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典型推模式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发言稿
“抓典型、推模式”作为一项领导方法和艺术手法,已经辐射到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作方法,被广泛提倡和推广。本文拟就典型、模式的释义以及辩证关系,“抓典型、推模式”的意义,农业农村如何“抓典型、推模式”几个方面作一探究,以供同行以及从事涉农工作的基层领导工作中借鉴参考。
一、典型、模式的释义及其辩证关系和“抓典型、推模式”的意义
中国古代认为: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说文·土部》:“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为典型。”现在多引申为政治概念和艺术概念。
在古希腊文中,“典型”一词原是模子的意思。同一个模子可以塑铸出许多同样的东西,典型也是通过某一个单个的形象反映了某一群或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因此,典型虽然是个别的,却具有普遍性,亚里士多德正是通过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最早奠定了典型的理论基础。他说:“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
可见,古代西方和中国,典型理论主要是文艺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总结了历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有关典型的理论传统,把典型看成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认为:凡是典型,都必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典型的普遍性,不在于表达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而在于它反映了蕴含于生活本身中的某些本质的规律性。
典型就是能够代表普遍的反映一定规律的个别。当代探讨典型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把“抓典型”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宣传、行政等领域都普遍使用“抓典型”的方法,进而扩大到很多的领域。
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模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 王君 、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
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c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
换言之,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其作用是为清楚表达这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模式是进行理论研究的方法之一,模式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等等。概括的讲,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样板,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客观体现,具有设计上的科学性、管理上的先进性、理念上的超前性、生产上的可操作性;具有多次试验的实践性、反复推敲的经验性、不断完善的动态性、推广提升的必要性。
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给我们做决策当参考,而不是总把事物归因于个人,但是如果把模式当成某件事物成败的判断因素就太过于武断了,因为毕竟每项事物都有其独特性不能被一概而论,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典型、模式互为条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典型是模式的低级表现,模式来源于典型,是典型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典型就没有模式,只有抓好典型,才能完善模式、形成模式、推广模式,典型与模式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进。
“抓典型、推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到我们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抓典型、推模式”的工作。特别在经济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抓典型、推模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典型、推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是弘扬时代精神、引导时代价值取向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工作、促进建设的有效手段,是领导机关干部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如何“抓典型、推模式”
“抓典型、推模式”的思路、方法很多,主要在于及时发现、科学培育、深入总结、广泛宣传、有效推广、持续巩固等方面,这里着重就其思路、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一)理清思路“抓典型、推模式”。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量大面广,既有眼前的困难,又有长远的困惑,要在这杂乱无章的过程中理出头绪,找出规律,必须理清工作思路。思路是思想的门径,思维的条理脉络,在一定意义上讲“思路决定出路”。就现行农村工作的实际而言,理清思路就是要搞清农业、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困难和薄弱环节,搞清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产业,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思路变成领导的决策。就农业农村现状而言,困扰改革发展的矛盾很多,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严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并存,农村资源性缺水与浪费并存,人、水争地矛盾并存,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并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脆弱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并存等等。今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就是要围绕这些矛盾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找到破解这些矛盾问题的具体办法。总之,要遵循“补短板、还欠账,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发展,抓稳定、防风险”的原则,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把思路变成领导的决策,就要循着这些思路,抓好分门别类的各种典型样板,把领导的决策变成典型和模式。目前广大农村、农业都在借鉴抓工业的办法发展项目,项目便是统筹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有效载体,只有项目才能拼盘、捆绑,整合资金、人力、物力,项目又是通过具体实施方案来表现思路和决策的。因此,概括地讲,就是要“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用项目整合资金,以方案落实项目。”农业农村重点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城乡安全饮水、骨干水源工程、水保生态治理、退耕还林、中省重大项目、美丽镇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肥一体化、标准化示范养殖、脱贫攻坚、休闲旅游等方面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典型,进而形成模式在全县大力推广。
(二)围绕“中心”“抓典型、推模式”。
“抓典型、推模式”要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难点重点问题展开,具体到某行业、某镇办、某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围绕中心工作,重点、难点,统筹近期远期、兼顾老新
“抓典型,推模式”。就农业农村而言,主要从统筹城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美丽镇村、全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及规模种养、科技推广、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等方面入手,下功夫打造、完善、提炼尔林兔土地流转模式、栏杆堡镇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模式,推广草羊一体化、肉牛、肉羊短期育肥模式,生猪、奶牛、肉牛、笼养鸡机械化科学养殖模式,玉米、枸杞、药材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猪沼蔬种养殖模式,光伏技术在安全饮水、灌溉中的应用模式,红枣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培育巩固已有典型,提升提炼成功模式,通过3-5年努力,力争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以上、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2个以上,省级4个以上,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5个以上,全国美丽镇村10个以上,矿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治理模式在黄河上中游地区推广,北部风沙草滩地区光伏灌溉模式在同类地区推广,生态治理及全域旅游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至少有10个以上成功模式和典型在全市、全省推广,1-2个在全国推广。
