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60年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想从纵向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理出一个头绪。
60年的经济发展史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道路、积蓄发展能量的时期;后30年则通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时期。
前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三年恢复到“一五”时期的8年,即正确起步和初战告捷的阶段。三年恢复时期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政,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旗开得胜。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跃进开始到三年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1965年的8年,经历了曲折又回到正确发展道路,走了一个马鞍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十年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陷于崩溃的边缘。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是对前28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刻总结的两年,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程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后30年的发展历程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这一阶段是消费品生产高速发展时期,即农业和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农产品供给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初步实现了小康目标。这一阶段发生了总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我们告别了长期困扰的商品匮乏,需求膨胀转变为需求不足,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也由抑制通胀转变为扩大内需。“九五”计划提出振兴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由发展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xx年至今,随着总供求关系大体趋于平衡,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出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直到20xx年下半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才有所下降。由于中央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今年上半年经济已出现回升势头。
奇迹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锲而不舍,不懈地探索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在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上,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们取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是取得前8年重大成果的关键。1956年党的八大进一步强调了要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但是以后逐渐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任务,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重视经济建设视为唯生产力论加以批判,严重干扰和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才拨正了航向,出现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大发展。
二是经济建设决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前30年经济建设上所犯的错误,“左”的指导思想是主体性错误。由于不切实际地提出过急过高的目标,实现不了则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1958年的大跃进,冲垮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改革开放后确定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都留有余地,既鼓舞人心,又科学合理,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提前超额实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目前我们正朝着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
三是经济发展一定要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前30年,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绝对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形成重工业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