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 “管理是企业发展之本”,强化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能促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然而,当前民营经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一、“原始管理”使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因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从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竞争的日益加剧,买方市场的形成,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初次创业中,许多民营企业家凭着胆识和决心,抓住了政策和市场的机会。很快实现了原始积累。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有序,从短缺过渡到过剩,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有创业的精神、创新的胆量,还应该具有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具备超前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等。在二次创业中许多业主的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高层职业经理人”出现,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外部形象,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对新科技、新信息反映敏锐。
由这类“高层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是民营经济新形势下不断开拓进取的必由之路。这同时牵涉民营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同时也依赖于企业所有者观念的转变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中存在着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严重阻碍企业发展,最终导致危机。
二、“多元经济”使企业面临艰难抉择。多元化是企业扩大经营领域、扩张生产规模的有效手段,防止将所有资金只投向一个行业,以规避经营风险。但多元化本身也带有极大的风险,因为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开拓并非易事,而且会分散主业的资源。一旦资金、人才、技术跟不上,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不仅新的增长成为泡影,而且过去的优势也会丧失殆尽。
三、“家庭撑管”使企业升级遭受阻碍。世界上许多民营企业都是从家庭企业发展而来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众心理又特别强调家庭宗法、地缘血亲,所以家庭性不仅为中国民营企业所独有,甚至是全世界华商企业的一个特征。由于县域经济范围小,其民营经济家庭式管理这一特征尤为明显。由家庭成员担任企业的主要管理工作,靠亲情、人情来维持企业的运营,这在创业初期的优势是明显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会日益暴露,只用亲人不用能人,亲情大于规章,使企业在小规模、低水平上徘徊,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人才难留”使企业实施目标没有保证。用人问题是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敬业精神。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效果总是不太理想,不是人才不安心,不尽力,就是业主不放心,不放权,人才得不到培养提高,即使是难得人才又留不住。加之,人们就业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及民营企业在人才后顾之忧上如养老、住房、医疗等考虑不尽理想等现状,造成了人才难留。
五、“不可持续”使企业得不到健康发展。对于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因而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是哪个赚钱干哪个,企业缺少长远规划。而且在一些企业创业初期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略了对企业理念的培育和塑造,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不尊重消费者权益,(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不注重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采取种种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的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
鉴于上述问题,县域民营经济企业内部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订企业经营战略,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应从战术经营转向战略经营。实践证明,没有战略的企业,难免迷失方向。实施战略经营,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趋势,努力做到利润最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逐步转向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特色经营,惟有如此,民营企业才能在自身发展中永获活力和生机。
二是开辟多元融资渠道,①可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股份合作制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吸纳资金。②积极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通过租赁、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达到对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以较少投入,实现有形资本扩张。③可以通过形成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三是把握规模有效扩张,一方面要力行专业经营把自己熟悉的产业做透、做强、做大,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循环,使主导产业获得足够发展;另一方面,为规避风险,要根据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需要,也应选择行业相近、优势互补、能走捷径操作的项目。
四是坚持企业不断创新,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管理,才能使企业具有持久的创新能力,才能在过剩经济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