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按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沭全带队,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县教委相关同志组成调研组,深入县教委、县职教中心、**师范学校、宝坪等乡镇和部门,就我县中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座谈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师范学校、职业教育中心2所职业学校,占地320亩,总投资1.8亿元,有教职工426人。其中专任教师375人,“双师型”教师**人。开设有小学教育、幼儿师范、计算机应用、建筑、机械、旅游等20个专业。两校中职在校学生7200余人,年培训各类学员6000余人次。其中职业资格鉴定2000余人次,在校函授学员近1000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移民安稳致富 ,促进就业解决民生”的战略来抓,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职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移校欠债”等问题的解决,职教学校轻装上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整合职教资源,形成规模和优势,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改革,先后将119职中、成人中专校、技工校、农机校、供销职工学校等8所职业学校整合为现有的职教中心,按照“两校并存,错位发展”的思路,确定了职教中心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师范学校以文化艺术类专业为主的办学方向。两校围绕“办特、办强、办精”的目标,着力打造特色职教,为工商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职教中心成立于2004年,学校占地15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开设建筑、机械、服装、电子、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管理等10多个专业,有教职工244人,外聘专业技师46人,外聘职员80人,在校学生近4000人。**年被评为国家级中职学校,已成功申报市“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试验基地学校,办学规模居渝东北职教学校首位。**年,学校启动全国示范中职学校创建工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每年培养中职毕业生近1500人左右,学生就业率100%,对口率达97%,尤其是对口升学班高考成绩斐然。**年,职教中心高考对口升学班186人参考,总上线184人,上线率**%,名列全市近200所中职学校前茅。同时,该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年培训各类技能人员2000余人次。
**师范学校(含教师进修学院)校区占地104亩,各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146名专业教师中研究员级高讲3人、高讲50人、讲师37人,师资力量雄厚,是全市唯一的县级教师进修学院,在巴渝师苑享有较高的声誉,**年被市教委命名为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分培训任务。现开办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中等幼师等四个专业,学生在升段考试和文化统考中,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2010级“3+2”小教专业328名学生参考,上线录取325人,上线率**%,居全市第一。近年来,云师在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获奖305项,教师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1人,**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1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职业教育学校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困境,师资队伍总量与结构的失衡,政策保障与后续发展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一)职教外部环境欠佳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存在舆论热、学校急、社会冷的现象,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一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职教的认可度不高。很多人视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认为“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正常的人才成长轨迹。对职业学校、对职校学生有偏见和歧视,视职教为“非正规化教育”,读职校的都是“双差生”。二是家长有顾虑,不愿送孩子上职校。中职教育的生源以农村孩子为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居多,农民更希望子女能上大学、当干部,跳出“农门”,所以宁愿给高价读普通高中。三是企业用工门槛低,对员工的劳动技能重视不够。中职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市内中小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员工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加之保险不齐、福利待遇差,职校毕业生与普通农民工收入体现不出差距,学生有吃亏的感觉。四是学生对就读中职兴趣不大,是不得已而为之。调查中发现,受社会舆论、就业现实、家长引导等影响,学生更愿读普通高中,只有部分成绩不太好、家庭经济不宽裕而又想读书的学生才考虑上职校。
(二)中职学校招生困难
招生难是县内中职学校乃至全市各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为保证县内中职学校招生,县教委采取下达送生指标、给予考核奖励,两所中职学校采取进校宣传、上门招生、收费减免等措施,县职教中心甚至实行“无需中考分数”入学的办法,但仍然面临招生不足的困境,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已连续三年没有完成招生任务(表一)。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保障性招生(含就业)政策制度。对中职学校招生,政府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没有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按照国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比重的教育发展要求,全国普高和中职学生比达到5:5,重庆达到5:4,而我县近三年的普职比还未达到4:1(表二),存在普高挤占中职生源的现象。
二是缺乏鼓励中职学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职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不明显,降低了职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是招生秩序乱、成本高,县内职校招不起生。由于近几年市内中职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为拉走生源,有的甚至打着零收费的旗号,到我县抢生源、“买”生源的问题愈演愈烈,对县内两所职校招生形成很大的冲击。据反映,“买”生源的价格因校因人而异,少则千把元,多的三千余元。受利益驱动下,一些中介机构、村社干部、学校老师参与“卖”生源,有的甚至将其作为创收的捷径。每到学生毕业季,县内随处可见中职招生广告和走村串户的招生人员。一些初中学校反映,为完成送生任务,学校任务到教师,好不容易落实的生源,又被招生贩子拉走了。两所学校反映,因招生秩序乱,每年都有数十名报名入学新生被其他学校挖走,招生成本逐年上升,年支出逾100万元,已不堪重负。
(三)学校自身建设薄弱
我县职业教育虽已初具规模,成绩让人欣慰,但受教学资源、师资条件、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中职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培育,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很难准确预测,职教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客观存在。如计算机、旅游等专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但各职业学校的普遍跟风,又使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饱和,而对市场需求的数控机床、机械制造等专业,由于教学设备投入大,教学成本高,专业师资不足,短期内办学规模很难扩大。
二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按照重庆市委《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到**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年末,我县“双师型”教师仅**人,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因培训经费不足、实作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的水平难提高。为解教学和专业建设的燃眉之急,职教中心采取外聘专业教师的办法。由于这些教师无正式编制,县财政只解决工资,福利、补贴依赖于学校创收,经济待遇较差,难以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该校反映,**年、**年,县财政落实外聘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分别为150万元、130万元,而外聘教师实际需要460万元左右,聘用资金十分短缺。
