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迎新春茶话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这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来自**市**小学的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此给大家拜年了!同时,甚感荣幸,受**高校出版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的邀请,在这样一个迎新春的茶话会上进行主题发言。若所讲之语存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包涵。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日常教学与教育写作的完美融合”。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土生土长的**人,于1995年毕业于**省**师范,也就是说我的第一学历就是一个普师。当然,我并不因为自己是普师的文凭而自卑,或者说有一种在人前难以启齿的感觉。相反,我很怀念三年的师范生活,至今,三年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常常一次次地浮在我的眼前。为什么三年的师范经历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原因很简单,在那里,我曾痛痛快快地“玩”了三年。当然,可不是“傻”玩。我对玩的理解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享受。记得在师范,无论是足球场,还是篮球场上的我,近乎“疯狂”。
咱们贵社的**主任也是**师范毕业的,我们是校友。**主任比我高一届,是我的师姐。师范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县最偏僻的一所乡中心小学——**小学,后改校名为**希望小学。在那里任专职体育教师。两年后,调回老家江湾中心小学任教,因为代表江湾中心小学参加全县的体育学科教学竞赛获得第三名。校长似乎觉得眼前这位黑乎乎的,壮乎乎的小伙子可以培养,于是让我改教语文学科。说句心里话,此时改教语文的我心里一点底气也没有,因为在这之前,无论是读书年代的我,还是从教时期的我,语文是我的“死穴”,要知道我是一位从来不喜欢阅读,也从来不敢动笔写作的教师。
这就是读书时期和刚刚从教时的我——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敢写作。这样的一位教师怎么会有自信站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讲台上呢?又怎能在后来,先后五次站在全省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竞赛的舞台上屡拿一等奖,先后六次站在全国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竞赛的舞台上屡拿一等奖。再后来,评为了**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前不久,还被教育部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的称号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今天,我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说两个我亲身经历的往事。
往事(一):记得教书第一年,1995年,那时候全国正兴起学习**省**市的素质教育。在我们那所偏僻的乡中心小学也推动着这一工作。入职从教不到两个月,一天,校长说,今晚全校教师集中在会议室现场比赛撰写教学论文。晚上,全校十八位教师全部集中在会议室里,校长在黑板上出了一个论文题目,写作时间为两个小时,然后大家就埋头撰写着。坐在最后一排的我,没到半小时就把论文写完了,把稿子交到了前台校长的手时,就扬长离开了。那时心里什么也不觉得,只是想,写个论文有什么的,不就是信手写一点而己。其实,对论文是什么东西,应该如何去写,我半点都不知晓。第二天吃中饭时,我们是十八人围着一个大圆桌吃饭的。饭桌上,有几个年轻的老师谈到了头晚写论文的事情。有一个教师说,昨晚自己的论文里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另一个老师说自己的论文里也用了夸美纽斯的一句话,还有一位老师说自己的论文里引用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一番话。当时,我听后有点蒙了,因为像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叶圣陶这些名字,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更别谈他们曾经说过什么话语。自这中饭后,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到了那周的周五早上,学校操场的墙壁上贴出了一张格外显眼的大红纸。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教师论文写作评比结果的光荣榜。看到第一个名字,没有我的份,第二个依然没有,直到最后一个,第十八名:**。呀!这一刻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呢?这十八位教师中,除了校长和几位主任是公办教师,另外,有四个是快要退休的民办教师,有两个是跟我同时分配去的师范生,还有两个是临时请来的代课老师——当年初三中考没考取,在家里闲着,学校因缺教师临时请来代课的。就是在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中,我一个堂堂师范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竟得了全校倒数第一。
