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主题征文三篇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爱主题征文三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人们总把母亲比作康乃馨,而我讨厌这种说法。难道女人有了孩子,就一定要为子女变得那么平凡而渺小吗?
而我认为,无论是谁的母亲,都是十分美丽的,每一举手投足,都显现着优雅,都是惊艳的。比年轻女子更添一份成熟与稳重。如果用一种花来比喻母亲,玫瑰最合适。
可不是吗!天底下最美丽的人是谁?不是赫本,也不是梦露,而是我们的母亲。问每一个人,答案都是唯一的,那就是母亲。如果母亲是美丽的,那么适合美丽的花就是玫瑰。不要说玫瑰是年轻女子的特权,母亲的从前也是美好灿烂的,随时光在流逝,但又有谁会承认呢?我们的印象中,母亲也一定是美丽的,是年轻的,而她也一直娇妍依旧,艳丽如初,为何不能说母亲是玫瑰?
不要怪她带刺,这是一种神圣;不要责怪刺的伤害,一定是你做错后的惩罚。你可曾想过,为何柔弱的她会长出刺?为何瘦小的她如此坚强,等明白了,就会感叹她的伟大,就会领悟她的高深。
玫瑰是送所爱之人的,送母亲合适吗?又为什么不合适。这世上,最爱我们的是女子是母亲,而我们最爱的女子,也一定是母亲。为何要将如此神圣的“爱”字涂抹上庸俗的胭脂,为何要将如此博大的“爱”字切割成狭小的一角?谁会如母亲,爱得无私纯粹?人生路上,与你走到尽头的也许不是她,但是,请不要忘记,踏她是引导你走路的人。这一路走来,平凡都变成轰烈。
不要总以为母亲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点缀,当你走得长,走得久了,就会发现,母亲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为这长途的旅程增添多少温馨亮丽!她应是主角!
如果要送花,我不愿随波逐流,去买最普通平凡的康乃馨。太平凡,就是庸俗。我要送玫瑰,我心中的她如此美丽年轻!我要用玫瑰赞美母亲,赞美玫瑰母亲,因为她是我在世间最爱的人,最想疼惜的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我要把我也献给玫瑰母亲!
(篇二)
女儿二十周岁了。
这段时间,脑海中不时回想女儿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心想将这些记忆记录下来,也是一种纪念。及至落笔,才知事杂笔枯。那么,就信马由缰,笔随心走吧。
幼时的女儿与同龄人迥异,不爱动画片,不喜小人书,不与人嬉戏。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女儿则孤坐一隅,愁眉苦脸。“妈妈,你早点来接我。”每天出园回家到第二天去幼儿园路上,女儿执拗的哀求是难以淡忘的魔咒。生病打针,从走出家门一直要哭到针打进血管。极度认生,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外的人面前,如同惊恐小鸟。妈妈一度怀疑女儿有“自闭症”,但又似乎不是,在家中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多开怀、是慰藉。女儿爱干净,连妈妈亲一下,都要忙着擦脸;女儿特勤劳,为妈妈洗袜子、拖地,忙得不亦乐乎;女儿喜探索,爸爸的剃须刀、妈妈的花剑都是她“科研”的对象……
担忧女儿的内向孤僻,妈妈做着各种努力。以美食“诱惑”周边的小朋友上家里来,寄望能激发女儿玩乐的欲望。单位有活动也带上女儿,鼓励她与小朋友一块玩。每个周末都带着女儿逛超市;每晚编各种勇敢孩子的故事哄女儿入睡。商量式地鼓动女儿学学琴、练练字画,以此增加女儿跟陌生人相处的机会……效果逐渐显现,女儿慢慢地不再抵触与人相处,虽然还是抗拒幼儿园,但表示愿意上学前班。于是,女儿四岁半进了学校的学前班。
懵懵懂懂地,女儿开始了学习生活,二年级才知道六十分是及格线。这个时候,她也有了一、两个玩伴,但还是不太合群、胆小怕事。四年级一不小心当了班期中考试“状元”,忧郁地跟妈妈说:“我不想当第一名”。问她为什么,她说班上的第一名是班长,要管全班的。原来这傻妮自作多情了,以为当了第一名就必须当班长而惴惴不安。
