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模式探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全市2076个行政村中,实现集中供水的1932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1697个,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221个,规划建成村内排水沟渠的938个,改建卫生厕所13.4393万户,农村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但是由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历史欠账较多,加之点多面广、反复性强,缺乏长效运行机制,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
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
从13个县(市、区)基本情况看,当前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
“运动突击”式。主要是借助统一安排的集中整治活动,或者是在重大节日、领导视察时,动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这样的整治一般声势比较浩大、见效快,但缺乏稳定性,难以维持,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一抓就紧、一放就松,缺乏长效的运行、监督机制,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
“政府包揽”式。基本模式为整治由政府推进、费用由政府投入、运行由政府调控。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实际运行方面,经费基本上由县、镇保障,投入渠道单一,保洁人员安排由各村指定,大部分为照顾性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吃大锅饭现象严重。
“探索购买”式。这是近年来各地探索较多的方式,就是把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逐步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延伸,建立“企业运作+政府监督”的环境卫生治理模式。比如礼泉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城区环境卫生打包托管由北控公司清理,效果很好。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各县在这一模式上虽有筹划,但大多只是单纯的垃圾清运,在如何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借力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整体规划建设方面探索还不够。
外地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经验做法
目前,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有成果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模式。主要是建立“村收集分类、乡运转、县处理”的垃圾规范化处理模式和组织、资金、设施、制度、宣传五项保障机制。垃圾无害化处理上,按照“村设垃圾收集池、镇配垃圾清运车、县建垃圾填埋场”,做到“村有保洁员、镇有转运员、县有垃圾处理专业人员”。运管长效机制上,实行了县、镇、村、户四级资金筹措模式,县级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乡镇筹措一定经费,村组织适当给予补贴,参照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向每户收取适度卫生保洁费,逐步形成了一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模式。社会化管理,即组建村爱卫协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分户处理的理念,组织开展全村卫生评比活动,对卫生整洁的农户进行广播表扬和奖品奖励,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市场化运作,即县财政出资按“村有清运垃圾车、镇有垃圾中转站”的标准,建立起一套“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的垃圾处理网络,按照市场化模式,引进社会企业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加工点,开展生活垃圾回收加工,将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常态化监督,即市级按照“季度考核排名、两次末位约谈”开展督查,县级按照“定期考核、公布结果、奖优罚劣”的方式促进落实,在县(市、区)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模式。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保持环境卫生净洁。由县财政投入经费,为各镇村配备保洁员、垃圾清运车辆、垃圾箱、垃圾桶,建立垃圾填埋点和垃圾屋、并统一购置保洁员专用服装。镇村参照县城物业管理方式,对每户每月收取10元的保洁费,提升群体性参与热情。建立健全保洁员工作职责、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一些镇村还为保洁员购买了人身保险,对保洁员进行集中培训,实现了规范上岗、高效保洁,保洁水平迅速提升。
以上模式各有特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深入分析,其本质依然是政府“唱主角”,在引导社会参与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可挖。
探索“三方合力”的农村环境卫生运管新模式
分析我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困扰整治工作的关键问题还是政府财力、人力有限,单一靠“政府包揽式”为主的运管体系难以为继。以长武为例,按照“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全部由政府推行来计算,146个行政村共需小型生活垃圾收集车146辆175.2万元(12000元/辆),驾驶人员工资、油料及维修费350.4万元(工资1200元/月、油料及维修费800元/月),仅实现“户集、村收”预计需要资金525.6万元,加上保洁人员的工费和“镇转运、县处理”所需经费,投入就更大。有关统计显示,今年我市拨付县级财政部门1989.6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一季度县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200万元用于整治,但具体到各镇、村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需要。这也不同程度反映出政府投入一旦“断茬”,整治工作就难以推进。确保我市农村环境卫生运行管理长效化发展,需要主动转变观念,跳出既定思维,善于用改革的眼光审视农村环卫工作,积极探索新路径,推动实现新转变。
总体构想:在有条件地区推行“整体打包托管”的基础上,可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采取“划分片区承包”的方式,将推进脱贫攻坚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相结合,探索 “政府购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三方合力工作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
操作办法:
1.实施主体。参照活跃于农村地区的各类服务队模式,由当地致富“能人”牵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根据需要组织若干农村环境卫生服务队。
2.资金来源。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资金与贫困人口公益性就业资金进行整合。
3.运营方式。由政府制定方案并公开向社会招标,择优选用信誉好、出价低的服务队,签约确定市场化运作方。
4.监督考核。服务队的收入与县、镇督查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由各县根据环卫检查结果确定。环卫人员工资与服务队工作评比结果挂钩。
预期效果: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把镇村保洁工作交给服务队承包,建立起完善的运管体系,解决“活由谁来干”的问题;2.通过常态化考核评比,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防止公益性岗位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制度优越”,解决“人由谁来管”的问题;3.保证运行经费,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模式运行基本成熟后,政府可视运作方的技术和实力,鼓励和支持其对服务区域农村建设分类进行更高层次的规划和设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农村公共场所、公益设施、绿化美化等各项基础建设,借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