内心说不出滋味的我接下来做了一件什么事呢?白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其余的时间几乎是把自己独自关在了自己的房间里。那个时代,学校里除了教科书,是没有任何教学杂志和教学专著可以看的。只是当时,由县教育局给大家人手发了一本厚厚的题为《素质教育》的书籍。我硬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这本厚厚的书“啃”了整整两遍。两遍之后,虽然里面有许多东西我还是似懂非懂,但是从中了解到了一些教学的经典案例,一些教育教学的规律,我也记住了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有我国教育界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叶圣陶、陶行之等人物。
时间过得很快,每一个学期,学校都会如期举行全体教师教学论文现场比赛。这一次,我认真地构思着,撰写着,修改着,最后,我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当学校领导、同事夸我时,我真没有多大的高兴,而是在内心深处,我牢牢地记着,阅读教育专著,能让我对教育有着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后来,对阅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便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向往与喜欢。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教了两年专职体育教学后参加全县体育教学竞赛竟能拿全县第三名的重要原因?因为我的体育课堂里呈现出我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的理念——玩——教师带领着学生怀着一种极其轻松、极其愉悦的身心进行着体育学科教学,在一次次巧妙设计的“玩”中掌握了体育学科的知识及技能、技巧。
往事(二):教书第五年,也是我被选调入**县紫阳第一小学的第一年。当时教的是五(2)班。一天,班里有一位叫洪菁的学生拿了一篇习作给我,然后对我说:“汪老师,我爸爸说,这篇习作准备拿去评奖,请您帮我改一改。”我欣然答应了。可是当我在帮他改习作时,发现自己除了能帮他改一改文中几个错别字和错标点外,还真不知如何去进行修改,因为我根本就不会改。第二天,我把习作给了洪菁。过了几天,洪菁非常兴奋地告诉我:“汪老师,我的作文获得了二等奖。我爸爸说,晚上的颁奖晚会,请您一起去参加。”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心里清楚,这里可没有我的功劳。到了颁奖现场,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洪菁的爸爸坐在主席台的中间,他爸爸是**县**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而这次征文比赛就是由**县**茶叶公司和**县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心想,就是没有我的修改,人家也照样拿二等奖。回来后,我的手里有了一本散文集,是这次颁奖会上奖给指导老师的。次日开始,我每天逼自己阅读书里两或三篇散文,当我把这本书反复读完了,竟然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于是,我写下了第一篇散文《母爱如歌》,不到一周,散文就发表在了《上饶广播电视报》上。之后,我一连写了近三十篇散文,先后全部发表在《上饶广播电视报》《上饶日报》《上饶晚报》等报刊上。从那至今,我始终坚持散文、诗歌、小说、楹联的写作。只不过到后来,我写作不是一味地为了发表,而是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写下来,同时,也是为了不断地锤练自己的文字,提升自己文字表达的功底。就在我不断丰富阅读量,不断增加写作量时,我发现自我修改的能力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像当年给洪菁同学改习作时,只能改几个错别字、错标点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两件往事的讲述,旨在与大家交流、分享:改变,从阅读开始。只有当老师真正爱上阅读时,你才能真正变得强大,才能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充实,更从容,更自信。同时,只有当阅读到了一定的时候,写作也将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事。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一个教师潜心进入阅读中时,你才能体会到的。
谈了这些,你也许会质疑:你的主题不是“日常教学与教育写作的完美融合”吗?怎么感觉你还没有进入主题呢?其实不然。下面,我想谈谈日常教学。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就是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讲好每一道题。如果是这样,我要说的是,你,作为一个老师,做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我告诉大家,上面我提到了“四个一”,即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讲好每一道题。其中,第一环节,备好每一节课,我是从来都不用备课本备课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写教案,这“写教案”的环节是我近十来年,从不做的事。我做什么事呢?读书。读教材,读一切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举个例子,当我教五年级上册**写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时,我除了反复读教材《慈母情深》外,还读了**写的文章《母亲,我的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和他的作品文选《母亲》。
只有当你读了这些,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慈母情深》,而没有写《慈父情深》?为什么作者**的母亲在拿钱给子女们买书时是毫不犹豫的?为什么当跟母亲一起做事的女人说干嘛花那钱给孩子买闲书时,母亲却对笑着对那个女人说,我高兴孩子们爱读书的?
