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工作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结合武穴实际,探索出“3+1+N”的模式,即,“三道防线”、“一对一包保”、“多方子给力”,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为贫困户撑起健康保护伞,确保我市贫困人口就医便利、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黄冈日报头版头条、黄冈政务信息头条、《xx卫生计生》杂志都宣传、推广了我市健康扶贫经验。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三道线”护卫:精准施策
医疗救助对象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凭《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证》、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先住院后付费,实行零起付线。医疗救助对象参合个人缴费部分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需交纳的保险金,由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资助。同时,还实行住院就医费用兜底,提高门诊报销封顶线。大力推进信息交换和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探索建立了新农合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
(二)“一对一”包保:精准上门
精准识别,分类救治。截止目前,已与3xx43名贫困群众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他们建立了独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对5564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及时与扶贫办数据库关联,并实行了动态更新。精准服务,便民惠民。按照要求,对健康扶贫对象开展了“六个一”服务,即,发放一张功能比较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建立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发放一张健康扶贫服务明白卡、签约一名家庭医生、明确一所定点联系医院,为患病贫困人口提供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设立健康扶贫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设置扶贫病床,减免部分费用等措施为患病贫困人口提供便利优惠服务。创新健康扶贫新模式,让市、镇、村三级医生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开展“三医结对”签约服务,“一对一”包保,使贫困户都拥有三名“家庭医生”。全市48个服务团队,对贫困人口开展“上门签约服务”,进村入户开展签约服务1xx次,签约农户9856户。除了治病救人,签约医生还是贫困户的“代办员”,为贫困户代办医保报销、日常代购等事务。贫困户都有张“亲情联系卡”,上面印有市、镇、村三级医生的电话号码,可随时拨打。
(三)“多方子”给力:精准路径
在对贫困人口拉起“三道防线”,开展“一对一”上门签约服务的同时,我们因势、因时、因人精准“开方”,采取多种途径,让贫困对象享受健康保障。
开辟健康保障“绿色通道”。对医疗救助对象实行健康全过程管理,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享受救助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出院后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实行及结报。
实行医疗政策救助。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精准扶贫对象属五保、低保、孤儿、优抚的,民政全额资助,其他人员财政资助;为医疗救助对象购买大病补充保险;取消住院起付线;实行住院就医合规医疗费用兜底;提高重症慢性病门诊报销封顶线。截至目前,全市精准扶贫对象有4388人次住院治疗新农合已报销费用1904万元,财政、民政和其他救助资金467.5万元,为38956名贫困群众办理了新农合个人缴款,极大地减轻了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
开展“天使健康扶贫行动”。通过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努力缓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今年以来,共有县市级专家200余人次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182台次、专家会诊219次,使xx6名患病贫困群众得到有效救治。
开展“扶贫助困·共享健康”活动。由卫计局牵头,举办大型医疗慈善救助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通过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的爱心捐助途径,让广大贫困户和残疾人患者在家门口免费享受省医疗康复专家及时、专业的科学治疗,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困境。为贫困户发放医疗救助卡,省医疗康复专家实地传经送宝,仅花桥镇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募集善款就达90.782万元,将惠及武穴41个村、xx00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患者和残疾人
仅去年,全市精准扶贫对象共住院xx8xx人次,通过基本医保支付报销费用5096.5万元,通过大病保险支付报销费用xx68.9万元。
二、当前健康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精准扶贫救助对象智力低下、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呆傻人员,投入很大,效果不明显。
2、有些贫困人员生活根本不能完成治理,随父母或者子女在外地居住,建档立卡和健康管理工作难以完成,健康服务无法惠及。
3、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的建立,让少部分人对政府产生依赖性。
4、外地就医“一站式”结算难。
5、卫计、人社、民政、保险等部门的健康扶贫数据未实现共享,不能互联互通。
三、工作建议
1、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市(州)为单位健康扶贫建立共享平台,实现卫计、民政、人社、保险等部门的健康信息即时共享。同时,建立统一的结算平台,实现即时即结。
2、调整政策。建议医疗费用兜底调整为年终根据自负医疗费用情况进行扶贫救助。
3、设立贫困人群的健康管理专项资金。明确服务要求、服务内容、补助标准。特别是加强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