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法教育现状报告
语法教育,已经淡出中学生教育多年,对于是否需要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知识讲解,以下将对高中生语文教学现状从两个方面例证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牵涉的语法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早已没有了语法知识的痕迹。高中生的语文能力中,缺少了语法这一重要元素。然而在高中课文的教学中,却往往牵扯了一些语法的内容。
以下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教材中的老篇目了,这是一篇译文,其中一些长句的理解对从未接触过语法知识的高中生来说颇费思量。
如文章的第三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话由于依照原文词序直译,不符合汉语习惯,令没有语法基础的高中生觉得生涩而难以理解。仅少数语感较好的学生凭借“首先”“然后”“所以”“因而”等关联词,可以大致理解。
《鸿门宴》也是老篇目,给学生讲古文的倒装,如状语后置,“沛公军霸上”,翻译为“沛公在霸上驻军”。这里牵涉到古代“状语”的倒装和现代汉语“补语”在定义上的区分。大多数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状语”这一概念,需要教师随堂增补相关知识的讲解。而类似情况在特殊句式及虚词的讲解中并不鲜见。
以上两例分别为译文与古文,尚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以下一例则出自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个句子的主体结构是:“……事实……为……明证。” 这是一个长单句,句子所以拉得长,主要原因就是句子的主语宾语前有一个较长且结构较为复杂的修饰语。对类似的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在理解上也容易出现困难。
二、高考试题中的语法
这里仅就2011年全国17套高考题举例说明。
在这17套高考试卷中,对病句直接设题考查的共13套试卷:其中11套命题形式为分值3分的单选题;重庆、安徽两省对病句的考查则出现在主观题部分,不但要求辨析,而且要求修改,赋分均为4分。
以“仿扩改”形式出现的涉及语法知识的命题共3套,其中全国大纲卷涉及分值15分,全国新课标卷涉及分值5分,辽宁卷涉及分值5分。
在古文翻译题参考答案中明确涉及到特殊句式考查的共7套,涉及到文言虚词(词性词义)理解的8套。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块,可以说是以系统的汉语语法为基础的。如“成分残缺与赘余”“搭配不当”等。学生有时候虽然靠语感也能发现一些语病,但是这毕竟是靠感性认识来实现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以笔者所授一文一理两个班级来说,在病句上感到有困难的占到一半以上,学生答题失分率在40%左右。此外,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也不在少数。
在“仿扩改”题中,题干中明确出现的“单句”“复句”等概念,学生首次接触时几乎全都无所适从,尽管在讲解中着意涉及,但毕竟并非系统讲解,多数学生仍显得一知半解,答题时只能“凭感觉”。
古文虚词及翻译的答题情况相较于前两者较好,主要得益于在古文教学中教师的反复提及,多半学生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能死记硬背下来。有趣的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会借鉴高中英语语法相关知识,可惜的是两种语言在语法上虽说有其共性,比如都分析句子的主谓宾,都存在“双宾语”现象等,但是差异还是很大的,因此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