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考察报告第2页
、工具化定向、美容化定型,是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使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整体形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⒊建立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系统。加快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他们分别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市容环卫技术等不同领域中聘请市容环卫管理的专家,建立了专家咨询数据库,建立了科学民主决策系统,将城市管理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通过讨论、咨询,决策、执行四大体系和不同权限的适度分离,构成了决策技术咨询系统和决策执行机制,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在等驾坡和西三环道路开展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试点的基础上,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雁塔区环卫事业市场化运作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在8个街道办事处各选择1-2条道路开展市场化运作,健全了管理机制,专门出台了《道路环卫作业竞标资格准入规定》和《雁塔区市场化道路清扫保洁管理规定》。
二、几点体会与建议
通过对几座城市短短几天的考察,特别是与结对友好的雁塔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对话,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感受之一:街道工作条块关系的思考。通过与雁塔区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有关街道的同志的深入交流,感觉到雁塔区区委、区政府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比较清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街道并不是发展经济功能的主要承载者,而是构建和谐社会功能的主要建设者。在街道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稳定、和谐,服务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成为权重系数最大的指标,表现在处理条块关系方面,重视条块功能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协同推进。强化基层功能,弱化部门职能,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向基层(街镇、社区)倾斜,重视街镇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解压器”“缓冲阀”及民意的作用。强化部门对基层的工作指导、资金辅助、政策引导。雁塔区152平方公里,约110万人口,只设置了8个街道,每个街道办事处平均有140人,设10多个科室的规模,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感受之二:高度重视街道财政支撑问题。交谈中,我们得知雁塔区地处科教文化区,商贸、旅游发达,全部是城市区域,街道自身也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区里将街道按镇级财政体制对待,实行大比例税收分成和部分自收自支,街道自主能力强,有较充足的财力谋划街道的社会事业发展,有的街道社区实力雄厚,实行低偿服务,从而增强了社区对辖区社会单位和居民的整合与统筹能力。
感受之三:街道干部使用、培养、交流机制完善。雁塔区街道干部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渠道,区级机关机构改革时的下派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干部,组建合并街道的单位转移干部(含部分转业军人),总体上干部综合素质较好,文化程度高,普遍心态坦然,有积极进取精神。原因是干部在基层除工作具有挑战性外,福利待遇甚至比某些职能部门还优厚,同时干部培养、使用、交流机制健全,要求干部提拔必须进基层锻炼2-3年,干部上升空间扩大和使用链条加长,交流频度相对大一些,形成了街道之间、街道与部门之间、区内区外的干部使用、培养、交流的三个循环圈,有一套激励成长的机制,包括引进、推荐、选拔、交流、考评等,促使干部形成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心态和生存法则,有利于整个事业的发展。
感受之四: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给人的启迪。城市管理是城市功能发挥的基础,雁塔区的模式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认识,精细化使城市管理触角向基层和城市边缘延伸,不留死角。市场化运作为提高城市管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成功范例,城市形象也会大幅度提升。差异化管理体制使分类处置、分层指导的城市管理变得活力四射,充满着创新气息与操控性。规范化使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有度、有为。
几点建议:
⒈街道体制与职能定位方面。街道原则上不承担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功能(即不完全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可根据资源储备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进行适应性体制转变,即以块为主,以条为辅,以和谐稳定为主,以社会事业发展为根,强调职能部门的智力支持、工作协调对接,但不是职能部门工作的延伸和承接。街道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辖区居民为主体,以服务整合资源、沟通协调利益,强化区委、政府的街道工作协调部门(街工委、街工办)的指导、协调、统筹作用,政出一门。
⒉街道财政体制方面。参照西安雁塔区等地的经验,结合**区实际,按东、中、西(西部新城)的生产力区域布局特征,对街道财政体制可分类设置。如东部发达街道,可考虑按镇级财政体制对待,东部欠发达街道实行财政全额预算,有税收资源的分级奖励编制预算基数,可根据变化情况核调(由街工委、街工办会同财政、税收统一审核)预算后,按季度或半年为计核拨到各街道,让街道有谋划发展的财力基础,在职能部门中的专项资金可考虑规定一定基数比例投放到街道,通过项目申报评审获取资金资助,且进行年度审计,以解决“费随事转”的问题。
⒊街道的城市管理体制与运作方面。按**区东、中、西(西部新城)的不同地区实行差异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东部城区街道实行精细化,目标责任划片包干管理体制。市政委、规划分局按各自职能负责,加强监督,经费包干,部分主干道实行招拍挂市场运作。街道负责支路、背街小巷,费用由市政委负责。辖区单位、小区、楼宇按业主制分片包干,费用自行解决;中部地区街道由街道负责,费用实行差额拨款的体制,即清洁渣运费收入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差,专项专款列支。在城乡结合部的街道与规划等单位组成联合执法队,负责发现、查处违章建筑。同时,对该地区的城市三级管网建设,区里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力争早日进入规划建设阶段。西部地区待城市建成后视情况再定,管理模式可先按城镇管理体制运行。
⒋社区类型设置与模式选择方面。依据生活同质性,居民群体来源、构成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各街道的社区也区分为单位型、小区型、板块型、园区型社区,对不同类型社区的建设管理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条件成熟的街道在社区居委会的模式选择上允许先行先试,如选择社区工作管理站、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工作委员或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设置议行适度分权的组织机构。其模式选择可依据居民民主意识和自治条件等因素先进行制度设计及小范围试点,谨慎操作,个别社区允许开办实体或合资经营,增强自主造血功能,壮大经济力量,以微利服务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自治能力。
⒌街道干部的使用、培养、交流等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延伸干部使用链条,在过去已经有良好的干部使用、培养循环圈的基础上,将街道副职和科级干部纳入交流培养范围。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允许在街道内部实行混岗、轮岗、竞聘等形式的交流。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街道优秀的副职可与职能部门或较发达街道间同级交流、异地培养,也可提拔到非职能部门(如群团协会)任职。优秀的科级干部可以破格低职高聘,也可提拔到其他边远街道任副职,或到部门任同级职务,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延伸干部使用空间。
⒍街道工作考核评价问题,应按不同类型的街道,实行“科学、客观、鼓励上进、区别对待、分类评价”的原则,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街道工作成果衡量与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讲,在东部发达街道中,可以适当设立部分经济考核指标,合理确定权重,主要以和谐稳定和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为考核指标,定量指标不苛求,应尽可能科学合理.在中部街道应主要以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生态保护等绿色gdp指标权衡其工作效果,西部街道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统筹城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指标衡量评价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