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日表彰大会讲话稿
坚持人才强市 推进科技创新为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2018年“3·18”科技活动日表彰大会,这是全市科技界的盛会,也是优秀人才的群英会,更是一次凝聚各方面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型跨越,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鼓劲会。刚才,大会对**—**年度优秀人才、优秀科技进步奖、优秀专利奖、优秀科技特派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部分优秀人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非常好。在此,受黄伟书记委托,我代表市四家班子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人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抓好全市科技人才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推动科技人才为“五个**”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与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一,要深刻认识科技与人才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近两年来,我市紧扣“转型提质增效”发展主题和建设“黔中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定位,围绕建设“五个**”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和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扩展。集聚了瓮福、天福、川恒、国电、西南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和无水氟化氢、二甲基亚砜等50余个循环经济项目,突出打造了瓮福、川恒、天福、蘭鑫石墨等一批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现拥有瓮福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以及**省中低品位磷矿及伴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技术研究平台。二是各类专利申请提量增质。近两年来,我市专利的申请量为8**件,其中发明专利为497件,实用新型专利为377件,外观设计专利为11件;专利的授权量为330件,其中发明专利为27件,实用新型为271件,外观设计专利为**件,专利申请的量和质同比都有明显提升。三是科技进步指数稳步提升。**年度我市综合科技进步和水平指数为78.6%,比**年上升30.**%;排名全省13名,比**年上升了10位。今年,我市推荐的《含单质硫酸二铵的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等3个项目获州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胡宏、仇晓丰两位同志被命名为黔南州第五批州管专家,刘海、李顺方两位同志荣获黔南州优秀科教人才奖,赵高伦同志荣获黔南州推动科教进步先进个人。四是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推进,城镇劳动力人口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百万公众网络学习”活动正常开展,全市科普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素质稳步提升。**年,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称号,至今,已连续四次获此殊荣。五是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大。打通招才引智“绿色通道”,近两年来通过公开招聘、“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7人,全市拥有人才资源总量达3042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147人。
第二,要深刻认识我市科技与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我市的科技与人才现状来看,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市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多,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较少,不能满足我市“转型提质增效”总量需求。二是高端人才缺乏。全市拥有一定数量的教育、医疗卫生、工业发展类专业人才,但高端人才不足,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技师匮乏,工程建设、旅游发展类人才十分紧缺。三是机制不优。人才培养、引进体系不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大,个别部门(单位)对人才关心激励不够,对人才挖掘使用不好,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一些人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和健全。四是转化不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转化为发展效能的速度还有待加快。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各项专利、各类技术转变为产品的能力薄弱,一些技术研发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我们必须尽快打破这些制约我市转型发展以及“五个**”建设的瓶颈,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第三,要深刻认识科技与人才工作对推进“五个**”建设的极端重要。按照州委对我市“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奋力建设黔中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我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五个**”建设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建设,既是题中之义,更是关键之举。在跨越发展、增比进位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与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推动作用,加快我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步伐。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走上“转型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加快人才开发与利用,才能在与区域内外合作、竞争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对“五个**”建设的支撑作用。要着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尽快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坚持把科技与人才工作作为优先发展之策、率先发展之本、领先发展之基,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把准关键,切实推动科技人才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今年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开局之年,站位新起点,彰显新作为,全市上下要更加坚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制造”的决心,不断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壮大创新产业,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实现科技与人才工作的新突破,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长盛不衰的源泉。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技术创新首先是要大力开发新产品。在当今买方市场形势下,企业必须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干,在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扩大现有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要不断适应市场需要,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是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大力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再次是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研发机构,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市委市政府将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意见,召开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大会,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品牌引领的良好氛围,再次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第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运用。科技成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一二三产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具体工作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有效节省成本,尽快站稳市场。在工业上,要重点发展磷系新材料、磷伴生资源回收利用、高端磷酸盐等系列产品,拓展磷化工产业链,实现磷矿资源分级利用、梯次开发。要大力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硅铝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氟硅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医药化工、中药种植及加工、生物农药、医药中间体等医药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农业上,要围绕建设全省梨产业第一县(市)、重点产茶县(市)、生猪调出大县(市)的目标,做强“梨、茶、畜”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农业接二连三和农业扩模增效。在旅游三产上,要借助“智慧**”打造,加快智慧旅游推进,加快古城景区智慧管理水平,切实把创意旅游和创新管理融入我市旅游开发打造工作中。
