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服务党课讲稿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政府公共服务,简单来讲,即政府满足公共需求的行为,是为公共利益提供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服务,其突出特点就是体现在“公共”二字上。“公共”意味着政府根据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重新定位自身职能,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公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经阶段。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本次规划把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确定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八个领域,突出体现了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需求。
二、我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及满足现状
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关注度是改善民生的晴雨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及现状,我从服务种类的角度,在城区X社区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公共服务关注度调查,调查项目为八大类基本公共服务,调查对象为50名社区居民代表。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的关注度最高,约占调查人数的七成。因为调查范围小,获得的数据具有局限性,但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程度与满意程度。下面,我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出发,浅谈关注度较高的三类公共服务在我区的满足现状。
一是社会保险。今年3月初,松陵镇直港村村民陈阿姨交了2万多元,把自己的农(土)保转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从4月份起,她每月就领到近700元的养老金了,以后还可以享受养老金的正常上调。农民也可以领退休金,这是陈阿姨的心愿,也是我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真实写照。作为政府头号民生实事工程,2012年,我区共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并轨6.5万人,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医疗卫生。家住**小区的周阿姨,每月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测血糖,不出小区门便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免去了市区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目前,我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已达100%,居民能在15分钟内步行到达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在扩大站点覆盖率的同时,对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受益人群不断增加。此外,吴江各镇(区)职工医疗报销窗口于今年年初实现全覆盖 ,普通门诊费用和低于1万元的住院费用都可以直接在各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办理。老百姓就地报销的便民举措充分体现了“数量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服务理念,也反映了我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是住房保障。如果一个人奋斗一生买不起一套房子,或终生就为一套房子奔波,那么就很难谈得上幸福生活。小杨,是汽车租赁公司的一名职工,一家三口与父母同住在73平米的房子里,家庭人均收入1980元,符合我区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2012年,小杨通过审核公示,申请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实现了买房的梦想。目前,我区已基本建立了以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主要对象,兼顾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以供应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发放租房补贴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
三、我区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上的实践亮点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服务举措、服务理念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改革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百姓自家房檐下微小却又确定的生活一部分。下面,我主要从现代化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简要谈谈我区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上的几个亮点。
1.人性化网络互动,打造公共服务新窗口。政府网站作为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平台,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吴江政府网站通过融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实现更人性化的互动,提高网站的友好度与参与度,使网站逐渐由“名片型”向“服务型”转变,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在《吴江读本》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远离就好!昨天的雨和风太大了,还是要为气象鼓掌!”——网友“xjiji2”
“嗯,新闻发言人很积极,赞一个!”——网友“zangma100”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最低级别。安心了!”——网友“运河人家”
这是“吴江气象”在东太湖论坛上发布的帖子“‘海葵’实时动态信息”中网友的热烈回复。台风“海葵”袭击吴江的三天内,吴江气象局持续发布了“‘海葵’实时动态信息”等帖子13篇,为吴江网民提供台风最新动态和预防建议。论坛上网友反响热烈,点击率超过15000,有关回复近300条。为迎战5年来波及吴江的最大台风“海葵”, 吴江市气象局除了利用媒体平台、气象局网站、预警显示屏、短信、传真等多种传统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外,还使用了手机全网发布、气象局微博、东太湖论坛等新手段加强信息的发布,为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由于措施得力应对及时,吴江受台风影响造成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2.多元化主体参与,吸纳公共服务新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既吻合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又是在深入推进社会转型进程中,吸收各国社会管理先进理念的创新之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以志愿者为例说, “一个社会没有志愿者,那是不可想象的。志愿者既可为社会公共需求提供服务,比如像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也可为社会成员的个别需要提供帮助,比如扶贫助残,对于社会和谐意义不凡。”
**年,**注册成立区志愿者总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发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志愿者活动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态势,不仅促进了吴江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也成为吴江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有力支撑点和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巨大力量。在城中社区,就有这样一支由党员同志及热心居民组成的民情志愿者队伍。他们定期巡逻,主动收集辖区内的民情民意,一旦发现纠纷及时通报社区,成为维护辖区稳定的可靠力量。
3.统一性求助平台,增添公共服务新色彩。“12345便民服务热线”在吴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哪家银行币种最多,人行道划车位该谁管理,村里的口粮费怎么算,大学毕业后户口怎么迁回原籍……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12345”的话务员却都能给你解答。
便民服务热线作为我区一个统一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对于老百姓而言,大大节省了求助成本和时间,不断满足多样化的精神物质需求,增加了民主诉求的渠道和便利性;对政府而言,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面,让政府从更多渠道、更广领域收集社情民意,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年,“12345便民服务热线”整合了“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12312商务举报投诉热线”等,加上之前整合的妇联、人口计生、公积金等热线,目前便民服务热线已经整合了5条热线,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四、关于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深化,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加公平、有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已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首先,强化服务意识,把微笑带回家。公共服务不是一个时髦的标签,也不是一个运动的口号,它是实实在在满足公众需求的活动。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它所体现的是政府执政理念和伦理文化的更新,既要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软件的建设。一支公正廉洁、乐于奉献、一心为民的服务队伍是软件建设的核心部分。提升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注重引导,加强对干部职工行为规范、公众形象、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角色定位到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的回应者上来,从细微处做起,切实提高为民办事的本领;二是要完善机制,细化服务标准,做到对待服务对象要热心、办理业务要细心、政策咨询要耐心,将公共服务建设成为社会服务文化的表率,用微笑让办事者满意而归。
其次,优化供给模式,让优势显出来。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规范化、合理化,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疏通政府与公众对话交流的渠道,推动供给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公共服务的特点,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比较优势,引入竞争合作机制,形成“多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落实监督管理,使公平看得见。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也承担着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责任。将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动态的过程监督机制有效结合并在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下有序运行,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