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如何建立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
“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的“三要素”。有效遏制和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必须在“三要素”上下功夫、做文章、见成效、保安全。结合**辖区道路交通的特点,就山区“人、车、路”交通事故预防,谈点粗浅认识。
一、山区道路“三要素”的基本特点
**地处我省最南端,位于**三省交界处,东与**县接壤,南与**毗邻,西北与我省**县连界,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全县9个镇,总面积1503.26平方公里,人口5.9万。由于该县地处**北麓,山冈连绵,峰岭叠嶂,沟壑纵横,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县90%以上的道路临河、临沟、临崖。集中体现在“三低”。
一是山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低。首先是交通安全法律意识低。在山区占相当比例的群众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知之不多,或一知半解,认为在山区,天高皇帝远,在家门口无牌无证驾驶车辆、超载人员、酒后驾驶等,算不上交通违法,也无伤大雅,纵有违法行为,也不会产生后果。其次是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一些群众受文化知识和居住环境所限,诸如机动车制动提前量和惯性及超载对安全行车的影响等交通安全常识,以及驾乘车辆安全常识知之甚少。因此,山区道路从“人”的因素讲,这是反映山区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低的第一个特点。
二是车辆安全性能低。该县现有机动车7888辆,其中:汽车3143辆、五类车4745辆。在农村,买辆汽车运输致富,买辆摩托出行代步。于是,该县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农用车是山区群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些车有的是廉价车、有的是二手车,车辆保养差,安全性能差。同时,只要轮子能转动,不管机件有无毛病,长期不年检、不保险,在辖区山间道路窜行。形成了山区机动车安全性能低的第二个特点。
三是道路安全系数低。该县现有公路里程758公里,其中:207省道74公里、225省道65公里、县道99公里、农村公路520公里,全县道路全部位于山区,临河、临沟、临崖。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道路沿途村庄多、学校多、村道与干线道路交路口多,加之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设施残缺不全,少数村级道路建设施工基本上属于一挖二填三平的土法上马,无工程设计、无验收程序、无安全配套设施,草率通车等,用一个“险”字囊括了山区道路安全系数低的第三个特点。
二、如何建立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
由于山区“人、车、路”基础差,管理难度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使山区道路交通安全跟上和谐社会发展的节拍,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政府负责,各方配合,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理。
(一)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针对驾驶人、乘车人、广大群众及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广泛深入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五进八上”
为主题的交通完全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六大交通文明行为”、摒弃“六大交通陋习”和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充分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月、交通安全文明宣传活动等时机,利用宣传专栏、工作简报、标语横幅、政府网站、公安网站及相关报刊、手机温馨提示等平台、微信微博,大力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平安县、平安镇、平安村、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了全体公民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的主人翁意识,确保人民群众在交通安全平安创建活动中,知晓率、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教育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确保“五进”宣传落到实处,成效显著。
(二)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力度。结合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多发的特点规律,整治山区道路交通秩序,必须突出三个重点,坚持常抓不懈,严肃整治。
一是严管客运车辆,预防特大交通事故。在严格客运驾驶员安全教育,加强源头管理的前提下,突出客运车、公交车、接送学生车辆等重点,主攻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违法行为,加大路面管控密度和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超员、超速、违章超车等违法行为,预防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
二是严查“三无”车辆,消除交通事故隐患。根据山区无牌、无证、无保险车辆引发交通事故的现状。严查“三无”车辆要采取宣传教育与专项整治相结合、调查摸排与路面管控相结合、设卡检查与进村到户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机动车底数、驾驶人底数、上牌领证和保险底数“三个”准确,车辆上户或变更及年检情况“两个”明白,严禁报废机动车上路行驶。
三是进一步完善“125”机制制度,落实镇、村交通安全协管员目标责任,落实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农村“125”工作宣传力度,对农村“125”交通协管员强化业务培训,树立一批典型,积累经验,使农村道路“125”管理模式整体工作出成效、出亮点、出经验。
四是进一步发展公交车,规避“五类车”违法载客风险。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的劣势是安全系数低,已成为众所周知的马路杀手。然而,摩托车、农用车又以灵活快捷的特点倍受山区群众青睐。农村公交车既是农村城市化的标志之一,又能取代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方便群众出行的需求,用科学发展和人本理念来认识农村公交车这一新生行业,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因地制宜,逐步推广,使之替代三轮车、摩托车,规避山区道路交通高风险交通工具。
(三)加大依法治路工作力度。路通民才富,路畅民才安。依法治路,创造平安畅通的道路环境,是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根据我县道路通行状况,依法治路,必须坚持“三重”。
首先,转变观念重养护。我县道路,尤其是村级以下道路无人养、无人管普遍存在。因此,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部门要面对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以通车里程论政绩的思想,坚持道路建设标准化,落实镇村道路养护经费和机制,逐步提升山区道路等级。
其次,明确责任重整改。安全监督和交通管理部门要按照各级路权单位责、权、利,督促整改责任范围内道路阶段隐患。因路况引发的交通事故,实行交通事故处理连带责任。对新修道路,从设计阶段开始监督,确保安全设施到位,确保不验收不通车。
再次,道路设施重配套。新建公路要以道路交通安全配套设施为重点,做到测量设计、基础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步。尤其是山区道路改造,要立足于拓宽路面、加固路基、降低坡度、伸展弯道和建设减速防撞设施,设置安全提醒标志,实现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标本兼治,努力营造平安畅通的交通安全环境。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的作用,按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与相关职能单位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将全县省、县、镇、村四级道路划片分段,责任到人,实行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年度考核一票否决,有力强化各级各部门通力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