第三,要加强科技服务推广。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转化。加快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黔青梦工场·泉城创客中心等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创业创新发展集聚地。积极发展科技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投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同时,发挥省、州、市选派的服务“三农”行动的“农业专家”和乡镇(街道)产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烟叶站等基层农技单位的作用,开展以推广运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新技术,推进脱贫攻坚见实效。
三、注重统筹,努力构建群英荟萃的科技人才工作发展格局
古人讲:“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就我市来说,人才聚集方面,我们作了很多努力,但仍有很多短板要补,我们务必多措并举,构建好人才发展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要素支撑。
第一,要加强培养培训,提升“育才”水平。人才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抓人才首先要抓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自己培育和外出培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团队。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发挥好市委党校、**职业应用技术学院、市职业中学等主阵地作用,紧贴磷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套、旅游管理等产业发展,重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实用性人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每一个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都能够拥有一个创新人才团队、一支专门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构筑起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等梯次配备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要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充分借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基地作用,共促人才培养培训。要继续广泛开展我市“周末名家讲堂”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泉进行专题辅导报告,让党员干部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各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二,要坚持人尽其才,提高“用才”效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把优秀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放到一线经受锻炼,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建功立业,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要改革人才分配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报酬。要注重遵循人才成长和工作规律,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第三,要勇于开拓创新,拓宽“引才”渠道。招才引智是改善我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下一步,随着贵黄高速、凯里环城高速、都匀至**快速干道的建设,我市与贵阳、都匀、凯里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与周边融合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各部门、各企业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主动出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力度引才聚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到先进发达地区举办政策推介和引才活动,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视野,拓宽引人渠道,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方式,设立政府特聘专家特殊岗位,建立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公开招标制度,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用好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载体,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第四,要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聚才”环境。对人才而言,发展环境的优劣非常关键,可以说,环境就是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创造良好平台,真正以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优势推动人才发展、集聚各方英才。一是要优化完善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业资助、科研扶持、安家落户等政策,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来**创业发展的,要主动关心、加强扶持,对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妥善予以解决,真正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二是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在这方面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市财政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各乡镇也要做好相关资金匹配,确保各类人才在培养、引进、资助、奖励等方面资金保障到位。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要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展示人才的舞台。发挥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黔青梦工场·泉城创客中心等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凝聚人才、发现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和瓮福集团、川恒集团、蘭鑫石墨等特色产业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吸纳市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向重大项目、支柱产业流动,通过项目聚人才,依靠人才上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研究开发、多出成果。
借此机会,对全市广大科技人才提三点希望:
一要手不释卷,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满足于已有知识必定落伍,不求进取必定平庸,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前位意识,勤学奋进,温故知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各类科技人才都要做学习型人才,放大视野,开放思维,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补氧充电,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发展需要。
二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希望我市各类科技人才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科研的指向性、工作的实效性,做实用型人才,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运用到一线,转化成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生改善的现实生产力,为我市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作出更大努力。
三是要积极作为,创造价值。未来几年是我市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大有所为正逢其时,各类科技人才一定要站在着眼当前、服务发展、建设**的坐标定位,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发挥聪明才智、运用学识专长,积极投身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潮中,努力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信息运用、新产品开发、新课题研究、新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抢站前沿、建功立业。
同志们,时代呼唤科技,发展需要人才。站在**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拓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技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建成“黔中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五个**”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