积蓄,有的为了给子女结婚而负债。农村老人每月62元的养老金仅够应付老人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开销。子女补贴部分,有的相当微薄,有的子女自己家庭收入低、负担重或孝道意识差等原因常年不给老人生活费。为获取经济收入,大部分60岁以上老人仍要下地干活,辛苦劳作,以此负担家庭生活开支。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他们吃的蔬菜基本上是地里种啥就吃啥,有的老年人常年粗茶淡饭,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基本处于最低的温饱状态。有的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还承担照顾孙辈的任务,加大了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调查中发现农村的老人下地干活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为了生活。二是想减轻儿女负担。三是年轻人外出农村缺劳动力,有活要干。四是对土地的热爱和留恋。五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本性。六是想自食其力。
(二)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精神空虚,孤独感强。
尽管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则十分单一。能够参加体育项目及健身锻炼的老人仅为少数村或少数人,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看电视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个别偏远山村还没有电视信号。农村老人普遍孤独感强,仅有部分老年人能在需要时与子女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能倾听到子女的想法,子女也能时常主动关心老人的生活琐事给老年人心里带来的影响,帮助老年人排解内心的烦恼。多数农村子女为挣钱养家或照顾孩子,对于父母很少有感情上的投资和交流,有的子女关爱父母的方式非常单一,认为只要给父母钱,吃喝不愁,没病没灾,就行了。在走访中,一位75岁的大爷说:“儿女们都忙,忙着挣钱,他爹有一天死了,他都不会知道。”老人话里饱含着期盼和辛酸。还有部分老人夫妻双方被拆开由儿子们分别养老,导致老两口过着“牛郎织女”式生活,互相不能照顾。留守、独居老人更加缺乏精神慰藉,有的人甚至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留守老人与子女两地分离,有的子女甚至是腊月底回来,正月初出去,一年只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老人们一年四季都是和孙辈们在家生活,甚至与小猫小狗为伴。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搀扶。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常年面对孤独,精神生活十分匮乏。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诸如提个水、换个电灯泡等小事,对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户居住相当分散,绝大部分为单家独户,老人一旦遇到各种意外时,更是孤独无援、束手无策,外人甚至只有靠炊烟存在与否来确定老年人是否还健在。一些生活在老年公寓的老人,也很孤单,一直生活在农村,突然去到老人院,觉得养儿不能养老,心里特别不能接受。老年人长期处于孤独、封闭状态,有些甚至产生恐慌、焦虑、痴呆等问题。
农村老人想随子女进城,进城后又要回农村的家,因为在农村和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不同,在城市的熟人少交流沟通难,城市消费高子女条件有限,城市生活节奏快环境还不好,文化融不进去。
(三)农村老人对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医疗条件有限,就医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农村老年人最关心、最担忧的是医疗问题。多数农村老人家庭经济基础差,年轻时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方面都严重透支,大多人常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颈椎、妇科、前列腺、风湿等慢性疾病。一方面,农村老人缺乏健康卫生知识,80%以上的老人没有进行过常规的身体检查,只是感觉不舒服了才到卫生所开点药,还有一些老人不管身体患什么病痛都靠吃止痛药解决,不舍得花钱做检查。尽管有新农合医保政策,但农村老人普遍比较节俭,他们觉得报销比例低,仍需自己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不是万不得已,不愿上医院,时常是出现小病扛一下,大病又耽误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条件有限,老人患病时的主要就医去处是村卫生室、小诊所和乡镇医院,这些地方卫生设施有限、基础条件差、缺医少药、信任度不高,在老人患感冒、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时能得到一定的治疗,但当老年人患突发性疾病或脑血栓之类严重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医疗部门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难以满足老年人患有突发性疾病时的治疗要求。
(四)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大。
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多选择出去打工,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老屋看家。另外,还有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租房定居,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还有一些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不愿意让老人搬出来同住。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几个月或一年才回老家一次,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疾病缠身,发生了意外往往无人知道,有的发生突发疾病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有些老人因对子女给买的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不会用或因操作不当发生意外。一些留守老人还发生过煤气中毒、失火等事件。还有一些有经济能力的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由于子女无暇照顾想把他们送进乡镇敬老院,却因不符合条件而被绝之门外。
(五)部分老人因子女不孝而孤苦无依,却又不愿为外人所知。
部分农村年轻人孝道意识差,对老人生活缺乏关心。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多子女家庭或因父母财产分配不均,或因父母承担家务的不均,或因家务矛盾、或因老人高昂的医疗费等原因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互相推诿。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公婆的50元生活费追回据为己有,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婆婆买的烧饼要回来给自己孩子,有的不孝子女由于嫌老人电费高竟将老人的电线掐掉。传统的、朴素的做人原则,支撑着很多农村老人为家庭、为子女终生、无私地服务和出力。对子女的不孝行为,老人们多是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或者心疼孩子、体谅孩子,只能瞒怨自己无能,选择默默忍受却不愿让外人知道。
(六)患病残疾及特殊老人家庭获得社会救济有限,生活现状堪忧。有些农村老人由于自身残疾或者子女残疾,他们都已经不能再参加体力劳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只有靠吃低保或政府、亲朋救助救济,但救济往往是“救急不救穷”,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需求。
四、农村老人现实困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农村老人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不是偶然的,原因很多。有老人的观念问题,有子女的观念问题,有国家的二元政策问题,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落后的问题,有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问题,有孝道淡化社会道德伦理下滑的问题,更有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转型期的遗留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城市居民中老人的养老以国家社会及老人所在单位为主,而农村的老人则以传统的养儿防老为主。二是多年来国家的城乡二元政策导致的重城市轻农村现象产生的财政投入失调,城乡养老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协调。城乡医保、低保政策严重失衡。三是农村特殊的劳动条件、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产习惯等导致农村老人凑乎的落后养老习惯。四是农村分田到户后集体经济出现空壳,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消弱,社会公益事业被弱化。五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快速的城镇化使农村的传统文明在渐渐地瓦解,市场经济冲淡了传统的孝道文化。三农问题的出现,迫使农村的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打工,农村活力减弱了。留守老人问题的产生,使农村老人的思想观念未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系统的农村养老机制。
