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毕节市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讲话
引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关系全国大局,毕节市抓住改革开放二十多来的机遇,紧紧围绕试验区建设,经过十五年的奋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大大推进了城镇化建设。但是,当前农村实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停留在品种的引进、种植面积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等适应性低的层面上,效果不够明显,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还有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当前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毕节市委、市政府借改革的东风,抓住试验区建设良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控制人口”这一主题,根据市的具体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对粮食、人口、生态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控制人口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随着经济实力的遂渐增强和科技进步,人民的物质购买力出现的“质”的变化,加之我国加入WTO后,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农村经济面临新的挑战,而农村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某些思想观念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影响全市农民的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势在必行。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近年来,毕节市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行调整,但从整体上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单一,在传统产品中低档次产品多,高档产品少,适宜深加工的农产品不多,没有覆盖面大、拉动力强的新的主导产业,除毕节市烤烟以处,农产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特色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农民增收难的局面依然存在。市农产品的结构单一,在品质上低质品、原料性和初加工农产品居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粮食和种植业产量过剩,过份地强调以粮食自给为主,林、牧、渔产品的比例相对很小;区域经济结构单一,成规模的产业带相对较少,没有合理运用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徘徊不前。
二、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一是是农产品资源在加工、转化、利用等环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农村没有形成良性的加工产业链,尤其是推广应用农产品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循环利用不够;二是农村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长年抱住农庄,过份强调粮食的自给,仍是“稀里糊涂上山,闭着眼睛过河”,不在有限的土地上着文章;三是劳动力转化力度不够,脑力劳动者少,低劳动力多,对农村知识培训不够,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缓慢,在引导农村销售市场上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大量的、有所研究的土地、经济作物、人力资源闲置,资源结构的配置极不合理。
三、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科技兴农的转化力度不够。
毕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丘陵过渡地带,境内山高路徒,沟壑纵横,地型切割极为强烈,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交错发育,虽然具有温润和雨季的气候条件,适应多种农作物和林草的生长,但又伴有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兴农在农村推广力度不够,覆盖面低,大部分乡镇处在广种薄收的局面,农作物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强,“自然气候”成了农民丰收的“晴雨表”,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遏制了经济的发展。
四、是农民可支配收入(货币)低
当前农民增收难,农村经济处于疲软、低迷状态,农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尤其是货币收入增加难,究其原因,第一是产品的销售难,所谓销售难,包含二方面的因素,一是农产品品质低,档次差,销售不出;二是即便销售,但农产品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第二是农民自行调整经济作作物、养殖的能力不够,没有抓住需求,盲目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缺乏竞争力,自然影响经济的收入。第三是乡镇债务沉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使一些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得不到解决。如兴修水利、修建公路等,而基础设施的落后又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便产生了恶性循环,遏制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解决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办法
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发展靠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村的现实,不是农民不愿富、不想富,而是缺文化、缺技术、缺人才,难于找到致富的门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人才的问题,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