女儿的学习,妈妈基本是放手的,一是不想给她更大压力加重“自闭”,二是希望消减她的依赖思想,引导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刚开始,女儿忠实于老师的指示,要妈妈监督她背书检查其作业。被妈妈一口拒绝:“妈妈的任务是工作赚钱,你的任务是读书学习,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如果需要妈妈签字,那好,你认为自己背得出课文,或者做好了作业,就说一声,妈妈会签字,但妈妈绝不负责检查你任何作业的对与错。”如是几次,女儿深知依赖妈妈把关学业是妄想,从此不再向妈妈报告学习事项。四年级的暑假,其实妈妈已经观察到女儿很少做作业,而是毫无目的地写写画画,妈妈也忍住不说。第二天要报名了,女儿的暑假作业三分之二是空白。她终于慌张起来,老老实实向我坦白。报名前夜,妈妈和女儿一起做她的暑假作业直到零点才做完。这样的“大事”,妈妈没有骂她,只是沉着脸问她知不知道自己错的很离谱,不要再有下次。这以后,女儿学习完全自律,无须操心,小学期间几乎每学期都要当“好干部”、“优秀学生”。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妈妈从小对女儿的忠告。女儿不愿参加兴趣班、补习班,学琴、练字坚持了一个月就退出了。妈妈虽然心怀遗憾但还是坚持尊重女儿的选择。后来,女儿自己要求学游泳、学羽毛球,且学得有模有样。初二时,女儿强烈要求去市一中上学。妈妈从内心上来说是希望女儿就在本地矿区学校上学,好给予生活上全方位照顾。但女儿坚持要去,妈妈还是选择支持,只是告诉她,路是自己选的,一个人在外可不能哭天抹泪,要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初三上学期,女儿遭遇学习瓶颈,郁郁寡欢。妈妈仔细询问,耐心分析,告诉她学习知识只是丰富自己,通往幸福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升学不是唯一;不管选择那条路,只要是能使自己心灵安宁的,妈妈都会支持你。听着听着,女儿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
高中三年,为求学方便,应女儿的要求,校外租房。因为严重晕车等原因,妈妈没有像周围其他家长那样周末就往市区奔,甚至没有去开过家长会,没有见过女儿的任何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位不理孩子学业、置身度外的“奇葩”妈妈,女儿早早学会了自己打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尽管有错有漏,但总算磕磕碰碰地走到了大学。如今,女儿即将大四,又迷上了专业外的软件编程。妈妈尽管不喜欢女儿做这样枯燥的事情,但还是选择支持女儿去省城参加相关培训,就当是增加女儿的学识和技能。
正是在高中阶段,女儿开朗、活泼的一面渐渐显现,有了一帮同学朋友。大学以来,女儿努力求学,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广交朋友,年年拿回奖学金,给妈妈带来很多安慰。女儿每天要和妈妈通通微信、QQ,交流中,妈妈更欣慰地发现女儿有着自己极为欣赏的个性:豁达善良、宽仁达理、善解人意,看问题不偏激,待他人不刻薄。只是,妈妈觉得女儿不善打扮,衣着普通、素面朝天,忍不住唠叨了多次。那天,女儿回家过周末,见她总算一付青春美少女装扮,妈妈夸张地把她好好赞美了一番。
常常有同事、朋友交流教育方法、方式,什么“虎妈”、“猫妈”的,羡慕妈妈在女儿教育上的“轻松”。妈妈总是说:教育方式因人而异,没有最好最坏之分。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妈妈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就是从女儿出生以来,一直给女儿灌输这样的理念:“平安、健康、开心,人生至美”。
(篇三)
我从小灌输过一个梦想,就是要给家人买个房子,这个梦想是母亲给我的。
我家的第一个房子是父亲的筒子楼,泱泱几十个急停挤在一起,上百人共享卫生间和盥洗室。筒子楼永远是昏暗和潮湿的,人如蝼蚁。五年级搬进了新房子,在一条宽阔大河边,窗子总是关闭不严,冬天凉爽无比。到了高中为了距离省重点近一些,举家搬到一个近乎地下室的房子里,我的书房被安置在了厕所边。如今,终搬进了一个环境不错的小区,人不多、车不少、很安定。
在这好几次的搬家过程中,母亲总是有他意无意的提起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他儿子给她买一个房子,住在里面打麻将。
我父亲对他妻子这样毫不掩饰的渴望和几乎幻想式的梦想不吭声,这个愿望仿佛被默许了,从此无数遍在我脑海里出现,燃起豪情壮志。
我的梦想变成了家人的梦想,不过,给家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不首先是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吗?