(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老人的经济窘迫、住房隐患、医疗问题等与农村整体收入低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很难拿出资金兴办老人福利事业,甚至民政部门建成的“幸福院”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拿不出钱来让幸福院运转,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此外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就业渠道少,就业收入低,才使农村的年轻人不得不为生计外出打工。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受益度低。首先,农村老人养老金每月仅为62元,远远不能满足养老费用需求。其次,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过窄,慢性病不在报销范围,只有住院方可报销,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低,许多老人因此选择个人诊所。有的老人因突发严重疾病需要到级别高的医院治疗时费用高,按比率报销后,农村老人一般仍难以支付医疗费用。
(四)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机制尚未形成。养老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并给予高度重视和一定的救济补助,养老院、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内容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做的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机制尚未形成,组织管护、法律保护、社会呵护、家庭管护“四大关护网络”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五)全社会尊老敬老助老的氛围不够浓厚,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老年人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家有老人是一宝”也充分的说明了老人在家庭和睦幸福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家庭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却忽视老人的赡养投入,前梁不正后梁歪,从而导致家庭不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在淡化、丢失。因此,子女们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物资上,都远没有尽责。
(六)思想观念方面,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阅历、生活习惯以及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儿女们的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之间产生的代沟甚至发生的冲突,常常影响着老人与子女们的沟通与交流,影响到两代人的和谐关系。农村子女与老人间的矛盾不外乎这几种:因宅基住房,因耕地土地,因收入经济分配,因给子女劳动的有多有少,习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老年人目前最担心的事仍然是子女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生活反而不在乎。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一点收入,全部交给已经成年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没有责任心,理直气壮的成为“啃老族”。只有转变老年人思想,老年人才会安心幸福的生活。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住敬老院,认为有儿女住敬老院丢人,这些思想也需要引导。年轻人的误区则是重视对子女的抚养,轻视对老人的赡养;重视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轻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五、加强农村老人关爱救助的对策及建议
(一)解决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困境,必须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解决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上要依赖子女,医疗保障不足,文化生活单一等困境,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经济支撑。 农村的养老问题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年轻人长年外出打工,动摇着家庭养老的功能。村级集体经济出现空壳,使党和政府的很多政策出现棚架,导致不少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积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使农村的年轻人能够就近打工,提高收入,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进而减少留守老人数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收入,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困境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
(二)解决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困境,必须完善有关政策,加强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针对调查中农村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完善有关政策。一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养老金实行区别发放政策。对经济条件差、人均收入低的地区,适当调高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对经济条件好、人均收入高的地区,适当减少农村养老金发放数额,以确保使真正贫困的老人更大程度得到照顾。二是对乡镇敬老院的入住条件适当放宽,对除“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符合条件外的其他确有需求的留守、独居老人应在允许其缴纳一定费用的基础上给予接纳。三是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采取民办公助、自愿量力等原则,引导民间资本、民间力量投资兴办乡镇、行政村老年公寓或敬老院,整合社会力量发展农村养老事业,使农村老人养老有更多选择。四是建议各级乡镇、村成立老年人协会,建立老年人救助基金,对特困老人家庭给予救助。
针对农村老人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逐步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调整新农合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积极发挥县级医疗机构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乡镇医院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促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村乡镇卫生院、诊所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有效地帮助农村老年人解决患病就医难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村老年人参加医疗保险,提高老年人自觉抗御风险的现实能力。
此外各乡镇、各村级组织还应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广泛宣传“新农合”、“新农保”政策,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好处,真正受到益处。
(三)解决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困境,必须充分发掘村委会及妇联、民政等组织的积极功能。
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实环境,从组织层面看,需要有一个权威管理机构解决和协调的问题,这个权威管理机构理应是村委会。因此解决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困境首先必须充分发掘出村委会的权威管理功能。建议各村委会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之服务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维护与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相关部门适当安排经费,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并发挥老年人的长处和做用。此外老年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条件的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