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抓发展、重实效,抓民生、重实事,抓作风、重实干,突出抓好“三大平台”建设,首季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
一、**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年1—3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在全市排名第六。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亿元,同比增长7.7%。从结构看,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34.3:27.1:38.6。从贡献率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9.1%、37.09%和33.81%。
(一)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初步测算,本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7.81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2.37亿元,增长8.5%;牧业产值1.89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0.82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08亿元,增长8.5%。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4.8%;林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8.5%;牧业增加值0.85亿元,增长4.1%;渔业增加值0.56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04亿元,增长8.5%。
(二)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5亿元,同比增长14.7%;规上企业增加值5.34亿元,同比增长15.9%,高出全市增速(13.7%)2.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运行主要特点:一是轻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仍占主导。规上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实现产值3.19亿元和19.5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22.2%和18.5%,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0%。二是部分主要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发电量14540.7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8%;水泥180.64万吨,同比下降0.67%;纤维板6.35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4.8%。三是产销率有所下滑。本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产值22.08亿元,产销率达到97.1%,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运行。1—3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4亿元,同比增长19.8%,与全市增速持平,增速名列全市第八。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6.46亿元,增长43.6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0.30亿元,下降20.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11.37亿元,增长37.74%。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93%;商品房销售面积6.78万平方米,增长16.29%;商品房销售额2.51亿元,增长28.31%。
(四)社会消费平稳增长,城镇消费快于乡村。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0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全市增速(13.0%)少1.9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名第八。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亿元,增长1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增长27%,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1.1%,住宿业零售额增长3.9%,餐饮业增长10.9%。1—3月,城镇零售额4.62亿元,增长11.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9%;乡村零售额2.28亿元,增长10%,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4%。城镇增长快于乡村1.6个百分点。
(五)外经外贸开局良好。1—2月份,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782万美元,同比增长0.8%,增速在全市名列第六。实际利用外资312万美元,同比增长69**.5%,增速在全市名列第一。
(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全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亿元,同比增收0.96亿元,增长75.53%,高出全市增速(22.7%)52.8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税收收入0.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1.15%,同比增收0.05亿元,增长20.63%。财政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的财政收入(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累计完成4.54亿元,同比增收2.22亿元,增长**.10%。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增长49.82%;营业税减少16.76%;个人所得税增长7.27%;企业所得税增长30.25%。
(七)金融机构存贷款有所回升。3月末,全县金融系统人民币存款余额83.78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21.7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50亿元,比年初增加5.29亿元,同比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37.17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同比增长9.96%。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层次发展水平较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本季度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34.3:27.1:38.6,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
(二)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剧,农业要素(劳力、资金)流失。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收空间变小;农业生产成本尤其人工成本连年上涨,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致使用工成本提高,制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三)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本级财政压力较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用地、征地、环保、节能减排、园区建设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内争取新上5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壮大工业总量。同时,抓好企业挖潜达标达产。
(二)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政策落实,调动农民积极性,会同有关部门把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几时到户,用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和精品水果生产,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抓好新兴战略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引资力度,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信息,放大招商资源;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