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领导学习考察报告
xx月xx日至13日,由市委组织部和xx市扶贫办共同组织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扶贫办主任共计36人参加“抓党建促脱贫”培训班,前往xx省xx水市和xx市考察学习当地“三变改革”、精准脱贫及党建和大数据。通过听取xx水市详细介绍“三变”的起源、经过及发展成熟过程,实地观摩了xx水市盘县羊场乡纳木村“三变”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盘县普古乡娘娘山农业园区、水城县玉舍镇海平村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情况、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产业长廊、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钟山区大河堡镇大河产业园区发展等“三变”改革实践经验对我们教育启发很大,此次考察感触颇深,现将重点考察xx水精准扶贫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水基本情况
xx水市位于xx西部乌蒙山区最高处,地处xxxx市和云南昆明市两座省会城市中间,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3xx万。市情特点,可以概况为xx个方面: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煤炭远景储量xxxx0亿吨,探明储量1xxxx亿吨,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是一座山地城市,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97%;是一座休闲养生城市,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是 “中国凉都”,适宜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是一座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城市,所辖xx个县(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有6xx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止2015年末,尚有贫困人口xx1.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67%。
二、精准扶贫特点和经验
1、以精准识别为前提,聚焦贫困人口,做细做实精准产业扶贫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夯实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基础,xx水市创新提出“六法”(入户调查法、实地踏勘法、比对排除法、民意问卷法、联合审核法、公示公告法)和“五定五看”评价体系(定人头看责任、定地头看产业、定龙头看就业、定户头看保障、定年头看成效),算准贫困户的生产、就业、收支、保障“四笔账”,做到扶贫脱贫“看的见、摸得着、可感知、能见效”。同时,为了让扶贫脱贫做到情况明白、责任清楚、保障到位、措施精准,围绕核清核准建档立卡数据,组织成立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建立“业务指导专班”、“乡镇专班”和“3+n”村工作专班(3是指1个贫困户有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等3个责任人和n个部门进行帮扶),并确定76家市直部门联系包保全市扶贫开发任务重的76乡镇,实现一对一包保全覆盖,把贫困户的基础信息搞 准搞实,大大提升了产业扶贫的精准度。
2、以“三变”改革为引领,激活发展要素,促推资产收益扶贫。xx水市对照瓶颈短板,精准聚焦贫困农户,牢固树立“打破才能得生机”的改革意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有力探索实践,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村集体经济增加的“四增”效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变”改革以来,共有121.6万亩承包地、52.xx9万亩集体土地、xx.27万亩林地入股经营主体,共整合扶贫、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涉农资金6.61亿元参与成为股金,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共有贫困户11.31万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贫困人口达33.xxxx万人,通过股权收益带动22万人脱贫。他们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三变+城市资源+扶贫”、“三变+金融+扶贫”和“三变+旅游+扶贫”等不同模式的运用。如钟山区利用市中心城区黄金地段建设高标准智能停车场,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等形式参与停车场建设经营。按照“三变+金融+扶贫”模式,共规划建设35个立体停车场,对全区1xxxx09名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实现人人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人人可脱贫。目前已发放首批参与城市5个停车场项目分红76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1500人。钟山区按照“三变+城市资源+扶贫”模式整合财政资金51xx0万元在中心城区为xxxx个村每村购置xx0㎡商铺,产权给村集体,交由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每村可分红xx万元以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xx水“三变”最成功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依靠优质的自然资源,通过“三变+旅游+扶贫”模式,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和农民变导游,引进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3、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拓宽扶贫路径,大力夯实脱贫基础。xx水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坚持特色经果布产业、林下经济稳产业、“接二连三”强产业的步骤,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和水中经济,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有业可扶的问题。目前累计完成猕猴桃、刺梨、核桃、人生果、软籽石榴、茶叶等“八大特色”产业,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同时,还配套形成了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模式。一是金融扶贫。充分引导财政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紧抓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三个县批准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的机遇,大力推进“两权”试点工作,盘活农村资产;认真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贫困户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台账。二是电商扶贫。充分利用 “互联网+”模式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三是光伏扶贫。目前已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工程示范点6个,总装机容量xx026.22千瓦,带动贫困户395户增收,户均增收3702元。四是文化旅游扶贫。围绕打造“山地公园市”目标,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光、风物名胜、古树名木等资源折算价值后入股景区景点企业参与分红,并就地就业,实现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导游。
xx、以激发内力为支撑,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素质技能。坚持把增强本领、提高自我脱贫意识放在突出位置,帮助贫困群众主动“拔穷根”。坚持把人才扶贫作为重点,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素质,加快扶贫对象从“苦力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如钟山区在“三变”改革中,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理念,创新“三变+旅游+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贫”模式,创办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与区委党校、区旅游职业培训学校、区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并在区级成立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在有景区景点的镇、社区分别成立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学习、培训、就业平台,使贫困群众获得生存技能,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特别需要学习的是培训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xx水市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事后跟踪,按照培训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学员电子档案和培训档案,做到“一期一案、一人一档”。建立“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为每位学员建立二维码档案,做好学员就业跟踪服务,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实时了解学员的个人信息、培训专业以及就业状况。
二、考察学习的启示
(一)盘活资源是前提。xx水市按照“无奇不股、无物不股”的理念,全面整合土地、文化、生态、村落、民俗、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资源,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为多样参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三变”延伸出的12股:土地股、林权股、自然风光股、资金股、房屋股、水库股、游船等设备股、基础设施股、劳动力股、技术(技艺)股、管理股、知识产权股等。
(二)找准平台是核心。产业选得准不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三变”改革成败和脱贫攻坚成效。在推进“三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级政府集中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平台,助推“一产升级、二产转型、三产优化”,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引入各类优质企业和社会能人,形成了多个舞台共演一出“三变”好戏的生动局面。
(三)趁势而为是方向。在准确把握大势、大局上下功夫,吃透各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切实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思路与上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让各级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用“三变”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政策红利,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如水城县野玉海景区就是把景区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起来,在景区建设千户彝寨,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承载能力。
(四)能人带动是关键。推进“三变”改革,有没有好的经营主体和牵头人来承接特别关键。要清楚的认识到能人也是生产力。对于企业体量小、缺乏带动力的乡村,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一时引不来的可先由市级投融资公司介入;同时,要鼓励有技术、懂管理的能手和有头脑、懂经营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领办创办合作社。
(五)顺愿而动是根本。农民群众都有盼望发展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群众要的是吹糠见米。“三变”改革的推动,必须加强民意引导和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注重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在是否入股、入股方式、产业选择、股份比例等方面,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群众不答应、不拥护、不认同的事坚决不做,学会用事实和成效说话,切实让最广大群众全面了解“三变”的好处,自觉支持和参与“三变”的实施。
(六)突出特色是路径。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突出特色,注重以特取胜,切实把各类特色资源量化为股分给周边农户,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股份收益。如野玉海打造彝族文化的乡村旅游;水城县米萝镇依托种植猕猴桃打造百里猕猴桃种植基地;盘县妥乐村把古银杏树入股到旅游公司,“林权变股权,银杏变资产”;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在中心城区为xxxx个贫困村每村购置xx0㎡商铺,产权给村集体,所得收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