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分析
企业统计数据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成果实物化、数量化的数字表现,体现在供、产、销整个经营过程,是经济社会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源头数据之一。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从而陷入一个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一是很多企业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