自打我上了初中,与父亲争吵后的母亲有了一个新的武器——我。
她与父亲吵架结束,便气冲冲的敲我的房门,丢给父亲一句,今晚我跟儿子睡,然后钻到我床上。
我到了初中成绩很好,常年保持班级第一第二,很少失手,母亲那段时间的人生得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很争气的儿子。
同时,母亲也常在夫妻吵架之后,要跟丈夫离婚,和儿子一起过。
此时之我,心中总有无限矛盾,一方面需要稳定母亲的情绪,另一方面,我被暴露在与父亲的比较中,而显得仓促而狼狈,相信父亲也有一样的感觉。
女人如果把她生命中创造的男人,当成人生的救命稻草,那对于一个家庭关系是一场巨大的干扰。而我知道,不少女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可是,这不能成为女人不回到丈夫身边的借口。
不过,女人要回到丈夫身边,也并不容易。母亲经常表达对父亲的不满:工作不好、没挣大钱、房子太破、人也老实,不懂手腕,下岗太早……她越是对现实中丈夫不满,越容易把未完成的期待交给儿子。
毕竟丈夫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
女人的伟大在于她可以创造生命,同时她也会误以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是无所不能的——她把自恋都交给儿子完成,她把对男人的最大幻想,都通过塑造儿子来实现。女人一生的功课可能是学会分离,分离幻想与现实、分离自己与子女。
男人的功课是还什么?是胜利。
雄性、男性和父亲三者合一,定义了“父性”。雄生是生物概念,男性是社会概念,父亲是家庭概念。父亲的很多功能——供养、庇护、传道都可以由他人(母亲、学校、社会)协助完成,唯是需要自己去独“胜利”功能是需要自己独自实现的。没错,成为一个赢家,挣钱、成功、赢得社会尊重,获得女性爱慕(妻子)。
男人的成功也许带着悲壮和孤注一掷,因为他要成为“英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应该回到他的身边,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一个女性如果迷恋塑造自己的儿子,便失去了一个与他的男人共同成长的机会,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遗憾。
2013年春天某一日,我刚从睡梦汇中醒来,手机铃声大作,我的母亲。提起电话,那头迅速寒暄一番,又开始向我絮叨父亲种种问题。“你说说你爸,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喜欢瞎喝酒,喝醉了酒不省人事,真是要命。他要是哪天喝死了我可管不了……你马上打电话给他,好好批评他,我说了没用,你以后可千万别惹上喝酒的毛病,这个酒喝多了就不是人……”
我知道父亲喝醉只是偶尔为之。“他那个降高血压的药,也忘了吃,稀里糊涂的,医生说的话都不听。我是拿他没办法,这个事情你一定要更严肃的跟他讲,挂了电话你马上打给他,不然还得了……”
我知道他有点忘事,不过没那么严重。我发现我又掉进了一个陷阱里,这是一个包含着来自母亲的“我对你爸不满”“儿子你跟你爸不一样,你要比他做得好”“我跟你爸无法沟通,我以后还是要跟你过”以及“你爸的这些缺点跟我没关系”的综合陷阱。
这个陷阱如果我掉进去,我们三个的关系又变得非常复杂,我成为家庭的“解药”也站在了父亲的对立面。所以我说:妈,你好好督促与支持你老公,该管管,该说说。喝酒和吃药的事情,都不用说了,你自己想办法!
母亲嘟囔着挂了电话,“你个怂小子,你比你爹还让人气愤……”这以后不知是情况真变了,还是母亲减少了唠叨,我绝少再听见父亲喝醉酒和忘吃药的事情。
孩子永远不要成为亲密关系的“解药”,更不要成为家庭美好的“幻想”,孩子应该做回孩子,而母亲应该被还给父亲,一起成长,一起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