我在读《母亲,我的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和《母亲》时,我读懂了**的父亲是一个文盲,母亲也是一个文盲。但是父亲是一个崇尚力气的文盲,而母亲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文盲。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能够凭借力气生活,而他的母亲却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能够凭借文化立足于社会,做一个读书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总是严厉的斥责和惩罚,母亲却关注子女在人品、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庆幸的是,**的父亲长年在大西北做事,**从小是在母亲的教育与影响在长大的。从小,只要孩子们要钱买书时,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给,即使没有钱,母亲也会想方设法向邻居借钱。
这些,教材里是没有谈到的。换而言之,这一切,就是老师把教材读烂了,也是读不出来的。因此,需要借助读课外书籍,读**写的关于母亲的其他作品。而我们的一般老师往往就是缺乏了这样的功夫,所以把原本最有情趣、最有滋味的语文课给上砸了。导致,语文课成了死记硬背课,成了内容分析课,成了思想品德课,成了马列主义说教课。可是,当我们真的读进去了,把课上出彩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会更深,你的一篇篇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就会呼之欲出。当我上完《慈母情深》一课后,我就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发表于《小学教学》;一篇是《文体不同 教法不一》,发表于《创新教育》。日常教学真的有效了,真的出彩了,你的教育写作就有了更多更新的素材。
另外,记得我在“国培”送教中,与国培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始说是讲台湾作家许地山写的《落花生》一课。后来,等我到了他们那,他们临时告诉我,当地上课老师改了上课的内容,同课异构王安石的《梅》一诗。他们担心我不乐意,当时我就告诉我们,教任何课文都没有关系。我讲过,我平日是不备课的。我的不备课,是指不写教案,而不是不关注教材。当天晚上,我就在宾馆里反复地读着这首仅四行两句的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般的老师在读了这首诗后,都会说,作者在称赞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同时赞美了像梅一样拥有不惧困难的品质的人。但是,仅仅读到此,就够了吗?如果仅仅读到此,说明读者对诗人王安石,及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全部意图没有把握好。我是怎样读懂每一句诗的呢?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意思是,墙角有几枝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着。细想,这寒冬腊月,百花凋谢,唯有墙角处的梅花凌寒独放,足可见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这一点,大家都能读得到。可是,再读“遥知不是雪”,你又能读到什么呢?我想,为什么会说“遥知不是雪”?我想到了梅的色彩,这枝头上的朵朵白梅不正像这冬天飘飞的白雪吗?此句诗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赞美梅的洁白高雅的品格!最后看末句“为有暗香来”。的确,梅如雪,洁白高雅。但是,梅除了这“白”的特点外,还能让人闻到阵阵幽香。这不正应了那句话“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吗?如此一来,我从王安石笔下的《梅》读懂了三个层次:不畏雪、色如雪、香胜雪。这三个层次不正是王安石当时自我的一种最真实的写照吗?送教回来的当天晚上,我立即写下了《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思考》一文,得到了《小学教学》杂志的青睐。后来,我也因为这样的一回回的解读教材,写下了《读出味来,才教出味来》的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上。如今,自己的许许多多的教育思考、教育观点、教育理论也常常被全国许多语文教师作为他们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时的佐证。
有人问我,如此大量的典籍阅读,如此大量的教育写作,你不是很忙吗?说到忙,我想说的是,的确如此。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快速旋转的物体,自身已难以让他停下来,有时想让他慢一点也难。这里面,跟自己作为既是省特级教师,又是省劳动模范有关,总觉得有时荣誉与责任是共存的。同时,每每回想自己当年的成长,包括当下,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领导、长辈、同行、朋友在无私地帮着自己,总感觉只有当自己把这种无私助他人的“正能量”传递下去才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才是对那些曾经无私帮助我的人的最好回馈。
今天,在**市**小学,我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着学校一校两部的教学工作,依然完成着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带着一支由十九人组成的工作室团队。我的名师工作室不仅是**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也是**省教育系统唯一的被**省总工会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之前,也是我来**东湖区工作的五年里,一次获得了**市“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了**省劳动模范。当然,我们的工作室团队也获得了许多教科研成果。仅2015年12月,《河南教育》给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发了一组文章,共四篇;《**教育》推出了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成果,共三篇。
**,你工作的事务那么多,你的教育写作的时间哪里来?
领导们,同仁们,至今为止,我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这里为我腾出了许多工作外的休闲时间可以进行教育写作。最关键的是,近十年来,我给自己划出了一个时间段,就是每天晚上九点至十二点,这其中的整整三个小时,除了自己身体有恙或是家里有事情需要完成外,几乎都成了我阅读与写作的时间,并且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每天晚上三个小时的阅读与写作,最初靠的是自我的强制,甚至是强迫,到后来直至今天,阅读与写作,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了自己的一种人生享受。这些年来,我所阅读过的教育教学专著不少于百本,我所写过的文字有近四百万字。而这些,又离不开我的那每一天“扎实、有效”的日常教学,如果没有日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你的阅读就不可能更深入,你的写作就不可能那样“丰产”。
领导们,同仁们,上周六上午,正读初三的女儿让我送她去补英语课。路上,她跟我说了几句话,让我让忆犹新。女儿说:“人为什么要那样努力?因为人觉得最痛苦的事,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本该可以做得到的。”
是的,这就是每一个人要努力的真正理由。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因自己的努力工作、不懈耕耘,实现自己本该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