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区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6月上旬,**政协文史委调研组赴**,以**为例就农牧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思考,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农牧民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截至5月底,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报到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共1347人(其中研究生20人、本科340人、专科987人),**年应届毕业生219人。通过基层服务项目、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考录、企业安置、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1091人(研究生13人、本科293人、专科785人),就业率达到81%。具体为:
1、事业单位招聘:2011年至**年**组织开展了9次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工作,共招聘293人,其中:教育系统招聘了157人;卫生系统储备了15名医学类本科生,引进了8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了136人。
2、开发公益性岗位:**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农牧民大学毕业生就业。2013年通过民生协理员岗位共招募119名农牧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聘11名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014年,通过生态防护员岗位共招募117名农牧民大学毕业生;安置了353名1997年及以前入学的统招未就业中专技校生。
3、加大了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辐射效应,2012年**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自主择业,旗政府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资助资金实施方案》,出台了《**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从2012年开始,旗政府安排500万元创业资助资金,连续三年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了资助,已有188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年成功创业62人,创业带动就业150人。
4、基层项目人员招募:2011年至**年派遣到**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共236人,其中:“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87人、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149人。目前在基层服务锻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97人,其中:“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32人,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65人。企业储备生共85人,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及就业人员60人,目前在基层服务锻炼的企业储备生共25人。
由**大学生就业创业数据分析来看,在不挑剔职业的情况下,农牧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比例尚可。且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乡苏木镇的大学生与城镇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进一步趋同化,差异逐步缩小。二是在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和基层项目就业的人员比例较大,自主创业或到企业打工的人员比例较小。三是由于生活成本高及工资低的原因,到外地打工的大学生比例少。
二、农牧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其他农牧区也共同存在的问题。
1、就业理念陈旧。很多大学生认为:我是大学生,找工作就要找劳动强度小,工资待遇高,而且还得是社会上有面子的工作,这样往往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农牧区出来的大学生,想回农牧区就业、或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也少之又少,这既因为他们没能把农牧业生产也看做是一个职业,也因为有些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质量。
2、企业招聘萎缩。由于当地条件好的工矿企业较少,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用工招聘一直难有大的突破。即使一些工矿企业招聘了大学生,由于有的企业条件艰苦,很难留住学生。一些企业反应,有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牧区高校毕业生自我约束性较差,常有发完工资就走人的现象。
3、预期薪酬下降。昔日的“天之骄子”们对预期的薪酬往往很高,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要价”过高的现象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经过几年的现实教育后,这些高校毕业生在心理上会逐步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预期薪酬回归理性。
4、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多数大学生想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岗位少;而基层、农牧区或是小型工矿企业等有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却又不想去。一些学蒙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就更较窄了。
5、就业呈现性别差异。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性别差异,行业中男女生就业差异明显。据了解,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考录中,女生所占比例要高一些;但在快递、建筑行业等行业招录工作人员时,多数却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只能在一些服务行业应聘服务员等。
6、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由于一些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加上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且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率有所提高。有的还好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7、考研、“考公”热度不降。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考研大军和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还有一些农牧区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对农牧区大学生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1、引导农牧区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形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困难,也要看到机遇,既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和心理准备,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与决心,通过勤奋努力、踏实工作、创新创造,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创业之路。农村牧区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无优势情况下,应避开城市大学生、普通打工者和城镇下岗人员的就业竞争,把眼光更多的投向农村牧区,去赢取人生。
2、要加强政策落实,加大扶持力度。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更多更好的实体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农牧区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挖掘、培养一批带动就业的创业之星;要让那些“可以考虑”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模糊的求职者真正看见基层就业的优势所在,吸引他们走向基层等。相关政策有必要向农牧区苏木乡嘎查村学蒙文的大学生倾斜,一些基层岗位在考录设定时,应给这些大学生一定比例的名额。
3、加大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农牧区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经验,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加强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切实做好就业创业扶持服务和权益保护工作。要引导、帮助农村牧区大学生求职者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顺利就业。
4、加强特色教学,满足社会需求。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以及学生特点,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特色专业和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考研和就业。高校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5、要加强桥梁作用,引导指导结合。社会上与就业相关的各类机构,包括就业网站、就业指导机构、面试辅导机构、人才中心、职业介绍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等,都有责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农牧区大学生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提供辅导,以利于农牧区大学生顺利就业,从而真正提高有实际意义的大学生就业率。
6、各种用人单位要完善用人制度和招聘制度,杜绝“姻亲”招聘,在招聘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农牧区大学生缺乏比较好的社会人际资源,只有杜绝用人单位实行姻亲制,才会在这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为农村牧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7、对于农牧区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成为家庭脱贫的主力军。
8、注意应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让“知识改变命运”重新成为农牧区的主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