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商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走向竞争的和谐”才刚刚破题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针对性,实质上是要通过亿万群众的探索与实践,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有限和谐”之后,圆满完成“走向竞争的和谐”这一历史性跨越。
人类具有追求完美与和谐的天性和智慧。实际上中国古代便有“黄金分割法”之说,的数学意义以及在造型艺术上的美学价值随处可见。这些都反映了许多客观存在着的和谐关系。什么是和谐?理论上解文秘114版权所有释说:“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比例均衡与协调”,“多样化或对立面的平衡统一就是和谐”,打破这种状态就是倾斜失衡。不仅自然界、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中存在和谐,人类也需要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即寻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最佳比例与均衡。
市场竞争与(社会)经济和谐也是一组矛盾。绝对化竞争的结局定无和谐可言,西方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竞争,曾几乎把它的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都为当代各国的政策所不取。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上来看待竞争,并赋与它有自己特色的新含义、新内容和新解释。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普遍贫困的情况下,中国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抑制竞争、取消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了一场“超越市场经济”的伟大尝试。这种低水平的有限经济和谐是排斥掉市场竞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是靠各种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中国原来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由直接指令性计划统一控制的经济秩序、条条框框及其人际关系中的那种“有限和谐”已被突破,种种过去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过去表现不很突出的“倾斜”现象大量涌现。比如,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在加剧;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价格—投资—产业—产品结构失调,供给不足和生产能力配置失衡并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远未达到功能互补、紧密衔接;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的矛盾在加深;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非城市化的反差在扩大;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甚至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的差距在拉开;“劳”与“得”的脱节现象十分突出。收入平均化和少数人收入畸高的双重分配不公同时并存;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在经济改革中受益差别拉大,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则更是明显;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矛盾以及人口增长与耕地锐减的反向运动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等等。
因此,今天面对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许多深层次难题,有的是新产生的,有的则是从旧体制延续下来以后又有所加剧的。
二、发挥商业的天然优势责无旁贷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商业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其中,广义商业创造经济和谐。这就是商业所具有的优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就业容量、增进居民消费、防范市场风险等强大功能,可以显著优化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国民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效配置。这些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商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走向竞争的和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由于中国正处于从排斥市场的体制走向依靠市场的体制的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体系缺失,流通产业落后的状况还远未改变,从而导致广义商业促进经济和谐的天然功能和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狭义商业创造人际和谐或社会和谐。商业,特别是零售业,通过广泛的商业媒介,在时间上、空间上几乎同所有的当事人群体都打交道,因而同许许多多制造商、供货商和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者保持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并都在有意无意营造着、传播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其中,商业面对的消费者,囊括了全社会从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所有的当事人以及家庭成员。假定其它条件文秘114版权所有既定,则商业服务终端的状况和水平,最终决定着广大消费者和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商业道德水准和文化涵养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
这种人际、社会关系,是以人为本、和气生财、和谐顺畅、亲密无间、相互信任,还是以钱为本、恶意敛财、相互猜疑、纠纷不断、防不胜防,其社会后果截然不同,所导致的物质的、精神的、直接的、间接的、短期的、长远的最终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
商业创造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守商业诚信、服务无微不至。而诚信首先是一种信仰、理念。培育诚信难度极大,要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苦努力;失去诚信却十分容易,稍有闪失即可前功尽弃。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国民经济中直接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