三是基础设施亟待配套完善。**师范学校反映,学校搬迁10多年来,几乎没有增添教学设施、设备,现有条件已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应建设音美教学楼、学员培训楼及学员接待中心;在校师范生近2000名,按教学规范测算,需购置钢琴300台以上,而目前学校仅有6台钢琴,只能用于教师教学,学生无琴可弹;“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无钱安装。职教中心反映运动场一直没有硬化,2010年4月批准立项,今年3月中旬才启动建设,学生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用数控机床陈旧落后、数量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不多,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跟不上企业技术发展步伐,达不到企业用工的要求。同时,两所学校都没有自己的学生技能培训基地,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很难提高,这与市内许多中职学校的差距比较大。
(四)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政府在专项资金投入、资助体系建设等方面,对中职学校给予了倾斜支持,基本保障了两所学校的正常运转。但与其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相比,投入力度仍待加强。较之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设施设备,而且教学中必须消耗一些原材料,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高中。市委《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县委《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不低于30%;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5%—20%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其中60%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落实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到**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不低于1000元,并逐步增长。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些政策执行起来难度不小,两所学校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生均公用经费”没有落实。此外,县职教中心反映县财政应补助的“示范中职”创建配套资金495万元没有落实,严重影响创建和迎检验收。**师范学校要求县政府承诺的配套扶持政策不能中断(共两项经费,全年约300万元左右,逐年有增加)。
(五)学校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市内大气候不利。据县教委反映,按照重庆市政府职教发展规划布局,已在巴南区建设职教城,其办学规模将达到10万人左右。年内,全市职教招生将达20万人,而全市的生源只有15、16万人,市里与区县“争生源”的问题不可避免。市政府有关领导已公开表示,三年内,在校学生人数不超过3000人的中职学校一律撤销,如不加快发展,我县两所职教学校前景堪忧。3+2”小教专业是云师的招牌专业,就读学生多、学生就业率高、社会口碑好,但市教委已正式通知,从**年秋季起,将停止该专业招生,这对于**师范学校的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此外,据了解,因有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一些“技校”实行学生免试免费就读,对职教学校招生冲击很大。二是县内小环境不佳。数据显示,我县中小学毕业生人数皆呈逐年下降趋势,中职生源将随之减少(表三),从而进一步加剧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
要进一步推动我县中职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一)积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消除“职教无用论”和鄙视职教的错误认识,克服“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把职业教育放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来考虑,真正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的大事来抓,切实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相得益彰。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创造有利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政策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规划职业取向。
(二)强化各方职责,破解招生难题
各部门、乡镇(街道)、学校要按照县委《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服务。一是要建立由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形成联动机制。如继续强化初中学校送生责任的同时,将县内中职学校送生任务纳入乡镇(街道)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如开县“两控两扩”“六个统一”的做法值得借鉴。即“普高实行控制招生规模、控制录取分数线,职业高中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招生范围”,“统一工作部署、统一计划下达、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招生宣传、统一生源组织、统一考核奖励”。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中职招生工作实施监督,将买卖生源行为纳入商业贿赂范畴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对非法中介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招生秩序,营造健康和谐招生环境。三是各乡镇(街道)、学校要正确导向,积极动员辖区内初中毕业生就读县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得允许未经审批的中职学校在辖区内宣传招生,严禁乡镇、村组干部、学校教师买卖生源,情节严重者,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四是探索建立扶持中职学生创业、鼓励企业招用中职毕业生的奖励政策,实施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企业招录员工行为,促进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用好的出路吸引学生就读。
(三)强化资金保障,加快职教发展
按照市上有关文件“区县所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由区县财政纳入部门预算保障,市级财政对困难的区县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一是建议县财政将我县中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和外聘专业教师工资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努力实现逐年增长。二是落实专项经费用于职教课改、师资培训、技能大赛等工作,为职校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县职校的建设规模、投资力度、设施设备水平已落后于开县、巫山,应该引起重视。如云师二期建设问题,应纳上议事日程,加快工作进度,完善学校办学功能;落实职教中心创国家级示范配套资金,尤其是塑胶运动场建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下差资金。三是部门联动,解决学校历史遗留问题。云师反映,男生宿舍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因当时未通过招投标,开工手续不齐,至今无法通过验收,已成遗留难题,希望县里协调解决。
(四)培育专业特色,增强竞争实力
职业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取胜,关键看谁有优势品牌专业,看谁能培养出市场需要、本领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为此,一是要加大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力度,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真正把职教“办精、办强、办特”。二是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来抓,对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考察录用,吸引更多非师范类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作任教或兼职。三是要加强职教教研工作,建立专兼职教研队伍,提升职业教育教研水平。四是坚持产学合作思路,打破“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企业订单、产学合作、校企结合的模式,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多形式联合办学,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建设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培训基地。
(五)整合职教资源,谋求长远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解决好眼前的困难,谋划好长远发展,是我县职业教育开创新局面的前提。为应对停办3+2”小教专业导致的招生困难,**师范学校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重庆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重庆幼专系原三峡师范学校升级而成,因其**年必须通过评估验收,但目前该校的办学条件无法达到要求,有意与云师资源整合,开办“重庆幼专**校区”。我们认为,这对解决云师生存发展问题,提升**文化教育层次,都是一次好机遇,希望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县内两所职业学校已呈现生源不足的问题,而重庆五一技校又在**设立了分校,各校在专业设置上部分趋同,在生源上相互竞争,在师资、办学特色上各有所长,如何取长补短,怎么资源共享,值得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