(三)创新方法“抓典型、推模式”。
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问题极为重要。“抓典型、推模式”不能只当“裁判员”,还要善于当好“编剧”和“导演”。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不仅要有一个好的脚本,而且还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导演。“抓典型、推模式”也是如此,就是要求我们在培养典型和模式上,要善于出谋划策,运用科学方法,使典型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尽而形成模式推广。“抓典型、推模式”除了常规方法外,核心的是要建立一整套机制和措施。
一是要做好“四定”工作。首先要“定目标任务”。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任务就没有动力和压力。确定了“抓典型、推模式”的目标任务,我们就看清了使命,产生了动力,有助于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其次要“定课题”。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涉及行业、产业、区域,如果没有课题就很难把握重点,狠难抓住关键,因此确定课题对于“抓典型、推模式”尤为关键,只有确定了课题,才能对症下药,少走弯路。第三、要定人员。任何工作都必须借助人来完成。确定人员,“抓典型、推模式”就有了专人负责,专人研究,专抓专管,便于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便于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第四、要“定措施”。必须研究出台有助于“抓典型、推模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度、职责、投入、考核、奖惩等。只有通过各项措施落实,才能推动“抓典型、推模式”。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动“抓典型、推模式”工作长效化。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实践来看,“抓典型、推模式”要建立健全以下五项制度。第一、形势分析制度。“分析好,大有益”。要经常对“抓典型、推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这对典型的培养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各级要定期分析“抓典型、推模式”的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理清思路,研究办法,明确责任,使“抓典型、推模式”的工作像打仗一样,及时选准主攻方向,调集精兵强将,包围迂回,各个击破,从而增强培养典型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集体会诊制度。组织机关、基层等有关人员,定期、小范围地对典型模式进行“集体诊断”,分析研究自身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集体会诊,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研究有效办法,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下基层蹲点制度。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领导机关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典型上去蹲点,进行跟踪指导、具体帮助。通过实行“五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从中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搞清。第四、群众评议制度。适时组织群众就先进典型,成功模式进行评议,这种评议既可面对面,又可背靠背,既充分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提高典型模式自我完善的自觉性。第五、座谈交流制度。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联系工作实际,有计划地分成若干问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探讨对策。
(四)持之以恒“抓典型、推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一个典型,形成一种模式,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典型和模式,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功夫是不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典型、模式的培养需要下慢功夫、细功夫和长功夫。在培养典型、模式上,要纠正三种思想倾向:一是为抓典型而抓典型。把“抓典型、推模式”看成是为出名、出政绩、为升迁,而非推动工作和创新方法。二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想少投入,还要大见效,那种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锹挖出口井来的想法,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往往急于求成事难成,水到渠成事能成。三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也是培养典型、模式的大忌。对典型模式的培养不能是蜻蜓点水,抓抓停停。看准的典型、模式要一抓到底,一帮到家,不抓则已,抓则见效。
许多重大典型和成功模式,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精心培树的结果。国人熟知的大庆、大寨、兰考、红旗渠,我省的高西沟、梁家河,猪沼蔬、草羊一体化、机械化养殖等模式都是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才形成的。事实还告诉我们,培养一个典型、形成一种模式,不仅要年复一年地抓,而且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做到换届换人不换思路和做法,组织好“抓典型、推模式”的接力赛。
(五)形成合力“抓典型、推模式”。
“抓典型、推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的工作,单靠少数人和个别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县委的领导下,各部门、各镇办、各园区、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方能见效。
第一、思想上要合心。思想的统一是“抓典型、推模式”的前提,思想上不合心,工作中就难以步调一致。过去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抓典型是领导机关的事,是组织宣传部门的事”。把抓典型当作是“出公差”、“分外活”。有些领导嘴上讲齐抓共管,而实际工作却又往往只落到个别部门上,形成“抓典型、推模式”工作中的“孤军作战”。这种认识上的偏见,自然影响到工作的力度。其实,“抓典型、推模式”不是一项单一性的业务工作,而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因此,要树立高度的职责意识,把“抓典型、推模式”作为部门、镇办的共同职责、共同课目,把“抓典型、推模式”成绩的大小作为对机关工作的实践检验,作为衡量领导水平的有效手段,围绕中心,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抓出成效。
第二、工作中要合力。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抓典型、推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种互相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部门、镇办尽管分工不同,但“抓典型、推模式”的“落脚点”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抓典型、推模式”既要讲各负其责,又要讲齐抓共管。既要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典型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又要压担子,教方法,搞好传帮带。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分内工作积极抓,分外工作主动抓,使“抓典型,推模式”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
第三、组织上要合成。“抓典型、推模式”要形成合力,不仅各部门、各镇办、各园区要有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必须有一个统一组织和协调的“中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合力”的作用。组织要合成,关键在于县镇两级党委。党委在“合成”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强化“三个作用”。一是统一思想,努力做好“合心”工作的作用。要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上级的政策,明确其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二是协调把关,确保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要适时召开“抓典型、推模式”工作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及时协调解决“抓典型、推模式”中的问题,保证其健康发展。三是明确分工,组织力量的作用。使“抓典型、推模式”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总之,各部门、各镇办、各园区在“抓典型、推模式”中形成合力,
光有一般号召不行,需要建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人,建立长效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典型、推模式”,坚持数年,必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